幽燕民族主义总论

序言:
幽燕民族(Yuyencian)是一个共同居住于燕山与海河间的渤海西岸之燕地,以燕语作为共同语言,以罗马天主教作为共同信仰的古老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燕族人就已建立起了自己独立的王国——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自从被远东首个邪恶大一统主义的秦帝国入侵而亡之后,不屈的燕人先祖们也曾屡次复国。20世纪中叶燕族人的家园又沦陷于共产主义支那帝国,因而我们如今的目标,便是驱逐侵略者,在燕族人世居之地,联合境内八大族系的人民,共同建立起一个独立的主权民族国家——幽燕西亚联邦(Federation of Yuyencia),恢复燕人治燕的传统。这个由燕民族所发起的政治运动就被称为幽燕独立运动(Yuyencia independence movement)。
有关幽燕民族与幽燕独立运动的思想主张就是幽燕民族主义(Yuyencianism)。本文意在具体介绍什么是幽燕民族,以及初步整理的幽燕国史,并阐述关于幽燕独立的目标和意义,再次唤醒幽燕人民的民族自决意识,光复我们燕族人的祖国。

1.燕地:

燕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上包含今天京津冀三地除邯郸的旧赵国晋语区以外所有地区,再加上辽西的朝阳、葫芦岛、锦州、阜新四市,以及内蒙的赤峰市,共有17市,属于“大幽燕”范畴。在地理环境上,这些地区都属于由燕山诸岭以及海河诸流而共同构成的一个内部统一的地理单元,这一带就可简称为燕地,也就是“燕人所居之地”,而反过来也可说燕人就是“燕地所居之人”。
燕地17市中除了燕地南境属于古冀州之地的石、衡、沧、刑四市以外都是旧燕国领地或者后来的幽州之地,再除去燕地西境的宣府(张家口)以外又都是燕语(北京官话)分布区,这些地方也都是受燕文化强烈影响的地区。其中冀州之地在上古时期是著名的中山国领地,自中世纪以后幽、冀两地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因着河朔三镇的共同历史命运,两地已逐渐融为一体。其中就以当代燕独运的核心区保定市为象征,现在的保定就是将上古时期的燕国与中山国各取一半拼接而成,因此当代的冀州之地与幽州之地彼此已经密不可分,新的国名“幽燕夏”中的“夏”就是取自中古时期冀人窦建德建立的大夏王国。至于西部的张家口一带,除了在几百年前因为移民潮而造成的语言差异,燕、代两地在历史、文化、宗教、地理水文等方面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其地缘位置就直接与燕地核心区接壤,所以这一带仍然是属于燕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燕语分布区的北部山区在上古与中古时期一直就与山前地区的联系十分紧密,并且是历次帝国压迫时期,低地燕人逃难的方向,至今两地语言上的高度一致也表明这种关系,只有在近代才短暂地纳入了多元种族构成的满洲国,因此燕北的热河高地也属于典型的燕地。狭义上的燕地则特指今天的京、津、廊、保、唐、秦六市之地,其是旧燕国核心地区,与周边各国均无领土争议,其地形连贯无阻,语言风俗统一,可称“小幽燕”,其中只有京津都市圈和周边广阔的乡村地带差异显著,但仍不足以脱离燕地的范围。

2.燕语:

燕语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当代的燕语来自过去被大陆学者列为汉语方言的北方官话,属于语言学家刘勋宁提出的官话三大分区之一(北方官话、中原官话、南方官话),其中都包含有后来李荣分区法中的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以及胶辽官话四大分支,其共同特征为入声中古清音、次浊、全浊分化为三种不同调类。这几大官话区在上古时代都是诸夷族群的居住地域,拥有共同起源,都是关陇周人自东方殖民以后,东夷西戎两大语言系统交融后而产生。实际上每个官话分支都对应于一个有待于脱支独立的民族语言,或如北京官话其实就是燕语,胶辽官话是齐语,江淮官话是淮语等等。
诸夷族群的语言本来是与高丽和日本那种孤立语属于一个共同的语系,围绕着渤海湾,组成了整个东北亚地区一个在语言和种族上都有很大亲缘性的民族集团,这个语族在更早的起源上则是来自蒙古利亚高原,与后来在游牧民中盛行的阿尔泰语系同源,只是因为诸夷在地缘上属于东方的海洋性族群,而与西部内陆的游牧性族群在漫长的年代中逐渐疏远。自周人带着中原人的语言文化对东方殖民,征服诸夷以后,到刘汉时期的环渤海圈西部就都演变为汉藏语系了,其后裔的语言只保留了部分底层词汇与音调,其中燕国的官方语言就是当时上古汉语中的一个方言,而东部的高丽和日本则维持了原貌。因为诸夷后裔的北方人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内陆游牧族群的影响,中世纪时期诸夷后裔的语言就分为了南北两支,北部就是旧燕国的国语燕语,或者叫古幽燕语。南部就是胶东地区的齐语,是旧齐国的国语,也就是现在的胶辽官话,又可视为东夷分支。古幽燕语在中世纪晚期随着契丹、满蒙民族的影响,增加了更多的阿尔泰语系特征,并分化出了现在的冀鲁官话(燕语冀州话)、北京官话(燕语幽州话)、东北官话(燕语满洲话),由南往北各分支的外来影响逐次递增。其中幽州话分布于燕地核心区,是最典型的燕语,而其原始母体的传承则是其中的保唐片,相较于其他几个分支,外来影响更少。燕人与中原人、齐人的交流产生了混合的冀州话方言,与满洲人的交流产生了满洲话方言。因此亲缘关系,燕、满、冀、齐四大语支也可以共同组成诸夷语族,而非属于所谓的汉语。
如今的燕地就是以幽州话为主体,加上位于燕地南境的冀州话,与燕地北境边缘的少数满洲话,以及燕地西境的燕晋语过渡区(张呼片东部),其中冀州话中属于燕地境内的有石济片中赵深小片、刑衡小片两个小分支,与沧惠片中黄乐小片分支。因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等影响,现在除去齐语外的三大分支就共同组成了广义上的燕语。而从狭义上来说当代的燕语就特指幽州话,分布区域为京、津、廊、保、唐、秦,加上热河全境,共有12地市。燕语与满洲话、中原支那人的汉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燕人并不习惯于使用他们常用的“俺”、“啥”、“咋”,以及中原话里最能代表中国人的“中”等比较“挎”的词(突出的例外就是唐山话里面也有“中”的用法),特别是在京津都市圈一带的幽州话。

3.燕人:

燕人同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就是所有生于燕地、以燕语为母语,又主观认同燕人者。狭义上则特指其中信仰罗马天主教者。因普通燕人后裔已受堕落的支那人文化腐化数百年,而信仰天主教以后其文化风俗与安身立命之所都与支那人截然不同,就算初步的脱支入欧了,或者说能够与普世上信仰基督的各民族建立友好关系,进入文明世界,遵守国际秩序。而且皈依基督后还会极大地洗脱过去支那化时积淀的奴性,恢复燕人传统的为信仰敢于反抗暴政和为此牺牲的民族精神。

以上面几个条件来看,当代最为典型的燕族人便是小幽燕地区的基督徒群体,其中尤以保定的教友最为完好地传承了民族精神,又拥有东闾圣母的庇护,是忠贞教会的坚固堡垒,也是幽燕民族的首批复兴者。而因为地理位置与历史的关系,如今燕地四境的人民并不是拥有很统一的语言、文化等,因而在共同的幽燕名下,可依照方言与地缘、历史传承等因素再细分为八个分支族系。

①燕亳人:小幽燕之中永定河以南、大沙河-渚泷河-白洋淀-大清河以北,以保定话方言为主的地区,为燕人八大族系中的首位-燕亳人,也是最典型的燕人。当地属于幽燕民族的兴起之地,“燕亳”一词就是来自燕人在殷商诸方国时期于此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即以琉璃河一带的“圣聚”为中心而形成的王都。“亳”在殷人的传统里特别有祭祀中心的含义,因其族源便是在此。当时殷商王室的父系祖先从吐火罗斯坦东迁,一路传播青铜文明,他们自朔方-云中沿桑干河顺流而下,翻过居庸关以后就进入了永定河-拒马河流域,在与继承自雅利安-红山文化的燕地原住民联姻之后,就形成了玄鸟氏部族,并于此建立了燕亳王都。后来一部分族人脱离玄鸟氏部族而成为殷人,南下殖民入主中原,建立了强盛的殷商王国,燕亳之地的族人则以殷人本家亲族的身份作为方国之一加入到了大殷商联邦之中,并逐渐形成了与殷人有别的一个独立民族,燕人。商亡之时朝歌城内以身殉国的百位燕亳祭司与工匠,也充分表现出当时燕亳人对殷商的忠贞。纳入宗周封建以后,燕国的都城也是集中于此地,只是最后才越过永定河,占领了蓟人的领地后而迁都于今北京市地区。上古燕国灭亡以后,在秦汉大一统时期燕亳人遭受了严重的郡县化编户齐民,只有西部高地的部族仍然有更大的自由。如今燕亳古城遗址所在地的语言已经与北平人一样,但在起初这里的方言则是与保北地区是一致的。而继承自中山国的保南地区,则在中世纪以后随着保定城的建立而与保北地区统一起来了。廊坊南部因为在近古以来未受北平人京城话的辐射,故而其语言仍然与保北地区一致。燕亳兰地区的天主教社区也是燕地境内最顽强的一处,不仅有东闾圣母朝圣地,更是幽燕忠贞教会的大本营。另外廊坊市城区一带因为是小幽燕四大民系结合之处,是最适合的新燕京所在地,当地人也可作为燕亳人的一部分。
②北平人:在燕亳兰以北以永定河而分隔的幽州之地,其主体是北京湾小平原,东部占据潮白河两岸,东界到蓟运河,其间有作为旧燕京的境内最大都市北平。这里是商周时期蓟人的领地,蓟人也是环渤海诸夷的一支,可能因为蓟人当初没有允许自西北而来的内亚移民定居当地,使得殷商的祖先在翻过居庸关以后没有留在当地,而是向南与拒马河一带的居民达成了部落联盟,但当玄鸟部族强大以后,蓟人也对其臣服。燕亳被周人纳入诸夏封建化的同时,蓟人也同样臣服于周,并且蓟人可能是最早与周人结盟而对付日益腐败的殷商。可能是随着山戎人的掠夺或者蓟人倒向山戎一边,导致后来蓟国被燕国吞并,并且燕国将蓟城作为其最北部的都城,一直持续到燕国灭亡。燕国灭亡以后,蓟城也就是燕京成为秦汉在燕地推行郡县化的中心,成为幽州首府。在中古时代,燕京仍然作为燕地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成为燕皇安禄山作为幽州镇节度使发兵之处,当时的幽州是内亚化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基督教最早传入燕地的地区。一直到金元时期,燕京开始作为了帝国中心,并极大地改变了幽州人的种族构成,特别是元末明初,大都燕京可追溯到蓟国时期的原住民几乎被清空,是燕地第一次大洪水。明代重建的燕京就是个纯粹的移民城市,其人口来源包括山后、晋地、中原、江南与江淮等地,到满清入关以后又前来大量八旗,也开始成为熟知的北平城,20世纪中叶随着作为共产中国的首都而造成北京人口成倍增长,移民来源是历来最广的,原本的土著只占一小部分,成为燕地境内原住民占比最少的一部分。北平人以其独特方言为突出特征,近古时期受满洲文化影响很强,但也是燕地各族系里费拉化最厉害的。
③天津人:燕地第二大都市则是天津。天津与北平一样也是个以城市为主体而形成的族系,天津城完全属于低地,是燕族人的母亲河–玛瑞恩河(海河)诸条支系汇合之处。上古时期的天津处于燕国的海岸上,现在的天津港则完全处于海平面以下,整个中古时期的天津一带都没有形成大型城市,其地缘重要性很低,是属于幽州的外沿。直到明国入侵占领燕地以后,天津才开始因军事用途而建立城市,也就是“天津卫”,而其人口构成大部分就是随着明国军队而北迁的江淮移民。天津人的独特性与北平人一样,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也是识别度很高的天津话,它的一部分起源就是江淮话,但是淮人由于也属于泛东夷的一支,因此天津人在血缘上与本土燕人并没有太大差异。近代随着海路贸易线的开发,天津才真正的形成自己在燕地所独有的海洋商业文化,特别是大英帝国为首的欧美列国在天津建立了众多的租界区,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文明、资本,以及作为传教士云集的中心,以至于使得天津成为可以与当时的上海相媲美的北方最繁荣都市,也是天津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由此天津人成为燕地各族系里面西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西方文明影响到天津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天主教信仰的广泛传播。
④孤竹人:燕地里的第四个族系就是燕地东境滦河两岸以现在的唐山、秦皇岛两市为主体的孤竹人,其名称就取自当地曾经与燕亳、蓟并存的孤竹国,而在蓟运河两岸还有无终、与唐山一带的令支两个小国,都与古孤竹人关系密切。上古的孤竹人与附近一些小部族都是第一批来到燕山南麓定居的红山人后裔,他们是通过滦河的河谷以及其诸多支流而来往于燕山南北,随着辽河上游转变为游牧文化,燕山南麓的定居文明就成了燕北古文化的最主要继承者。由于殷商的母系有易氏与孤竹人同源,因此孤竹也是殷商在北方最重要的同盟之一,并且始终是没有臣服于周人,西部的燕亳纳入宗周诸夏的封建体系以后,孤竹人仍然与之并立,由墨胎氏王室统治,直到在燕齐联军北伐山戎战争时才被毁灭,纳入了统一的燕国境内。在中古时期的滦河流域在整个燕地主要是作为一个联通辽西与幽州的一个走廊地带,一直到满清时期当地种族结构都没有像南方低地那样遭受严重破坏,仅有少量移民。当代的孤竹人在文化和语言上与西部相邻的燕亳人差异不大,但以唐山话为代表的当地方言也很有特色。满清解体时期,孤竹的后裔们曾举行了滦州独立运动,并在此后的日治时期建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是燕地境内在近代独立性最强的地区。
⑤热河人:燕地北境的热河人作为山地居民是燕民族中的第五个族系。当地的承德方言是最典型的现代燕语,也是曼达琳语的来源,也就是其变种普通话在当代因为支那政府的推广,成了现在燕人通用的语言。上古时期,这里与辽河上游的红山人后裔有密切来往,是其向南殖民的中继站,由于大燕山地带基本上都是十分破碎的山间河谷地貌,所以成为了流亡者最理想的避难地。山戎与山前低地燕人最早的冲突是始于殷周之变,山戎也是燕地没有臣服于周王的一支,包含了那些逃亡的燕亳人,属于游牧与农耕混合的部族,在斯基泰人大扩张时期也吸收其来自内亚的先进技术,频繁进攻山前投靠了周王的燕亳人与蓟人,最后燕亳人依靠齐国的强大军力才把山戎击退,燕国占领孤竹与山戎以后,当地因为特殊的地形仍然不受燕王严格控制,是比低地农业区更加自由的地区。到秦汉大一统以后,那些山戎后裔高地人被称为了乌桓,他们大多是属于迫于帝国编户齐民压力而北逃的低地燕人后裔,此后历次大一统帝国时期这里一次次地成为低地燕人的流亡地。直到被曹魏打击以后高地人被大量内迁,这时候比山戎更加靠北的辽河上游的鲜卑人开始崛起,剩余的高地燕人开始依附于鲜卑,鲜卑是内亚性更强的高地燕人,属于典型的游牧民,其根据地在辽西大凌河畔,在中世纪早期成功地为燕人复国。鲜卑衰落以后高地人又开始被称为库莫奚人,因其与契丹同源,契丹则是辽河上游的鲜卑人后裔,契丹的大辽联邦长期保护了燕人免于中国的奴役。女真崛起以后,其大量族人从辽东迁来,与原来的奚人混居,但主要是满清时期的封山圈地活动而迁来,那以后这里被称为了热河和其主体承德。因而与北平人一样,当地受满洲文化影响比较强,至今当地仍有许多人以满人身份自居,其中有一部分是满清八旗的移民,但多数则是上世纪中共在重搞编户齐民时随意划分的,而那些所谓的满族人却都不拥有真正的满族语言与文化。因为1933年热河被满洲国强行吞并,现在成了燕人与满洲复国主义者之间的争议领土。
⑥察哈尔人:燕地西境张家口一带在近代为察哈尔省,因而可以此命名当地人,作为燕人中的第六个族系。上古时期这里是代人为主的居民,在诸多考古特征上可以看出,代人是与低地燕人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但是有更多的内亚文化影响,并且其王室也是子姓,与殷人也关系密切,因为殷人的父系祖先就是自鄂尔多斯那个内亚古印欧人扩张的基地从桑干河顺流而下进入燕地的,在殷商晚期代人可能与周人结盟,最后使得战败的殷人后裔只能选择其母系亲族势力强大的东北方向流亡。代地东部的洋河与桑干河下游谷地,在燕齐联军战胜山戎以后也纳入了燕国,后来被设置为了上谷郡。因为其地缘位置,代人也与西部相邻的晋人关系密切,不过最后却被晋人的赵国灭亡,直到秦汉大一统时期,通过当时的方言记录也可知,当时的代人仍然与燕人属于同一个方言区。中世纪的代地成为了燕晋两大势力拉锯的战场。到了金元时期,代地成为了蒙古人南下的通道,持续到明国入侵,最终因为战争而造成当地人口大量流失,于是明国统治者才从相邻的晋北迁来许多移民,其中多为屯兵,为的是防卫蒙古人再次南下,此后的代地就逐渐成为了晋语人口占据主流的状态,只有在南部与燕亳相邻的蔚县盆地一带仍然维持了原本的语言特征,但因为代地十分靠近燕地核心区,即便移民占据主流,仍然受到了燕京的辐射作用,使得当地的晋语属于一种过渡的状态。近代以来,代地及其周边加上坝上高地都成为了察哈尔省,到共产中国统治以后就被称为了张家口,当地的忠贞教会也与燕亳兰的忠贞教会有着十分密切的来往,与全部属于爱国会系统的晋人明显不同。
⑦中山人:第七、第八族系是古冀州之地,与燕地主体同属于海河流域之内。在语言上冀州话方言与北部的幽州话方言有一定差异,因为冀州在上古时代并不是燕国的领土,而因公元九世纪河朔三镇的据唐自治时期,当地人因为共同的胡化而与北临的燕人融合,在文化上已彼此无异,特别是近代兴起的天主教信仰所起到的联合作用。其中的冀州西部太行山脚下曾为古中山国的领地,其建立者鲜虞人为来自内亚的白狄游牧民,其格里芬双翼兽是其最突出的内亚文化遗物,在鲜虞诸部落移居之前,这里属于原居于北部与燕亳相邻的有易氏部落,也是红山文化的后裔,随着周人的殖民,当地人也没有臣服,并与东迁的鲜虞诸部融合,建立了自己独立的中山国。与代国一样,最后中山市也是被晋人的赵国入侵而亡的。秦汉大一统以后的中山故地遭受郡县化,成为了冀州,与北部的幽州并立。由于地缘位置,中山人受到了更强的中原帝国控制,因此在中山灭亡以后再也没有复国,到了中古时代的河朔三镇时期,这里是作为独立性很强且统治稳固的成德军所在地,最后再次被晋人的河东镇吞并,中山人与燕人的同盟关系自那以后就越来越强。到蒙元时期,随着保定城的建立,中山故地的北半部在此后逐渐纳入了燕文化区,特别是其方言如今已经与保北一带燕亳人的相同,也拥有共同的地域认同,东闾圣地也对境内天主教徒起到强大的联合作用,中山兰的忠贞教会也是燕地最强悍的抵抗阵地。因此,仍然保留了原来语言特征和文化的南部中山人后裔如今也已经更多的认同于北方的燕文化。中山兰中的衡水一带在1900年闹拳匪的时候,有多一半的殉道圣徒都是出自这里,足以说明其和中国人本质上的区别,反隋反唐大一统的夏王窦建德是故城人,敢于屠杀共匪的民族英雄杨佳则是冀州人。而邢台一带则是当年波兰人传教的地区,是燕波两族友谊的起始处。由中山古国得名的当地人就作为了燕地第七大族系,其以石家庄话方言为代表。
⑧河间人:燕地最后一个族系就是冀州东部临海的河间人。虽然靠海,但与天津一样,因为起初缺乏良港,除了产盐,当地并没有其他突出的地方。因当地曾经河流纵横,与天津一样属于完全的低洼地带,其居民多属于较晚近的移民,故而其历史传承以及族群特征都比较弱。当地现在以沧州话为代表的方言,与中山人的方言属于一类,但更接近于齐语,因其两者地缘关系最近。在上古时期,由于低洼地带不宜居住,因此这一带都没有发展起较大的城市,燕齐联军北伐撤军时,齐桓公随意地就把河间地赠送给了燕国,但是燕国的核心在山麓一带,因此在后来修筑燕长城南线时,这里大部分没有被包括进去,是作为赵国与齐国交错统治的边界地带。秦汉以后这里也是编户齐民很厉害的地区,中古时期这里以横海军抵抗唐帝国的霸权,为本土意识最强时期,但其实力不如相邻的幽州与成德军,当时也有大量内亚人移居当地,但多在元末明初大洪水时期被扫荡殆尽了,如今当地人大多是当时自晋地与山后迁徙而来的移民后裔。近代的河间人大量皈依天主教,且不乏信仰虔诚者,拥有聚居度最高和数量最多的天主教社区。河间兰人的尚武精神也是燕地各族系里最强的一支,但同时也是伊斯兰化最强地区,拥有燕地境内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

燕亳人、北平人、天津人、孤竹人、热河人、察哈尔人、中山人、河间人这八个燕地大族系,在燕山与海河的共同养育中就组成了独立的幽燕民族,在地缘关系上彼此之间可达到互补,缺一不可,因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八大族系的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国家强盛,文化繁荣,免遭任何外族奴役。

(二)名称解释:

1.燕:
“燕”字是一个很古老的符号,其最初继承自我们祖先的鸟图腾崇拜,来自于诸夷玄鸟氏部族之名,即“玄夷”。“玄”即为黑色之意,玄鸟所指的便是本地常见的一种黑色候鸟“燕子”,它们常在屋檐下筑巢,与燕人共生,每年春季万物复苏的时候常可见其由南方迁徙归来,飞翔于燕地的街巷田野间,故而燕人对其十分喜爱,以此作为族徽。而玄鸟的原型很可能是乌鸦,由东迁的吐火罗人带来,与北欧神话里奥丁肩上的“Hugin”和“Munin”两只神鸦都是共同起源(即赫梯人),拜占庭与神罗帝国的黑色双头鹰也是其衍生符号,由乌鸦演变为燕子,主要与燕地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燕”在表示鸟类的燕子时读作“yàn”,表示燕国或燕人时则读作“yān”(阴平)。在殷商时期“燕”这个字根据燕子的直观形象被创造出来,并将其命名于商族的起源地,即玄鸟氏部族世居之地,起初是以巢中张口求食的幼鸟为形象,类似“乙”字,后来演变为了双翅展开的对称形象,也就是现在的“燕”字。此后周人分封的姬姓燕国沿用此名,但最初时常写作同音的“匽”,以和当时中原地区另一个“南燕”政权相区别,或者称作“北燕”,秦汉以后才恢复了“燕”,并按照当时字形一直沿用下来。后世的历代燕国政权将其国都称为燕京,当地人都以燕人自称,如三国时为人所熟知的那句:“燕人张飞在此!”,又将自己的语言称为燕语或幽燕话,境内山脉则称为燕山,其矿产称为燕石等。作为独立政权的国名,以燕命名的传统则延续到中世纪的五代结束,最后一个独立的燕国政权亡于公元914年,此后燕地才长期沦为大一统帝国所统治,明初朱棣还曾被封为“燕王”,是“燕”作为政治意义上的最后一次使用,如今的京津冀地区又被称为“燕赵大地”,是其文化上的延续。

2.幽燕:
“幽燕”是燕地的传统名称。“幽”与“玄”本意相近,都表示黑色,因而幽燕的含义就是“玄鸟”,也就是幽燕先祖的民族图腾。在很早的时候“幽”就已借指“燕”,如《尔雅·释地》——“燕曰幽州”;《周礼·职方式》——“在东北曰幽州”;《释名·释州国》——“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对于中原人来说,最初使用的“幽”字就是引自燕民族图腾玄鸟,由于两地相距遥远,燕地对他们来说显得十分陌生,又位居北方背光之处,因此以“幽”这个字来表示燕地,后来又引申出其他的通俗用法,比如现代的“幽灵”一词。汉代时原燕国领地就被支那帝王改称为幽州郡,以图削弱燕人的“燕”认同,但后人又将幽、燕并称,如唐代诗人李颀《古意》道:“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3.燕赵:
“燕赵”一词,起源自隋唐时期,在此前只有幽州,当时开始以燕地为中心,结合南部原赵国属地,即其政治中心邯郸以及邢台等地后就形成了行政上的统一体延续到如今,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燕赵”。现在的燕人又被延伸称为“燕赵儿女”,民间提到燕人的性格便常引用唐代诗人韩愈的:“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虽然这个名字是除去河北之外在燕人里通行度最高的一个,但这其实也是个不太恰当的称呼,慷慨悲歌确实是燕赵共有文化特征,但更侧重于燕地,而因赵地长期属于晋文化,民风也更多地受到了中原一带的影响。燕赵立国之源亦不同,燕为姬姓,赵为嬴姓。由于整个燕赵大地都是以燕文化为中心,因而我们今后当舍弃“赵”,单以“燕”为核心。赵地之人则适合联合豫北晋语区一同建立他们自己独立的以晋语为母语的卫国,并且正式族名也可以“卫”为中心,即“卫人”,或可称他们自己的国家为“卫赵尼亚”(Weichaonia),以邯郸为其政治文化中心。因当地曾为殷商王国的核心地带,即安阳的朝歌城所在地,卫国也是殷商后裔的主要国家,由此卫人与燕人在血缘上也很亲近,同为兄弟民族,特别是在地缘关系上卫族人的安危会对燕人有很大的影响,是阻挡中原流民的第一道防线。

4.冀:
“冀”也是个古老的名称,源自上古诸夏九州中的“冀州,其北接幽州,南邻中原,幽冀两地也常合称为一州,故而燕人也被称为“幽冀之士”,该词与“燕赵”的含义基本一致,但一般不包括京津两地,而并称为京津冀。古冀州曾是赵国领土,今存的冀州县也处于燕地与赵地相交之处,因而冀这个名称主要是在隋唐时期,因为安史藩军与河朔三镇反唐自治,造成燕赵两地文化上日趋相近,此后数百年内作为地方行政区的版图也就包括了燕与赵两个地域,冀就成为了该地的统一名称。后来在京津两地被共产党分离之后将其作为了现在河北省行政上的简称。

5.河北、直隶:
以上四个名称的使用都是没什么问题的,特别是前两个,除此之外燕人最差的名字则是“河北”与“直隶”。“河北”,是现在一个非正式的俗称,出自秦汉之后,以明显代表大一统帝国思维的方位命名,只因燕地位于黄河以北,在隋朝时则开始作为行政名称使用,但因为河朔三镇的威名,这个名字一定程度上并不仅仅是编户齐民 的一个代号。因燕京沦为帝国中央所在地,明清时期河北就以“直隶”命名,以表示该地直接隶属于帝国中央统治,已经毫无民族特征,是为最彻底费拉化的一个名字。国民党在南京当政时期,将直隶恢复为以前的河北,现在又被共产党拿来继续作为削弱我们民族认同的工具,即所谓的河北省,“河北人”就成了所谓支那人的一部分,而在民族意义上这个名字就是毫无价值的,而需要拆分为燕、卫两族,并且行政区内河北省的这一部分燕人要与现在行政区内的所谓“北京人”、“天津人”共同恢复统一的燕民族认同,因为京津两地就是被支那帝国主义者硬生生从燕人里面割裂出来的,源于邪恶,根本就是不合理的存在。

6.正式名称:
燕赵、冀、河北、直隶等旧称呼都不是我们真正的名字,应被燕族人遗弃,特别是现在的“河北”一词,与直隶一样都是对我们的侮辱,我们要恢复起本民族在千年以前,未被支那帝国入侵者所奴役,我们古老的祖国最为光荣时代所使用的原本名字——“燕”,来作为我们当代族人的共同体标志,我们要以燕族人的身份而倍感自豪。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就是幽燕!如今我们要以“燕地”自居,名为“幽燕民族”,平时可简称为“燕族”或“燕人”、“燕族人”。今后我们的国家则可沿用“幽燕”之名,亦可加个后缀词,即“幽燕西亚”(“西”也可写作“希”),亦可根据发音连读简写为“幽燕夏”,”简称“燕国”,或“大燕”。夏对应于“诸夏”之夏,起源于上古雅利安人在中亚建立的“大夏(即“Ta-Hsia”,也就是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Bactria”)”,燕人至今也仍有大量中亚粟特人的血缘,而中世纪的幽燕民族英雄窦建德也曾建立了同名的国家,幽、冀结合构成现代的燕人,因此取“幽燕夏”之名最合适不过,族名也可作“幽燕夏人“。
幽燕之“幽”,除了代表玄鸟的黑色之意,也可引申为“玄冥幽冷”一词,“玄冥”在上古时代是指北方之神,也是冬季、死亡与水的代表,与燕地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多为战场边疆,尚武风气浓厚的社会环境相对应,更是“慷慨悲歌”民族性情的来源。因玄冥代表通往灵界,结合天主教信仰的“复活”与“永生”观念,幽也就有死而复生的意思了,幽燕就象征着燕鸟蜕变为永生之鸟,鸟中之王——“凤”的意义,也代表着燕人是虔诚侍奉神明的民族,会不惜为此献出生命,这献祭由此获得神明的赏报,让我们族人必会挣脱帝国的牢笼,就像浴火重生的凤鸟一样,光复我们古老的国度——幽燕。

7.英文翻译:
在翻译为英语时,幽燕可根据威妥玛音读法拼写为:“Yuyencia”,后缀的“cia”为欧洲地名中常见的,特别是在西班牙,比如圣雅各伯的朝圣地“Santiago de Compostela”所在地加利西亚地区(Galicia),与相邻的阿斯图里亚斯都是西班牙天主教信仰和民族主义的中心,代表幽燕民族效仿西班牙民族的复国精神。加上后缀主要是为了表示西化,或者强调自身的内亚渊源,就像”Manchuria”,其中的“ria”就是后来才被欧美人添加上去的;因幽”与“U”同音,“Yuyencia”缩写可以是“UYC”或者“UE”;在燕语里可读作“幽燕西亚”,或“幽燕夏”;幽燕民族或燕人以及燕语可写作“Yuyencian”,读作“幽燕希安”;燕地可作:“Yenland”,即燕兰。幽燕独立运动可称作:“ Yuyencia independence movement”,缩写“YIM”,相关思想主张可称作:“Yuyencianism”,即“幽燕民族主义”。
相对于读起来不太顺口并稍显阴郁的“Yuyencia”,作为代表燕人八大自治领之首的“Yenpoland” 即“燕亳兰”一词听起来更加阳刚,因此这个名字同时也可代表整个燕地,两个名字可以并用。“燕亳兰人”或“燕语”则可以“Yenpolish”来表示。“亳”与词尾后缀的“land”连起来则与“波兰”读音一致,也就代表了幽燕民族与波兰民族的深厚友谊,因为两族有相同的地理位置,如渤海就相当于波罗的海,面向内陆都是直接连接欧亚大草原,从天津港到格但斯克港畅通无阻。两族又有相似的历史命运,数次被帝国统治又屡次复国,特别是两族都以罗马天主教作为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如今已世俗化堕落的欧洲里波兰人是最坚强的堡垒,而在远东,不同于早已投降共匪的支那教会,幽燕教会则是沦陷区最强大的抵抗阵地,因此可以说燕亳兰就是远东的波兰。

(三)独立缘由:

1.什么是民族国家:

关于民族的概念,起源于欧洲,在英语中就是“Nation”,与“国家”是同一个词,是指一个有统一文化共同体的族群。构成一个独立民族的各要素包括:血缘上相近、内部互通的语言、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风俗习惯、彼此居住于固定的地理区域内等,并且族群内成员都自发地认为彼此同族,即拥有一致的内部认同。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并不是伴随人类文明出现就一直存在的,原本的中古时代,社会结构普遍为水平式的封建制,并没有明确地理边界的民族政权,各国君主之间经常彼此联姻,只存在王室贵族与平民阶层,以及因各种职业、宗教等背景而组成的团体社区。可在欧洲原本统一的基督教文明发生教会大分裂,以及大航海时代的殖民主义与全球贸易形成以后,伴随着封建制解体贵族阶层的消失,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变。再加上印刷术改进对平民识字率的提升,增加了普通人参与政治的热情,人们开始要求民主。这就刺激了各地方族群之间强化内部认同,以促成彼此差异巨大的族群之间可以规范各自政治边界,平衡各自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分配,依靠民主原则,纷纷发明建构出新的独一无二的民族,形成各地方民族自治而共存的局面,让同一个民族内的人可拥有相同法律地位,社会结构由此成为了垂直式的。
如今全世界主流的政权形态就是民族国家,它们大多是在19世纪末形成的,在确定边界的过程中发生了众多残酷的流血战争,虽然民族国家并不是最好的政权形态,但却是现今可行最合适的形式。

2.为什么说我们不是中国人:

当今人们对所谓“中国人”的认同,完全是被国共二党政治洗脑的结果,并不是自然情况下各地方人民自发的理智上的认同,仅为一个建立在谎言上的伪民族,其始作俑者没有任何权利代表各地方人民,也完全不是满清帝国的法统继承者。满清以及其前任一直追溯到秦始皇的大一统政权,全是无效的法统,在宗周之后支那再无任何法统可言。因为秦始皇所建立的诸夏内首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就是依靠战争屠杀、残酷奴役、焚书坑儒等非正义手段来实现的,并非是宗周各邦国自愿而统一的。因而,诸夏各地人民如果从共产党的洗脑中清醒过来,发现自己真正的民族归属,就不可能会再认同所谓的中国人。有中国就不会有自由和民主,中国的本质就是一个超大号的笼子。

3.中华民族的虚伪:

上世纪初民国的知识分子如梁启超等发明了中华民族这个虚伪的民族共同体,以用于继承大清的政治版图,满足其大一统野心,特别是背后苏联共产主义势力的支持。但中华民族本身就不可能获得东亚内亚各民族的一致认同,因为它只是个弗兰肯斯坦怪胎。蒙古人、藏人、维吾尔人等成熟民族都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且其世居之地远离中原,其他小民族也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与中原内地十八省说汉语族方言、使用象形文字、大多无神论的所谓“汉族”有明显差异。这些国际公认的独立民族一直都在不懈地进行脱离于中国统治的政治独立运动,因而中华民族是个彻头彻尾的伪民族,只依附于中国大一统政权而存在,如果该政权丧失了合理性,这种所谓的中华民族也就毫无意义了。

4.汉族只是费拉:

除了中华民族,所谓的汉族同样也是一个虚假的民族共同体,因为在这个概念下的各地族群也是差异甚大,尤其体现在语言上。汉语族内各地方言就如同欧洲拉丁语族之下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一样,甚至一些地方的方言内部差异巨大,彼此不能互通,汉字则像拉丁字母一样并不能代表使用它的人群就是同一个民族。目前这些在语言、文字、血缘以及历史、文化等层面上相近的各独立民族,仅可以“诸夏”来称呼,类似于“诸罗斯”、或“泛突厥”下各民族的统称。
在暴秦侵略东方,造就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以前,诸夏各地都拥有自己的独立国家,我们燕国就是战国七雄之一,宗周列国在当时都已有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字和习俗。秦汉帝国吞并列国之后诸夏各族人民的战斗力就已逐渐丧失,因为缺乏互相竞争的环境只会造成技术演进的滞后,让大一统吏治帝国下的编户齐民成为一群废物。很快的这个新的所谓汉人就沦为了胡人或蛮族的手下败将,中原汉人被五胡赶到了南支那,只配得与百越野人杂交,血统一代代退化。因而汉人的本意其实就是被征服者而已,其另一个称呼就是“费拉”或“顺民”,支那的帝国周期性更替早已明证大一统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今诸夏各国其统一性只是有相近的文化而已,尤其是缺乏有效的认同,内斗永远胜过团结,历史上所谓的“汉奸”远多于对中国的“爱国者”,还有如今流行的地域歧视问题,因而这都不满足构成一个独立民族的必要条件,伪民族无疑。之前早已有学者对汉族内部划分为16个大民系,实际上每个民系都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形成各自独立的单一民族,基本上它们各自都已满足了内部语言互通、血缘相近、共同地域、共同风俗习惯,共同的文化认同等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必要条件,如粤语、闽语、吴语、赣语等已经获得国际上普遍承认为独立语言。只不过这些民族因为在近代被大一统帝国主义者的野心所奴役,统治者有意地削弱了各地方的民族认同,比如“书同文、车同轨”,又不按照地理和文化划分行政区、强制推广普通话、大肆修建纵贯全国的交通设施以强化各地人口混居等,所以没有一个民族能够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甚而被汉族这个虚假民族主义所蛊惑,让各民族强扭在一起,形成一个矛盾体。这些费拉顺民乱认祖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然要被智者耻笑了。
因而作为幽燕爱国者首先就要知道我们绝不是什么河北的汉族人,北京的汉族人,天津的汉族人等等,而是一个独立的幽燕民族,我们是一个比汉人要古老的多的独立民族,我们的祖先不是被异族征服无数次的奴隶,而是一群创造了高度文明的,并以勇武保卫家园的战士。

5.帝国必须解体:

支那历史上每次的朝代更替都要经历一次次的人口灭绝、流民和食人大军横扫一切,这些食人族的后代就是现在那些丑陋不堪,骨子里都彻底败坏的支那人。如果是列邦分治的情况,就绝不可能会出现帝国更替时的一场场惨剧,那种惨到整个地区的人口都几乎清空,需要远方某地一大群人背井离乡,移民到无人区,继续作为帝国的奴隶贡献税收。
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的制度本身就是对统治区内各地方人民极为不利的,集权下各地的资源无法用于造福本地人民,反而被帝国中央源源不断地汲取压榨,用于维持其统治的庞大成本,还被既得利益群体所用来个人享乐,特别是当今腐败的共产党官僚。那些帝国之下的流官绝大多数都不会真心服务本地人民,只会毫无顾忌地压榨当地人民,因为帝国的官民之间并不是同一个共同体,并不是同一个民族,自然不会存在公平正义。因而只有地方充分自治才是公正合理的制度,而共产党土地改革镇反运动消灭了那些不同于流官的乡绅,更加剧烈了这种不公和腐败泛滥的局面。
况且尽管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国家都应该充分保障地方人民的自治权力,而不应该是如今以西欧为代表的那些世俗化高福利国家,包揽一切的大政府。因自食其力是人类天性,没有任何理由供养吃闲饭的特权阶级。职业化的军队也是国家压榨人民的幌子,应该全民皆兵,通过自己的武装力量维护自己的财产和各种自由权力。
当支那帝国解体,中央吸血机毁掉,让燕人治燕、满人治满、藏人治藏、粤人治粤、蜀人治蜀、闽人治闽、港人治港,诸如此类,让各族自治,才能实现公正。

6.幽燕民族的独特性:

幽燕西亚天然属于内亚与欧洲,祖先的图腾玄鸟就是奥丁肩上的神鸦,满大街骆驼的汗八里/燕京 就是妥妥的内亚输出港。燕人拥有尚武与自由精神,所以中世纪的幽燕三镇能够拒唐而独立,形成诸胡燕联邦。幽燕亦属于西方,近代拥有优良海港津沽,以成为洋人的九国租界之地,传教士纷至沓来,圣教广扬。
幽燕人民不是什么炎黄子孙,对幽燕先祖诸夷来说,炎黄、华夏历来都是外来侵略者,其核心统治区就是黄淮流域的中原地区。而燕地自古就是远离中原的边北之国,黄河本来就与我们无关,我们的母亲河是海河诸流域。在文明伊始我们就独立发展,创造了自己繁荣的红山文化,与华夏人的仰韶文化、东夷人的龙山文化平行发展,后来族人南迁殖民,建立了强盛千年的殷商王国。西来的周人后虽占领幽燕,让幽燕成为了诸夏的一份子,但在当时他们仅是作为人口极少数的王室阶层,在五胡时代周人后裔就都已经南逃到长江流域了,此后燕人原住民与胡人经过了千年的彼此融合,所以南支那人以及现在说中原官话的河南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所谓的炎黄子孙,当今燕族人的血统主体则继承自上古诸夷原住民与塞外胡人的混血。
通过文化对比也可知,幽燕民族向来与南支那百越、苗蛮、巴蜀、吐蕃等族毫无来往,彼此语言不通,习俗相异,血缘甚远;因天主教信仰今日在燕地的广传,以及燕地质古的民风,草原及西域的胡人血缘,而与中原人亦有极大差异,并且燕地历史上建立过数个与中原帝国相对立的独立政权,作为灭亡燕国的秦国更不可能与之产生任何认同,虽同属华北大平原,但燕人也从未有黄泛区中原人那种被人诟病的欺诈恶习,而多坦诚耿直之士,更没有流民易子相食的反人类传统;齐人传承自周人殖民的齐国,有自己的语言和习俗,虽在血缘上与燕人同源上古诸夷,但齐人后来并没有经历大规模胡化;西北回教穆斯林自成一体,为古西域诸胡后裔,与燕人在血缘上亲近,塞外蒙古部族亦与之类似,起源自鲜卑人,与燕人算是远亲;晋人虽在民风、血缘、宗教等方面与燕人相近,但彼此语言不通,且被天险太行相隔,因而不属一族;而今日满洲人与燕人在语言上相通,血缘、习俗相近,但缺乏共同的宗教信仰,当地人也更倾向近代的满洲国认同。在民风上燕人也明显优于中原人、满洲人、齐人、以及南方人等,欺诈、残暴、懦弱等恶习向来极少见于对燕人的评价,幽燕实为诸夏德性高地。
幽燕民族更是信仰罗马天主教的民族,与世俗的中国人有本质区别,既不会认同国民党所谓中华民族的儒家,更不会认同共产党的无神论。正是因为共产党的大一统帝国利用爱国会分裂教友,才让幽燕教会遭受了那么严重的损失,传教事业严重受阻,而共党得以借助苏联的力量兴起正是因为国民党搞大一统的缘故,因而幽燕的教友必须团结起来,认识到我们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我们拥有自己的政治自治权力,我们的教会内部事务,如主教的任命等无需外人插手,只有当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些信仰自由权力才能真正的拥有,而企图靠外教人保护则是永远不可能得到的。

综合以上,幽燕民族并不属于中华民族或汉族,当代燕人是在同一地域内因共同的天主教信仰而凝聚起来的独立民族,有充分的条件和必要性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四)燕族简史:

1.古典燕人:

幽燕先民在数万年前就已开始在这片土地定居。从殷商起源的玄鸟部族开始,到周人殖民的姬姓燕国,再到燕人胡化前的帝国统治期,在燕地生活的土著居民为第一代燕族,即古典燕人。其以农耕式生活为主,少数为游牧生活,前身为环渤海圈的诸夷部落民,其国族认同身份为姬燕诸侯国,是诸夏的一部分,与当时东方的齐国和宋、卫等殷商后裔在血缘上亲近,彼此语言也是互通的。燕地被中国占领以后,燕人分化为南方汉化的低地燕人,与北方山间游牧的高地燕人,低地燕人为纯粹的农民,在帝国的压榨之下日益消亡,自由的高地燕人则接受了大量的草原胡人文化,为第二代燕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中世燕人:

自中原人衣冠南渡,燕地胡化到蒙古人的欧亚帝国统治前为第二代燕族形成时期,即中世燕人。燕地胡化属于民族传统与自由的复兴,也是燕地再封建化时期。此时生于燕地的原住民与大量外来胡人通婚,在体质和语言上都与华北其他地区的人群逐渐区别开来,幽燕原住民血统主要通过母系遗传延续下来。燕地也再次成为半游牧半农耕地区,至今在燕地乡间仍然可以常见牧羊人放牧,是为当时游牧民遗存的文化。当时在燕地恢复起数个以燕为名称的独立政权,如鲜卑慕容之燕与粟特安史之燕,说明燕民族在当时仍然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这时期燕地居民的血缘也已经发生很大改变,尤其是粟特人这个主要的内亚雅利安血统融入。结合此前数次胡人的统治,燕人自己的语言也拥有了许多外来成分,与中原人官话的差异越来越大。与胡人的长期相处也在燕地原住民中重新产生了独立的民族意识,以抗拒南方的大一统汉人政权。这个进程却被后来持续四百年的大一统帝国集权统治所停滞,因燕地自此成为帝都所在地,“燕”的名字逐渐被族人遗忘,而成为了直隶、河北等代表帝国统治之下对费拉顺民的称呼。

3.现代燕人:

第三代燕族的形成以天主教传入燕地为起点,与燕地成为帝国中央几乎同期,一直持续至今。金元时期燕人的血缘结构趋于稳定,只有明初的移民潮造成了一些影响。天主教社区之间严格进行内部通婚的制度,使得燕地天主教徒之间的血缘十分亲近,也让新的燕民族越发拥有独立性。十九世纪以后西方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以语言为主,在欧洲形成了众多现代民族国家,而宗教信仰也是一个现代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是回族主要就是因为信仰伊斯兰教而获得该认同。因燕地境内大量的天主教徒,并拥有共同的语言和习俗,现代意义上的燕族也已经充分具备了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内在条件,但由于这个时期燕地处于帝国中心,而没有再次有效的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其民族认同意识也未能广泛兴起。因而当代燕民族的首要工作便是促进国族共同体的自我认同,只有完成这一步,现代燕族才算真正成熟,才能再次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人口:据2015年各地方政府统计,幽燕14地市共有总人口10452.78万,其中北京官话人口7752.61万(京、津、廊、保、唐、秦、承、赤、朝、葫),冀鲁官话人口2258万(石、衡、沧)晋语人口442.17万(张)。少数民族总计约有454万(京48万、津31万、廊12万、唐26万、秦50万、承150万、赤16万、朝22万、葫72万、沧20万、张7万)。除去少数民族,燕地人口共有约9998万人(还要加上邢台市除市区、邢台、沙河、内丘、任县、南和、平乡、临西以外地区的约383万,山东的宁津和内蒙的太仆寺旗等几县人口也未算入),其中北京官话人口约7325万人。

(五)燕族血缘:

燕地最初的原住民为就是分布于环渤海沿岸的诸夷渔猎部落,其父系遗传的Y-DNA单倍型类群基础为C,后来在青铜时代以后与游牧民同源的Q与N成为主体。他们的祖先都来自约三万年前的中亚,逐渐向东一直迁徙到燕山一带,其中C就形成了周口店山顶洞人所代表的旧石器时期部落,Q与N抵达后形成了环渤海的诸夷部落。燕人另一个更为珍贵的起源就是单倍型类群R,也就是欧罗巴人种的代表类型。邻居晋、齐、卫、秦等族也都携带有此类型,不过燕人属于最高比例的民族,大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一个根据方言进行单倍群测序分类的结果显示在北京官话中R高达7.7%)。携带此类型的燕人与R1a比例最高的波兰人同源(此分支是东欧斯拉夫人的代表类型),也就是黑海-阿尔泰大草原游牧的雅利安武士后裔,这个祖源有两个,一个是上古诸夏时代的商周贵族,另一个是中世纪来自外伊朗河中地的昭武九姓粟特移民。其中上古贵种后裔已很少,因而以粟特的移民最多,源自河朔三镇反唐自治时期,当时散居中原与周边的族人在安禄山发动的独立战争失败后族人受唐廷迫害,因而在河朔三镇时期大多族人都迁徙聚居于不受唐廷控制的燕地境内,包括更早之前羁縻州族人的后裔,此后数百年里他们与燕人不断通婚融合,因为当时的粟特人起初是因经商而来,而非像后来那样是作为军事雇佣兵,所以带有不少女眷,造成非父系后裔的九成燕人里因为与之长期的通婚,也都流入了粟特先民的基因,至今在燕地境内也遍布众多的昭武九姓村落,比如安各庄、史家镇、米家务之类的,很明显都是粟特人在那时候建立的。单倍群R的另一个分支R1b是西欧日耳曼人的代表类型,燕人后裔中携带这个类型的人,其祖先应该就是殷商王室家族,因为殷人就属于一支东迁的吐火罗人,在中亚的古民族里只有吐火罗语和日耳曼语族属于同一类型(Centum语支)。这个特别的血缘在中原黄泛区后裔以及南支那各族里面基本上都没有的,是我们燕族人与中国人相区别的一个重要基础,我们与波兰人的亲缘性,自然要远远高于与驻马店人的,不仅是血缘,还有我们同样的对基督虔诚的信仰,一定要记得我们可是高贵而勇武的雅利安武士后裔,而绝不是属于那些丑恶的支那食人族。
秦汉大一统后中原藏羌血缘开始流入,魏晋五胡时代北方游牧的老亲戚们再次南下,替换掉一大波已被编户齐民的燕人,外伊朗的昭武九姓粟特人随后跟进,于燕地建立众多羁縻聚落,到蒙元时期血缘构成上基本定型,明清时期却由于直隶于帝都,遭到自秦汉以来又一次严重的费拉化,藏羌系人口(O3)也再次流入,因其高繁殖力,其比例已占到了现在燕地人口的一多半,导致未来燕族人繁重的去中国化工作。

1.起源:

从燕山南麓到辽河上游的热河高地以及大小凌河流域都是祖先生息繁衍的土地。在约1.3万年前大冰期结束后,父系单倍群Q的族人开始沿着后来的青铜草原之路由西往东迁徙,N开始顺着青藏高原山麓由南往北迁徙,他们在热河高地与一些蒙古内陆更古老的通古斯族群相接触(单倍型类群 C为主)。当时的热河高地气候温暖宜居,植被茂密,而平原低地水泽遍布,闷热潮湿,无法定居。约在5300年前于热河高地产生了红山文明,为东亚最早的文明社会,由于当时的游牧业尚未兴起,在技术层面上其与古印欧人(Proto-Indo-Europeans)应该并无太大联系。随着约5000年前的一次小冰期,内陆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出现大片草原,于是他们逐渐融合,放弃了渔猎与农耕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后来在欧亚大草原上放牧的塞北诸胡,如早期的山戎、东胡部族,在语言上属于阿尔泰语系。同一时期,另一部分诸夷部落即玄夷(玄鸟氏),则自燕山高地南下前往山南地带,开始在山麓地带进行农耕生活,如易水河、拒马河、永定河、潮白河、滦河的河口地带,这就形成了宗周之前就在燕地生活的幽燕原住民。他们和北部的山戎游牧部族都是同一个起源,血缘上彼此差异并不大,仅仅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已,后来的山戎又形成了鲜卑人,另一部分成为了匈奴人,再以后鲜卑则分成契丹和蒙古两族。诸夷的祖先后来还南下殖民,形成了居于沿海低地的诸夷部族,有齐地的东夷、莱夷、淮河流域的淮夷、徐夷等诸夷部族,合称九夷,与东南沿海和长江以南山地的百越族群相邻。诸夷以渔猎和商贸为业,热衷于祭祀神明。与他们同源中亚的一些民族如吐火罗人一样,诸夷之间也十分盛行鸟崇拜。
约4000年前雅利安人自图兰的南下扩张,游牧业开始兴起(此处的雅利安属于广义含义,并非只指南迁进入伊朗高原与印度次大陆的那一支,他们的代表性单倍型类群就是R1a)。雅利安人源自中亚的古印欧人,最初于黑海北岸大草原游牧,后来成为最强大游牧民族的斯基泰人就是其中一支,其辛塔斯塔-彼得罗夫卡文化率先发明了马拉战车,然后越过乌拉尔山扩散到南西伯利亚产生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安德罗诺沃文化挤走了阿凡奈兹沃文化,进入阿尔泰山地区以后他们掌握了青铜武器,开始向四面八方扩张,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另一支进入黄河流域及辽河上游一带,用2-3代人的时间就征服了除两河流域外从波罗的海到环渤海圈的所有土地。进入黄河流域的那支雅利安人就在黄河大拐弯处形成了鄂尔多斯文化(Ordos),成为后来周人的起源。
雅利安人的扩张导致了最早迁徙到塔里木盆地进行农耕与渔猎生活的吐火罗人进一步外迁。吐火罗人的前身可能是南高加索-卡帕多西亚间游牧的古提人,在小亚细亚他们建立了赫梯文明,他们与进入欧洲的日耳曼人部落是同一批迁徙的。在青铜时代吐火罗人于准格尔盆地发展出了克尔木齐文化,后来又进一步进入塔里木盆地,迫于游牧民的压力,吐火罗人的一支就一路向东,在约前2000年抵达燕山一带,催生了夏家店下层文化,为燕地带来了青铜文明以及马和马拉两轮轮辐战车。这个东迁的部落可能与后来的“乌孙”是起源于同一支部族,因其崇尚黑色,与诸夷的鸟图腾结合,就形成了玄鸟图腾。燕子的前身也可能就是乌鸦,乌鸦和狼都是吐火罗人的部落象征,与北欧神话同源,诸神之王奥丁以乌鸦为信使,苍狼为卫士。其最古老的原型可能是苏美尔神话中的阿努纳吉(鸟首人身的形象)。吐火罗与诸夷的联姻也标志着燕民族的诞生,也就是以玄鸟作为部族图腾的玄夷/玄鸟氏部族,公元前1650年玄鸟氏的首领商汤南下中原,征服当地土著古羌后(与长江以南内陆的三苗族群同源),建立了殷商王国。从殷商贵族墓主的骨骼来看,属于高加索人种原始北欧类型,与吐火罗人一致,在燕地长期居住以后这批移民可能已改用诸夷的本地语言(原始的阿尔泰语系)。殷人与燕人的祖先也就是子契本人,就是吐火罗人与诸夷联姻的混血儿(另有观点认为子契之母简狄属于雅利安人),也就是“玄鸟生商”的本意。殷母-商父,合称殷商,殷即“夷”、“燕”,商同“舜”,虞舜的舜,吐火罗语“太阳”之意,如同英语的“Sun”。留在其祖居地的殷人亲族一直生息繁衍了六百多年后,随着周人实行分封制,而建立了独立的燕王国。
在征服属于诸夷和九黎的蚩尤部落以后,东迁的吐火罗(狄历)与雅利安(戎夏)就进行了部落联盟,也是华夏的诞生。其后裔为上古八大姓氏。1.姜,炎帝神农氏姜姓。2-3.姬、姞同源, 黄帝轩辕氏姬姓。4-5.妫、姚同源, 帝舜姚姓。6.姒,大禹姒姓。7.妘,顓頊高陽氏妘姓。8.嬴,少昊金天氏嬴姓。戎夏出自白帝少昊,狄历出自黑帝颛顼。上古八大姓构成了春秋及战国七雄的上层贵族。
而在中原地区的土著为古羌人(单倍型类群 O3),其来自云贵高原,母系为东亚土著矮黑人,是支那汉人的典型代表(68%)。古羌与百越的O1、日韩的O2同源,他们的共同祖先要追溯到数万年前的印支半岛一带,从那里分离的两支族群便分别向北挺进,在东亚两边各自独立的生活。其中东部的O1、2走沿海路线,西部的古羌祖先逐渐沿青藏高原东麓北迁,抵达关中平原及中原一带,另一部分则迁徙至云贵高原东部群山中,成为后来的三苗族群。殷商将中原的古羌征服以后,古羌人大多沦为了祭祀礼上的人牲(占殉葬坑内90%以上),因其繁殖力过高,以此可减轻土地负担。但中原土著的腐化能力很强,最终导致殷商自身的血统及文明的衰退,而被西部崛起的周人征服。
周人可能与夏族(雅利安)同源,母系的Mt-DNA是U4和V。虎方和鬼方都是殷商的盟友,鬼方可能是乌孙的前身,最初鬼方和土方都是殷商的敌人,武丁时期殷商击败了土方,土方其中一支北遁演化为匈奴,另一支西迁就是周人的前身,鬼方至此臣服于殷商。鬼方也是土方的附庸。马方则是鲜虞氏,鲜指鲜卑,虞指虞舜。虎方是大野氏,与狄历联合后形成后来的鲜卑人,戎夏鲜卑化后衍生出了乞彦蒙古的黄金家族。(本段理论大多引自推特@Tabgach)
来自西方的周人向东扩张灭商北进,数量上占极少数的周人姬姓王室与占绝大多数的原住民贵族与平民便构成了最初的燕国,燕地东境的原住民则以孤竹国保持独立,但后来也并入燕国。此为最初的国族共同体,与周边蛮族差异明显,在东亚文明上处于高等地位。

2.混血与胡化:

姬燕亡国之后,在秦汉数百年的帝国统治时期,雅利安与诸夷后裔的影响越发衰微,中原古羌人口大量繁衍,其以平民立国的刘汉为代表。
汉末北方游牧民开始混入到燕地原住民之中,但直到3世纪起燕人才开始大换血,即数次大规模的胡化时期,到13世纪为止,持续有约一千年,陆续有乌桓、鲜卑、羯胡、奚人、高句丽、粟特、契丹、党项、女真等异族与古典燕人通婚融合,其中以鲜卑、粟特与契丹人为主。
燕人血统中首先融入了大量鲜卑血统,以及少量西域羯胡血统,他们在当时都改成了本土姓氏,其后裔难以分辨,不过这次的民族融合较之后面的两次地域范围比较大,在北魏统一的整个北支地区都比较普遍,因而对于燕族自身的血缘并没有多少独特性。在8世纪燕人开始大量融入了西域粟特血统(单倍型类群 R),是燕人异族血统中最主要的来源。到隋唐时期燕地的民族融合仍然在继续,并且燕人胡化的程度已开始高于此前蛮族的“汉化”,特别是在唐军把突厥战俘迁往燕地北境以后,属于粟特血统的胡人安禄山与史思明在燕南范阳一带起兵反唐,燕人也加入其中,凸显当时燕人的文化归属,民族认同已不再与中原人一致。随后河朔三镇的高度自治,造成燕地胡化程度远高于华北其他地区,大量散居中原的粟特人在安史反唐失败之后大都迁往了半独立的河朔三镇避难。粟特军人与燕地原住民大量混血,通婚率高达67%,甚至超过此前的鲜卑,因此前统治燕地的鲜卑贵族大多反对汉化,今天在燕地的昭武九姓者基本上都是粟特人后裔(安、史、康、石、米、何、曹、罗、穆),从分布来看,以昭武九姓命名的村落主要集中于从保北过廊坊到滦州、辽西一线,以及从石家庄西部山区往东南方向过赵州到威县一带,再过衡水而到宁津一线。
反唐战争时期,部分燕地原住民随着统治阶层,即原来那些周人殖民者的后裔衣冠南渡亦迁移到了江南地区,随后被当地人同化。到10世纪燕云十六州并入大辽之后,两百多年的和睦相处中,北境燕人又与契丹人通婚,当时的燕人普遍已不认同与南方的宋人为同一族类,契丹人成为燕族人血统的最后一个显著的外族来源。后来的蛮族统治者因开始对中原汉人文化有所鄙视,金元清时期异族通婚很少,如燕地境内的满族与蒙古族、回族等长期保持独立,仅族内通婚。当时另有一部分源自奄蔡/阿兰人(现在的奥塞梯人与加泰罗尼亚人主要族源)的阿速特部族人由于保卫大都的缘故而跟随蒙古人进入燕地,他们除了作为大汗的精锐武士,也有一些在忽鲁格汗时期于古北口附近的燕山之中屯垦,他们的后裔有些作为明初洪武年间的山后移民而迁徙到了保定一带,赤峰北部的阿鲁科尔沁则是其后裔的主要集中地。元代以后燕族人的血统逐渐稳定下来,不再有大规模的异族血缘融入,人口结构开始主要受移民的影响,在文化上则与满蒙有了很大融合,包括语言上的进一步胡化。

3.移民:

因燕人一直较中原人彪悍善战许多,军事传统浓厚,流民不敢侵扰,因而本地从未经历过中原流寇如黄巢式食人族与张献忠式杀人魔所造成的大洪水人口替换。直到元末明初再次遭遇兵乱,许多原住民要么随蒙古人北迁,要么作为军人战死,造成人口锐减,于是朝廷才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进行人口填补(主要是单倍型类群 O3的古中原人)。但事实上并不像“洪洞大槐树”宣传的那样,该理论主要是在民国时期主张中华民族和大一统的国民党所夸大宣扬,为的就是削弱各地方的民族认同,让华北各族人民误以为是共同起源,都是所谓的炎黄子孙汉族人,其中还用了不少造假手段。比如许多当时没有家谱的人家就开始新编自己的祖谱,附和当时流行的伪汉民族主义,将祖先直接说成是山西人,并形成一股风气,其实他们大多都是北方游牧民后裔,游牧民本来就没有汉人修家谱的习惯。事实上的确当时在燕地有股移民潮,但当时真正的山西移民在所有移民之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山西移民仅为补充燕地南境人口稀少地区,比如衡水沧州一带,当地人所说的冀鲁官话之形成,就与其祖源晋西南的中原官话区有所关联。如今说晋语的张家口一带也多是那时候的屯兵移民,其来源为晋北代地纯晋语区。而燕地中境和东境则主要是由燕地北境的山民与卫戎的军人迁入平原,即滦平的“小兴洲移民”,仅为燕地内部的人口迁徙,而非外族移民。因为闯关东,原本被南迁的满蒙族人所占据的燕地北境,也被重新迁徙而入的燕地东境居民所占据,如今辽西与赤峰等地的主体人口已经再次成为了说燕语的燕族人。晚清的晋人走西口中,张家口一带又进一步成为了晋语区,目前当地仅有少数原住民保留在临近保定的蔚县和广灵一带,因当地紧邻保定,又是小盆地的环境,没有与交通要道相邻,比较闭塞,故而外来移民最少。大规模移民肯定会改变当地语言以及风俗,比如满洲,但燕地仍然是以本土的燕语为主,与晋语差异明显,故而当代燕人主体仍然是此前胡化后的原住民后裔,属于游牧的内亚人种与农耕的东亚人种之混合类型。

4.血型:

从血型分布来看,当代燕人以B型血最多,明显是因为与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的混血有关,其次是O型,属于上古诸夷土著的后裔,另外就是AB型的比例在东亚也是相比其他地区很高的,仅次于维吾尔人等中亚民族的占比,这与南支那各族A、O为主的血缘结构明显不同。在陈稚勇的《中国人ABO血型分布》一文里,调查资料显示河北人各型表现频率为A型25.27%,B型35.31%,O型29.42%,AB型10%,其中B型居第二位,为华北各省最高,AB型居第四位,次于山东、云南、辽宁,其他两种都不具优势。另外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四型占比分别为27%A、32%B、29%O、13%AB(来自《A BRIEF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CHINESE》P2, 作者:GENZI)。

5.天主教婚姻制度:

在燕族人中的天主教徒,就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一样,传统上也是教内通婚的制度。由子女继承父辈的信仰,不轻易对外传教,由此形成了许多奉教百年以上数代人的公教家族,是信仰基础十分牢固的共同体,由此幽燕天主教徒之间的血缘是十分亲近的。也有独特的来自天主教礼仪的文化习俗,因而不可能再和大多数是无神论或多神崇拜的汉人为同一个民族了。

6.幽燕各地祖源:

如今幽燕各地里面,只有在保定地区,特别是北部易州地区其保留的中世燕人原住民后裔仍然占据地方人口主流,并且有最多的千年古村落,为数千年来燕人世居之地;承德一带也是原住民人口聚集之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境内许多聚居的所谓满族人,特别是在燕山地带的,实际上都是历史上“汉八旗”后裔,今天他们已与其他燕人无异,并没有人使用满语或其他习俗;京津城区的原住民所剩无几,除满晋移民外,南支人后裔也较多,当代城市化以后支那各地的人口都有大规模流入两市城区,百年前的原住民都只占很小一部分了;京津郊县加上廊坊、保定南部,与东部的唐秦一带则多是自燕地北境口外山后原住民以及军兵移居过去的,唐秦及南部的沧州兼有少数齐人移民后裔,燕地东境总体上中世燕人原住民的血缘仍然为主流,只是人口流动较大;辽西与赤峰除少数自中世未外迁的原住民外,多为晚清闯关东的唐秦移民后裔,等于是回老家了;而张家口,是原住民后裔最少的,蒙元亡国后,当地游牧民也就随之迁走,一个是明初屯兵,一个是晚清晋商走西口,当地原住民就被置换成了目前的晋语人口为主。以上几地都是传统上原燕国范围内的人口分布区,也就是典型的幽燕地区,至于在当代已纳入了燕文化的南境三市,石家庄的中世原住民不到一半,自西往东原住民越来越少,往东的衡水与沧州就多为晋南讲中原官话的所谓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了,因当地在靖难之役时受破坏最大,几乎成为无人区,成为幽燕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

7.燕人祖源比:

结合燕人各血型比例以及移民历史,可以看出整体上当代燕族人父系祖先比例大概为3成诸夷原住民后裔、2成中原或晋人与南支移民、1成鲜卑人、2成粟特及突厥人、1成契丹人,以及1成其他族源,母系祖先应该大多还是诸夷后裔,但从外貌特征也可看出内亚祖源比重也不少。

由上可知,在体质上,现代燕族人与华南那些古中原人和苗蛮百越混血的民族有显著差异,与古中原人和东夷混血后裔的齐人、保留有较多汉人土著血统的中原人也有很大差异,与同样经过胡化但族源所异的晋人也不同(晋以匈奴、羯胡、突厥人为主),当代幽燕民族在血缘上已自成一系。
.


.

(六)燕族文化:

当代民族中的文化认同与血统相比显得更为重要,包括语言、宗教、文艺、建筑、饮食等方面。传统上的幽燕是属于农耕、渔猎、游牧三大文化交融之地。
在历史上燕人有过数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姬姓燕国、鲜卑慕容氏诸燕、粟特安史之燕等,在帝国统一之中则维持与原国土相近的省制,如直隶、河北。燕人也拥有共同的民族语言-燕语,即北京官话(幽州话),境内各地居民用各自方言均可做到基本上的语言互通。这些共同地域内出现的政治实体与其下的独立语言都促进了统一的燕文化。只不过后来因为数百年处于帝国中央的不幸命运,削弱了燕地内部的统一性,比如当代京津冀三地的割裂。燕地也有许多共同的风俗习惯,比如地名上有独特的“X各庄”在燕地普遍使用。在民间传统建筑上也别具一格,有独特的结构布局,如四合院,普遍采用青砖与瓦结合木材建造,造型简朴而优美,如燕人的性格一样低调,从不张扬。燕地传统语言艺术十分丰富,代表性戏曲有京剧与河北梆子,以及天津相声,包括发源于燕京的评书,京东、京韵、及河间的西河大鼓,经常以燕地历史传统的武侠故事为题材。燕人也有共同的饮食习惯,主食均为小麦粉做的面食,饼类居多,燕人没有南方人那么吃辣或爱甜,也不像晋人爱酸,没有满洲人那么多大鱼大肉,而是口味比较平淡,也没有什么地方名菜,也就是保定的驴肉火烧算是比较有名的本地特色小吃吧,因为燕人对吃喝向来不讲究,认为这是享乐的恶习,这也有燕人军事传统的文化背景。
燕文化是一种深沉低调而散发阳刚之气的男子文化,如一位成熟稳重的久经沙场的中年男子。因幽燕地处中原北境边塞之地,气候环境较为严酷,山高气寒,土厚水冽,因而养成了燕人保守尊古的性格,历来维护传统秩序,少有扰乱社会的革命分子,是典型的北国武士性格,“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也说的是燕文化代表保定人忠诚的特点。又因燕地常年处于战场,致其民风剽悍,轻财重义,舍生忘死,向来鄙视物欲享乐之风,未被中原人的骄侈诡诈之气所染,更不同于书生文弱的江南人,至今多出侠客豪杰,乃继承自先秦封建贵族之遗风。尊礼而尚武,燕人在东亚诸夏各民族中无疑是德行最优者。数千年来,幽燕国土中从未诞生过大一统帝国,反而是解体数个大帝国的重要力量,也是反映了燕人保一方水土而不侵扰近邻,弱邻有难则相助的封建骑士精神。在燕地苍茫雄壮山河养育之下的幽燕人民,亦同样多有慷慨悲歌,激昂赴义者,燕人的心灵就如同北国冬日的苍穹一样辽阔深邃。从周人灭商时誓死不做降掳的百位燕族烈士,以及孤竹国伯夷与叔齐不食周粟的忠心,再到荆轲刺秦王的义举,正代表了燕民族维护封建自由的真道,对抗帝国统一暴政的决心,为义而终,虽死犹荣。然而国破山河在,燕民族精神亦世代相传,直到如今,燕地天主教会的众多忠贞牧人与殉道者们再次彰显着为守护真理而慷慨赴难的民族气节。用一曲悲歌代表燕民族精神的核心,便是太子丹送别荆轲义士的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代表性的民族文化:

1. 建筑:

传统民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燕地历来多为战场,局势动荡,因而本地民居的普遍形式为高墙大院,较为封闭,便于防卫,每个院落就如同一座微缩城池。加上冬季气候较为寒冷,春季多风沙,因而普遍墙体厚实,开窗较少。为了便于采光和保暖,一般民居则均为单层平房。在布局上多为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在材料上采用坚固的砖石与木材,辅以瓦片,墙体内则为土坯填充。室内都有灶台与火炕,烟囱由墙壁穿过,由山墙顶部两侧排出烟气。其间富户多为完整的“三进”四合院,房间多,普通民居则多为简单的三合院形式,单独一个庭院。
●四合院:幽燕一带的传统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典型的四合院遵从传统儒家的思想,以体现尊卑有序、内外有别。三进院落由外宅的前院、内宅的正院以及后院组成,严格按照中轴线进行对称的布局,以体现本地传统文化中所注重的端庄严谨,这种偏好也与幽燕地处北方苦寒之地,塑造了本地人倾向于理性的性格,加上后来燕京成为多个帝国首都,这种建筑风格也是为了彰显王者风范。作为代表宅主人身份地位的脸面,最外面的宅门尤为高大气派,左右有石狮,门楣上常有提有代表宅主人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的匾额。通常宅门位于院落东南角面南,进入宅门对面可见影壁。左转进入前院,院南为四合院四边之一的南边,称为倒座房,为男仆、家塾、客人居住用,其中轴线对面为第二道门,及装饰最为精美的垂花门。通过垂花门就进入内宅最为宽敞的正院,居中坐北朝南的就是正房和耳房,地基也是宅院内最高的,以突出地位,两侧为构成四合院东西两边的厢房。正房的明间有时做成过厅式,耳房多为宅主人或长辈居住,厢房为兄弟或儿子等男性亲属居住。内宅的后院有一排后罩房,为女儿及女仆居住,构成四合院的北边。四合院整体错落有致,空间收敛的节奏富有韵律美。幽燕传统建筑技术及民居风格是源自唐末时期西域的粟特胡人移民,粟特人在呼罗珊地区拥有高超的建筑技术,当时粟特与燕人的建筑技术互相融合,在蒙元时期建立的汗八里城为其典型,胡同、四合院都是源自那时候,进而向周边辐射传播,逐步形成了当代富有民族特色的幽燕传统民居。

2. 文学:

近代北京作家辈出,由此诞生名为京派的文学流派,并与以上海为根据地的海派相对。京派文学家描写的内容主要是人生,同时避谈政治。京派强调文学是纯文学,要“和谐”、“节制”、“恰当”,包含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京派的风格淳朴自然,回归田园,写人情美和人性美,融合乡土文化,而语言则简练、朴素、活泼、明净。 燕地较为知名的近现代作家有老舍、冯至、史铁生等。

3. 曲艺:

京剧、河北梆子、评剧、丝弦、天津相声、评书、数来宝、双簧、京韵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高跷会、井陉拉花、秧歌。
●音乐会:音乐会是辽金以后因燕人原来的宗族衰落而形成的(两次大洪水就是燕云十六州沦陷宋国短暂的几年与元末明初那次,因为屠杀与迁民,加上帝国中央转移到燕京,那些燕人豪族大家都被帝王铲平了),接替其原本的社会组织功能,不仅仅是奏乐,还主管祭祀,传承各种口头艺术与历史传说等方方面面,与过去的士绅等共同维持着燕地乡间的社会秩序,避免了王朝更替时像中原地带那样出现大批逃荒逃难的流民,没有造成社会整体性的散沙化。燕地音乐会的祭祀中心,最重要的就是易县后山,之前已经提过,这种女神崇拜非常古老,是燕山北麓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南迁后的翻版。这种音乐会比那些佛道之类的社会组织能力要高很多,后者受朝廷扶持,平时和普通人没多少来往,音乐会则照顾本地人日常婚丧嫁娶各方面,就因为这种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形成类似教会的功能,所以天主教会当初来这里,特别是保北一带,并没有很快传开,与保定南部缺乏音乐会的地区对比鲜明,主要就是因为当地存在这个竞争对手,但是当地人一旦开始奉教,也就会十分坚定,像是忠贞教会的许多位著名主教司铎,来自保北的就占一大部分。

4. 工艺:

景泰蓝、北京牙雕、曲阳石雕、吹糖人、武强年画、衡水内画鼻烟壶、唐山皮影、辛集皮贴画、蔚县剪纸、丰宁秸秆画、宁晋工笔画、沧州武术、吴桥杂技。

5. 饮食:

燕人传统的主食是以小麦粉制作的面食为主,比如饺子和大饼,民间小吃比较丰富。
北京:北京烤鸭、老北京炸酱面、卤煮火烧、冰糖葫芦、驴打滚、酱菜、酱肘子、爆肚、二锅头、燕京啤酒、北冰洋汽水、豆汁儿。
天津:狗不理包子、麻花、煎饼果子。
河北:保定/河间驴肉火烧、春不老、甜面酱、白运章包子、保定牛肉罩饼、高碑店豆腐丝、白洋淀熏鱼、定州焖子、香河肉饼、衡水老白干、深州花生酥。
.


.

(七)燕族宗教信仰:

幽燕民族最为重要的凝聚力是天主教信仰,这是最晚形成的。

1.燕地的优越地理条件:

在弥撒圣祭中,司铎将小麦饼圣化为基督圣体,葡萄酒圣化为基督圣血,教友们借此在弥撒中与基督共融,这是天主在最后晚餐时亲自要求给教会的。其中小麦在燕地的种植历史已有数千年,是殷商族人通过与萨迦游牧部落的贸易从美索不达米亚带来的,是燕人的传统粮食作物,至今燕人多流行吃饼,饺子则是燕人最热爱的美食。小麦在东亚的分布南界就是长江流域。而葡萄在燕地的种植历史同样久远,是与小麦一同被胡人带来的,燕地也是东亚葡萄酒的重要产区,有宣府沙城、房山、卢龙-昌黎三大优质产地。葡萄在东亚的种植南界就是秦岭-黄河一线。当年天主教修会在南支、日韩一带传教时,就发现弥撒圣祭里面祝圣基督圣体所用的小麦面饼在当地难以找到,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十分不便,当地人也不喜欢这种面粉食物,加上葡萄酒也难以获得,所以当地的传教工作一直很难展开。相接于内亚优越位置的幽燕沃土就完全符合这两种作物的种植条件,让燕人能够领受到这两样天主钦定的尊贵食物,也必然能成为基督信仰兴盛之地。
除此之外,燕地作为欧亚草原丝路的最东端,以及诸夏的最北端,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远东最早开教的地区。而近代海路兴起以后,燕地又因为拥有天津港的海运优势,传教士也是云集燕地,以至于幽燕能成为诸夏拥有最多基督徒的地区。

2.幽燕教会规模:

早在1298年,就已有方济各会传教士孟高维诺在当时的元大都城内建立了燕地有史以来第一座天主教堂,在十七世纪的明末清初时天主教开始在燕地乡间扎根,到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剿灭拳匪之后迅猛发展。圣教会将福音传入燕地后,便被幽燕人民广泛接纳,逐渐成长成为天主教会在诸夏最大的传教区,实在是天命所为,至今已有两百万之众,约占总人口百分之五,部分县市的比例可能早已高于10%,呈现教堂林立情景,如献县境内除去本斋回族乡,几乎村村都有教友。北洋军政府时期的北平代牧区到1928年北伐前天主教徒比例已达6%,为支内最高,有26万教友。据1990年中国政府统计,河北省有公开教会的天主教徒100多万,穆斯林49万,基督教徒12万,佛教徒19万,由于没有确切的统计,天主教地下教会加上有统计的官方教会信徒数量,幽燕14市中天主教徒的总数可能已有两百万,其中河北省的天主教徒数量占据了中国大陆天主教徒总数的四分之一,也拥有中国最多的神职人员和教区。燕地的16个教区,包括北京总教区、天津教区、保定教区、易县监牧区、安国教区、正定教区、赵县教区、顺德教区、献县教区、景县教区、永平教区、热河教区、赤峰教区、林东监牧区、宣化教区、西湾子教区。河北教省也是中国大陆天主教地下教会最为活跃的地带,其规模和影响力远高于爱国会控制的官方教会,多年来当地政教关系都比较紧张,时而发生冲突,有许多地下教会的司铎与主教常年遭受政府方面的监控和干扰,甚至常被拘捕,还有许多神职因此成为了殉道者,比如著名的忠贞教会领袖,保定教区的范学淹主教。
虽然整体比例还并不高,天主教却是燕地首要的宗教信仰,其规模和影响远超同样流行于燕地的佛教(主要是境内满蒙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基本上只有回族信奉)、新教等,且潜力巨大。除这些制度性的正式宗教外,燕地至今仍然流行传统的民间多神崇拜,其规模超过天主教,本地人俗称“大教”,无神论者在本地人口中居少数。

3.燕人捍卫着纯正的天主教信仰:

严格的来说,如今诸夏各地的教会绝大多数都是作为共产党傀儡工具的伪教会,都是需要再次进行传教的地区,唯有幽燕的教会通过忠贞教会较为完整地延续了下来,因而只有幽燕民族才是诸夏各国中真正信仰天主教的民族,是幽燕与其他民族的最重要区别。
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大修会在诸夏的传教成果,已基本在共匪搞的三自革新后毁灭了,那些爱国会管理下的信徒都不是真正的天主教徒,唯有不服从共匪的忠贞教会继承了当初传教士带来的天主教信仰,而诸夏各民族忠贞教会的中心就在燕地,如果当年没有保定教区范学淹主教通过祝圣本地主教以恢复圣统制,就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忠贞教会。而邻居齐和晋都是爱国会,处于异教徒之中的幽燕教友,只能是一个民族。所以说幽燕民族的信仰,就是要做教会在远东的堡垒,要像波兰民族一样在现代世俗主义和异教徒的入侵中捍卫传统的基督文明,并且以后还要派遣传教士,恢复当初欧洲传教士的努力成果,代替这些堕落的欧洲人,将诸夏各民族从野蛮中继续带进基督的文明秩序。
为什么说幽燕周边的各族教会已丧失了真正的天主教信仰:数十年来,与幽燕相邻的晋人历史上居然没有一位忠贞教会主教,仅有一位在文革时殉道的汾阳教区雷震霞主教,当地的忠贞教会司铎也只是绥远一带较多,已充分表明其民德之低下;齐人除与燕地相邻的个别教区有过忠贞教会主教外,其最为出名的人物却是爱国会的铁杆宗怀德,以所谓“周村教区主教”为名为“一会一团”祝圣了最多的伪主教,俨然与我们幽燕民族的范学淹主教截然相反;满洲也是爱国会重镇,少数较为知名的如齐齐哈尔教区的魏景义主教后来却也叛离了忠贞教会,但其危害最大的还是盛产异端邪教,如鼓吹神恩复兴运动的现代主义异端组织“门徒班”就诞生在满洲,如今已经流窜到燕地,破坏我们传统的信仰;诸夏各地能与幽燕忠贞教会相媲美的民族乏善可陈,相距不远的关陇民族要优于晋人,特别是其民族英雄张刚毅神父,1989年在三原发起召开诸夏忠贞教会第一届会议,幽燕教会多位领袖赴会,是燕秦两族在当代友谊的开始,王弥禄主教也是范主教所祝圣的第一批使徒,是关陇民族忠贞教会的中坚力量。其次与幽燕教会有较深关联的是闽越教会,特别是闽北福州一带,当地教友同样信德顽强,尤其可贵的他们是梵二以后最早复兴传统的地区,并以此为基地将幽燕教会也恢复传统,为幽燕民族传承真信仰功不可没。再有就是吴越/上海民族也拥有许多忠于信仰的信友与神职,除此之外的各地忠贞教会力量都很微小。至于那些在燕人里因为软弱而服从了共匪,隶属于一会一团的所谓“公开教会”教友,虽然在规模上他们不及忠贞教会,但只要他们能够公开悔罪并进行补赎,他们还是可以被接纳进来,因为宽恕是基督徒的美德,不过很显然,他们在复国以后的政治权力会是受限的。
人类文明的天花板无疑是耶稣基督亲立的教会,异教徒支那人作为文明世界之外的野蛮人,除了认罪悔改,皈依圣教,没有任何方式可获得救赎。但其中有能力的很少,从这一百多年来的各种考验来看,只有幽燕、关陇、上海、闽越、巴蜀等民族拥有些个虔信教友能够真正脱支,免遭将来天主对罪恶支那人的惩罚。当初开始觉得我的同乡们是一个与周边邻居迥异的真正民族,身为一个燕族人而自豪,正是因为幽燕民族坚守信仰,有诸夏最顽强的忠贞教会,有那么多宁死不屈的 圣徒,在一群叛教者之中傲然独立,这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我们身上流淌着一个高贵民族的血液,有虔诚的民族之魂,这是邻居们都不具备的。

4.天主教民族主义的必要性:

天主教传统的政权形式为封建君主制,但随着西班牙王室在19世纪初将中世纪延续下来的萨利克习惯法抛弃以后,便宣告着天主教世界传统的封建时代终结。那之后只有越发沦为边缘团体的卡洛斯主义者(Carlism)以“Dios, Patria, Fueros, Rey”(即天主、祖国、宪章、君主)四大信条继续维护这一古老的天主教政治秩序,其中的“Fueros”就特别指的是地方自治传统,限制君主权力,赋予教会充分的自治权。可以说近代民族主义的正轨就应该是遵循这一条准则,巴斯克、加泰罗尼亚、加利西亚早期的民族主义者都是由此而来,只是后来才被左派分子冒名顶替。所以民族主义是不会与天主教的政治传统相矛盾的,当代的民族主义就是要开创新的封建时代,因而我们必须要运用真正的民族主义来保障如今教会的利益。
作为人类文明秩序的边缘区,远东并没有形成像罗马帝国结束后中世纪欧洲的稳固封建制,而是早在暴秦吞并东方六国以后就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绝对君主制。可谓是人类最早诞生的邪恶制度,此后的远东便处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周期性朝代更替中。后来只有少数时期依靠北方游牧民与西域胡人将古老的封建自由复兴。可即便有蛮族的数次换血,大一统的毒瘤依旧顽固,直到暴明帝国时期,由于海路的兴起,东方专制帝国的恶劣文化直接被阿拉伯穆斯林传播到了欧洲,正是因为欧洲基督文明的叛徒们在东方取经以后,将远东无神论者的绝对主义用在了瓦解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上。以启蒙运动为代表,其中的伏尔泰特别推崇东方儒家的人本主义,以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到了17世纪,经过启蒙运动荼毒的法兰西已经彻底瓦解了封建自由,国家已将世俗政权的权威凌驾于罗马教皇之上,特别是以黎塞留枢机与法王路易十四为代表,后来到拿破仑时代则达致登峰造极,由此已充分说明大一统绝对主义对教会的危害。而绝对君主制之后兴起的民族主义,正是为针对大一统的危害而出现,可以说民族国家就是对中世纪封建制的恢复,其共同特征都是尊重地方群体的权力,只不过是由此前的家族转换成了民族而已,这两者本质上也并无区别,这一转变只是因为基础教育的普及而造成,平民与贵族的差异已随着技术的演化而日益缩小,基于民族的民主制就成了必然的历史进程。而正是有了多民族并立的局面,才能保证天主教会的权威不受一家独大的任何世俗政权的威胁。简而言之,教会应该统一,但是国家政权就绝对不能是大一统,那些集权的世俗政权往往也是剥夺其统治下教会权力的,因而一个信仰虔诚的民族国家,绝对要好过那种大一统的集权帝国。
天主教信仰与许多宗教即便都是普世性的,也并不妨碍各地拥有不同语言与文化习俗的天主教族群,为保障自身能够自由信仰天主教的权力,尤其是在自身面临异教徒严重威胁的时候,以发展民族主义进行抵抗。比如西班牙、爱尔兰、波兰、克罗地亚等地民族主义的形成,就是为了对抗伊斯兰、誓反教、东正教、纳粹和共产主义的威胁。为了不被异教徒奴役,当时只能是借助信仰的力量,强化自身的民族认同。如今幽燕教会也面临同样的局面,周围都是异教徒和无神论者,尤其是共产主义的统治,以爱国会的自立革新运动分裂教会,严重危害了幽燕教会信仰自由的权利,为了燕地人民脱离奴役,只能借助天主教信仰强化自身力量,发展民族主义。但是正由于宗教信仰往往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共同信仰之下的各民族彼此之间是一种更为亲近的同盟关系,而不是绝对的与其他民族对立,孤立自己,像是天主教信仰同样顽强的关陇民族、闽越民族都是我们在诸夏的盟友,波兰民族则是我们在全球最重要的盟友之一,我们全世界所有天主教徒都公认罗马是普世的信仰中心,天主教的民族主义正是在对抗异教徒的时候所激发起来的信仰热忱。
民族主义不与教会传统相悖的另一点就是圣经创世纪中巴别塔的典故,已明确指出天主是不允许人类以普世一样的语言,通力合作,达到与天主平权的。换做近现代,其实巴别塔对应的就是那种大一统的吏治国家甚至世界政府,或者共产国际,以集权制消灭地方民族独立语言文化的邪恶行为。任何自发形成的语言与文化等都是天意/自然的体现,任何违背自然而想依靠人力以进行强制改变的都不被天主允许。另外,耶稣基督的宗徒们在五旬节教会建立的时候也是圣神赐予他们说方言的能力,而没有让他们去支持大一统国家消灭各民族,通过强权传福音,也是说明天主支持人类多元的文化,只是需要教会让这些不同文化的民族都要顺服天主,皈依基督,信仰真教,否则也都是野蛮人而已。教会当年之远东传教时期也是对各地方言或者说诸夏各民族语言都是支持的态度,因天主教的教会语言是统一的拉丁语,但是这一神圣语言一般教友并不用,只是神职人员在礼仪中使用,来远东的传教士当时都得精通各地土语,为了便一般教友祈祷,就特别为各地教友分别发明了独特的使用本地语念诵的经文,被我们燕人俗称为“恭敬调”。另外朝鲜民族主义者为脱离汉字圈而发明的谚文,天主教会也是当时最先正式承认其价值的。
虽然只有天主教的民族主义是正统,异教的民族仍然需要归化,但在当前的世界来说,许多地区的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成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信仰,也很难再通过像是20世纪前那样大规模地派遣传教士到海外开辟新教区了,教会应以保守那些已信仰天主教的人民为主要工作,必须要积极地鼓励民族主义,不然会面临更严重的损失。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幽燕的民族主义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或绝对民主的,而是首先以天主教的圣统制为前提,对神职人员地位的尊重仍然是必要的,并且其政治权力应高于平民。因为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相当一部分是受法国大革命和共济会的启蒙运动所影响的,其代表就是反教权的公民民族主义,主张人权至上,要自由、民主、平等,而我们为了避免此类有害于教会的民族主义,所以采用以天主教为核心的宗教民族主义,这也是圣教会面对世俗主义入侵一个有效的防御方式,属于被动的民族主义。与之相应的,幽燕独立后也适合实行君主制,以卡洛斯主义原则保障地方的自治权。
天主教信仰与幽燕民族精神如今已十分完美地融入到了幽燕教友之中,是今日幽燕民族的精神支柱。但教会亦应当放弃此前追随国民党政府的旧观念,因为依附世俗政权带来的危险是显著的,国民党政权推行那些错误的民族观念,搞大一统主义,反对西方,甚至直接打压教会,搞所谓的本地化,这些违背天主正义秩序的行为是必然不会成功的,再说如今蜷缩于福摩萨的国民党早已衰败,根本不可能再反攻大陆,如今福摩萨人民的主流呼声就是建立自己独立的台湾国。而且也不要寄希望于共产中国自己通过改革变得民主,那是不可能的,即便苏联解体了都没有实现民主。再者说,我们绝不应该像是穆斯林统治下的埃及科普特基督徒一样,以为仅仅拥有教会内部的自主权就够了,想依靠给统治者纳税以苟活,这种群体正是典型意义上的“费拉”。所以说我们幽燕的忠贞教会只拥有了自己教会内的自主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成为真正的基督徒,能够在普天之下捍卫基督的主权,不仅不应该漠视政治,更应该主动寻求能够真正保障教会自主权的政治权力与军事力量,以达到完全的自治,能够以自己的武力保卫信仰。在1900年的庚子战争时期,东闾圣母已经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当时面对拳匪仇教暴民与满清骑兵的围攻,东闾教友并不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拿起武器反击,不能上战场的老幼妇孺就在大堂里面专心念经祈祷,而年轻力壮的教友们则在堂外英勇抗敌,正是东闾教友们以勇武与虔诚的精神才能够获得天主的喜悦,使得圣母能够亲自显圣帮助战士们退敌,成功保卫圣地。我们现在面临共匪的压迫也应该效仿当年,必须以武力反击,而非只是消极抵抗。因而我们幽燕的教会如今必须主动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共同体,作为拥有诸夏信仰最强盛的土壤,便可积极介入到现代幽燕民族的复兴上来,并应成为主导力量,组织教友们建立光复幽燕的骑士团,这样才是即利于教会自身发展,又利于本地人民福祉的抉择。如果我们有自己的民族国家,由天主教徒领导天主教徒,而不是什么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那么也就永远不会出现什么本地化或爱国会之类乌七八糟的玩意了。这自由就是天主所赐给我们的崇高权力,必须亲自争取。
天主教徒因其优越的组织力和教友素质,无疑是让现代幽燕民族复兴的首要力量。幽燕天主教友面对数次教难,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抵抗力,我们共同经受住了满清朝廷的百年禁教、拳匪仇教的庚子之乱、共产赤匪的残酷打压,而顽强地将信仰延续到现在,无数的殉道者展现出了幽燕先民的悲壮情怀和气节。幽燕天主教友也是当今唯一能够光复祖国的有生力量,我们将依靠幽燕民族守护圣徒东闾圣母的庇护,踏碎赤魔的头颅!

因而,我们当今这个新的幽燕民族,是一个继承了先秦周制的尊礼古风,又融入了塞外胡人的封建武德,以天主教信仰作为灵魂的民族共同体。

以下为具体阐述构成当代燕民族的各要素。
.
.
.

第二章 燕族信仰

幽燕民族的灵魂是天主教信仰,是幽燕的国教,这是燕人与诸夏其他民族最重要的区别。整个东亚都再没有其他民族像燕人如此产生对真理的热心皈依,并虔诚守护信仰不受敌人侵犯,只能说是天主甄选了我们的民族,是赐给我们的特别恩宠。这信仰让幽燕获得了重生,真正地成熟起来,建立起了文明的秩序,也没有任何势力再能摧毁它。

本章主要为幽燕教会简史。

(一)最初的民族信仰:

上古诸夷部落信奉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以黑色的神鸟为部族象征。与较为世俗的华夏族有明显不同,诸夷部族热衷于崇拜造物主,这在后来殷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中有充分体现。
被周族殖民后,春秋战国时代的燕人遵从周礼,有相应经典《周礼》,该书成于燕战国时代,系统地总结了周代封建制度,托名作者于周公旦,为当时燕贵族应对周制日渐瓦解而编纂,另有一说为燕地汉河间王所著。除此还有燕地孤竹国后裔墨子建立的墨家学说,其与中原人推崇的儒家人治不同,与暴秦推崇的法家更不同,明显继承了殷商的传统,如对造物主的崇拜热情、其“兼爱”主张更是与基督教思想一致。
汉魏统治者搞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燕人自己原有的文化与信仰被打压,墨家弟子成为游侠,融入到了后世燕人尚武的精神传统。另一些燕人后裔则继续拥护古老的周制礼仪,但儒家并没有拯救幽燕,其在燕地的影响也敌不过随后来自西方的数个胡人宗教。原本的儒家思想其实属于雅利安武士哲学在东亚本土化的产物,而孔子本人便是殷商贵族后裔。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来自于此。后来的朱明理学则是南支人篡改的产物。
燕地民间很早时就盛行多神崇拜,比如在保北地区以易县洪崖山的后土崇拜为中心,流行于易县、涞水、涿州、定兴、新城,以及京津等地,当地也属于燕民族起源地区,至今当地的相关宗教活动仍然十分兴盛。

(二)西域三教的传入:

公元7世纪来自外伊朗呼罗珊地区的粟特人迁居燕地之后,将祆教、摩尼教、景教三支源自西方的全新宗教信仰传入燕地。其中尤以祆教信仰为首,在河朔三镇时代,粟特人的祆祠遍布燕地,其信仰逐渐融入燕地文化,参与年终驱傩等本土习俗,至今在燕地仍然流传有许多与火有关的民间习俗,比如蔚县的“打树花”。祆教属于二元论宗教,相信善恶势不两立,又与基督信仰类似,相信救世主和末日审判,这与流行中原与江南的佛道大相径庭,更新了幽燕人民的灵魂,也是今日燕人黑白分明的性格、誓与邪恶势力毫不妥协的精神来源之一。摩尼教与祆教相似,又称明教,后来演变为了明清时期流行于燕地的白莲教,其对历代帝国政权都有严重敌视态度,频繁发动起义,与沦为帝国之囚的中原费拉顺民有明显不同。景教原为东方亚述教会聂斯托利派,本被大公会议定为异端,后来其中的一部分与天主教会共融,今属东仪天主教会一支的加色丁礼天主教会,当时也主要由粟特等胡人信奉,并在燕京、涿州、河间、大名等地建有教堂,至今在燕地的房山地区仍然存在一处景教修道院遗址。这几个宗教一直延续到元末才逐渐式微,融入到了当地民间多神崇拜信仰。

(三)第一次皈依圣教:

直到天主教传入燕地后,燕人才获得了自己真正的民族信仰。因第七次十字军东征时期法王圣路易的支持,1246年罗马教宗依诺增爵四世派遣方济各会士柏朗嘉宾首次前往东方寻求军事同盟,共同对付伊斯兰的扩张,同时在蒙古诸部族中传教,后来还将一些景教徒改宗。1298年,那不勒斯人方济会士孟高维诺在燕京建立了第一座天主教堂,此为燕地开教伊始,幽燕民族也成为远东第一个皈依罗马天主教的民族。1307年,教廷设立汗八里总教区,统管整个远东教务,方济会士孟高维诺为远东首位主教,主教府便设在燕京元大都,当时皈依者三万余人,是当时天主教会距离罗马最遥远的一个教区,因此汗八里总主教拥有很高自治权,除非重大决定,否则无需取得罗马教宗的准许令。1328年孟高维诺在大都去世,成为首位安葬在燕地的西方传教士。本来燕地教务在蒙古统治者善待的情况下可以顺利发展,甚至获得了很多贵族的支持,可惜开教一百多年后来自中原的流寇攻入了大都,胡人与外来宗教均被排斥,教务由此中断。

(四)第二次皈依圣教:

天主教信仰在第二次传入后才真正在燕地打下了根基。因为当时的天主教自身已经历了脱利腾改革,成为了信仰虔诚而又组织严密的教会,为与新教徒竞争而大力派遣传教士到远方传教,来自教皇国耶稣会早期的传教士利玛窦便是在此背景之下前往远东传教,也注定会比上次更为成功。1601年利玛窦等几位耶稣会士抵达当时归属于明帝国的北京,重建教堂,恢复教务。利玛窦将自己的后半生完全奉献给了福传事业。在京传教时期,利玛窦皈依了一户安氏家庭,安姓属昭武九姓之一,其祖先可能是融入燕文化的粟特人。随后安氏教友便把信仰带回了家乡保定府,利玛窦又将其附近几个村庄福音化。这信仰的种子一落地,便顽强地扎下了根,并茁壮成长,至今那位教友所在的安家庄仍然是燕地规模最大的天主教村庄之一。耶稣会士们也将燕京众多社会上层人士皈依了天主教,其中属燕地大兴人庞天寿最为重要,他几乎将整个晚明皇室全部皈依,并且向西方天主教国家寻求军事援助以抵抗来自关外的满人蛮族入侵,无奈天命该绝,也是天主对帝国的遗弃,衰朽的帝国终被满人摧毁。而因满人的野蛮与自大,对真理毫不认识,满清朝廷借礼仪问题在1721年发布禁教令,圣堂被官府霸占,大量传教士被遣返,燕地教会首次转入了地下,但在葡萄牙等国传教士秘密的领导之下,保定、正定、宣化、河间、永年一带的教会仍然在艰难中日益壮大。

(五)第三次皈依圣教:

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衰朽王朝的大门,1846年重获传教自由之后,在法国传教士的努力之下,燕地教务获得了迅猛地发展,幽燕人民如久旱逢甘霖,福音化势不可挡。这也是因为燕地社会在明清数百年的奴化统治下,底层已越加费拉化,仅存少数士绅阶层维护原有文化,天主教信仰填补了许多人的信仰空虚,但造成了这些守旧派的排斥,引发许多教案,诸多邪教也借此滋生。由此展开了天主子民与魔鬼势力之间的圣战,而面临再次的危机,这次幽燕获得了天主的眷顾,战胜了敌人。
1900年爆发了默示录一般的庚子教难。发源于中原地带鲁西南的几个邪教流民集团,以义和拳为名如瘟疫般向北迅速扩散,燕地一些仇教者也群起响应,尤其是在燕地一些本土文化较强的地带,当地拳匪与山东那些流寇相比其组织力和战斗力都要更强一些,继承了燕人传统的尚武精神,因此其破坏性也是最大的。加上当时就属燕地的教会最为兴盛,因而成为主战场。面对生死存亡的抉择,燕地教友勇敢地团结在一起,在传教士们的领导下积极建立防御工事应敌。依靠精良的战术和武器,以及最重要的因信仰而生的勇气和毅力,燕地众多大型据点均成功抵挡住了拳匪的进攻,仅有少数几个因意外事故以及清兵的加入才抵御失败,比如发生于景县朱家河的大屠杀便震惊了世界,而在其间殉道的几位教士至死都与教友不离不弃,战斗在最后一刻,这些殉道者有几位在战后被教宗良十三世册封真福。拳匪的野蛮行径令处于文明世界的有良知者无不痛心,因此后来欧美诸国不惜远赴重洋而来消灭邪恶,拯救陷于危难中的文明种子。在庚子年间众多的战役中,最被燕地教友广为传颂的便是东闾保卫战,因为在当时厮杀的战场上,圣母玛利亚亲自显现多次,让英勇的战士们更加斗志高昂,敌人见状则无不惊惧溃散,落荒而逃。
战后的东闾遂成为幽燕的信仰中心,各地的朝圣者纷至沓来。当时幽燕教友热心念诵“天主圣母,东闾之后,为我等祈!”经文,并且由一位本地修女绘制了具有本民族风格的圣像,此为当代幽燕民族主义初现端倪。但教会当局却错误地迎合后来民国政府发明的虚假的中华民族观念,不仅把一个在上海的法国画家模仿慈禧肖像的版本定为了正式的东闾圣母像,还将其奉为中华圣母,实为不妥,因她理应只为幽燕民族的主保!而且这个版本的圣母像也被幽燕教友所排斥,燕地教友至今仍然喜欢念诵最初的短诵经文,再者虽然东闾被教宗庇护十一世正式册封为国家级朝圣地,但基本上当时只是方圆几百公里之内的数个教区时常前往朝圣,由于没有特别的民族感情,外省教友并不热心恭敬东闾圣母,在吴越有当地的佘山圣母,晋地有阪泉山,荆楚有沈垭等等,都是各民族的圣地。也许是对于教会执迷不悟的惩罚,天主不再允许这种支那大一统色彩的谬误,尤其是对促成当代独立的幽燕民族的阻碍,东闾圣殿在中日战争中被乱军焚毁,东闾朝圣陷入瘫痪,而支那大一统的恶行也在其后得到了被全面赤化的下场,我们当代幽燕教友必须从中明白天主所指引的真道,绝不能再痴迷于谬误。
1926年,幽燕民族终于有了首位本地主教,即宣化教区首任主教赵怀义,与安国教区的首牧孙德桢,他们都是生于燕地,长于燕地,一辈子服务于幽燕教会,教宗庇护十一世在罗马亲自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祝圣晋牧典礼,这实在是幽燕教会的无上荣耀。教廷又于1946年在华建立圣统制,幽燕教会是以北平总教区为主体,划分为了14个教区,分别为北平、天津、永平、宣化、保定、易县、安国、正定、赵县、顺德、献县、景县、永年、大名教区,燕地北境则分属热河、赤峰与西湾子教区。幽燕教务由此日趋完善。天主教信仰在今日诸夏之中,尤以幽燕最为兴盛,约有200多万教友,占据大陆天主教徒的四分之一,还有数百位司铎及十几位主教。

(六)燕地的忠贞教会:

与诸夏其他地方教会有显著不同,不仅福音广传,幽燕教会亦拥有极为顽强的信德,虔诚维护信仰不受侵犯。在赤匪掌权以后,燕地教友绝大多数都没有成为降掳,即便面临肉体精神的各种拷打折磨,甚至死亡的威胁,仍然坚持忠于自己的信仰,绝不乞求苟活而背叛上主。50年代后期中共政府建立了爱国会,大搞独立自办教会脱离罗马教宗领导的裂教运动,除了少数几个叛徒,燕地绝大多数的主教神父都拒绝参与这种裂教行为,因而他们均被处以监禁或劳教,有的甚至在狱中殉道。文革时圣堂被摧毁了,大家就如罗马帝国时代的教会一样,藏入地洞或民宅之中继续祈祷。但即便如此强力镇压仍然没有将信仰消灭,后来赤匪便假意给予教会宗教信仰自由,重建了教堂,但实际上仍然以消灭真信仰为目的,离间教会,因而一些教友禁不住诱惑从地下走出了。但占据多数的广大教友仍然坚守此前一贯立场,拒绝服从赤匪的任何政策,在众多忠贞牧人的领导下继续抵抗,范学淹、苏志民、陈建章、刘冠东、师恩祥等燕地主教均为大陆忠贞教会的著名领袖。其中保定教区范学淹主教,他不仅是幽燕教会的圣徒,忠贞教会的中流砥柱,其临危不惧,杀身成仁的高风亮节也是幽燕民族精神的完美化身,不愧是我燕当代的民族英雄,当被后人永世纪念称颂。
天主对幽燕竟有如此的厚爱,燕地众多抵抗共产暴政的殉道圣徒们虽然离去了,但为我燕日后的复兴埋下了种子。先人激励着你我,满怀希望,相信在上主的眷顾之下,我燕必不致永远沉沦,将依靠圣教会的薪火再次恢复往日光荣!

(七)幽燕的民族教会:

虽然天主教原本是普世统一的教会,与誓反教自由分裂的情况不同,根据圣教会传统,凡是真正的天主教徒都必须与罗马圣座保持共融,必须效忠于教皇陛下。由于赤匪当年为了维持自己的绝对统治,极力控制中国大陆教会,建立了傀儡组织爱国会,凡是从属于爱国会名下的神职教友均已构成裂教,与效忠英国王室的圣公会一样属于国家官办教会,只不过爱国会效忠的却是无比邪恶败坏的赤匪,是一帮流氓暴民建立的僭主政权。因而我们幽燕的忠信者们作为天主子民绝不会臣服于这样低贱的,普世忠义良善之士所唾弃的政权,被这些暴民统治本身就属奇耻大辱了,我们蔑视这些僭主,效忠于罗马,顽强抵抗而拒不屈服。忠于基督信仰、据不妥协于赤匪的邪恶统治,便是当代幽燕民族的外在标记,是幽燕民族“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悲歌之民族性格的延续。大陆的天主教会中没有哪里的教友能够比得上幽燕忠贞教会,当代大陆忠贞教会所有主教以及大部分司铎的圣秩统续也都是继承自我们保定的范学淹主教,光荣天主的殉道圣人,尤其在东闾圣母的庇护下,在当代各地忠贞教会纷纷倒戈的情况下,唯有幽燕还能坚守阵地。
如果现在的罗马还是百年前那个罗马我们的抵抗一定会获得罗马的全力支持,可惜如今圣教会却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梵二会议以后的教会实质上已经四分五裂,现代主义异端者已经成为僭主,而维持纯正信仰者却不被沦陷后的教廷所接纳,如坚持传统的圣庇护十世会(SSPX)就惨遭驱逐,忠信的教廷保守派也陆续被篡位者纷纷铲除,现代主义教廷已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如没有外力强行干预已基本没有希望恢复原貌,其自称圣伯多禄的继承者,却并没有忠于天主,践行其捍卫真理的使命。如今这信仰危机已经威胁到了幽燕民族,我们民族的抵抗运动被现在的教廷所贬低。现代主义罗马与赤匪沆瀣一气,早已背叛了我们的信仰,不仅不再坚决支持忠贞教会的抵抗,不任命新主教,反而屡次认可爱国会主教,配合中共的自选自圣,让虚假的伪教会一步步蚕食忠贞教会的领地,将真正的教会几乎要消灭掉了,在他们里应外合的夹击之下,幽燕忠贞教会已经被折腾的奄奄一息,眼看传承数百年的信仰堡垒就要轰然倒塌。然而感谢天主,现在仍然有忠于信仰者勇于违抗异端的罗马,延续信仰的火种,如正定的董冠华主教,虽不得已私圣主教而与罗马分离,很讽刺地违反了我们忠贞教会自己原本极力拥护的“服从圣座”原则,但是却守护了真正的天主教信仰,让幽燕民族的精神支柱能够屹立不倒。因为真信德绝不是盲从,也只有这样不服从教廷的错误,坚决不归入爱国会,即使自己也被迫的“自选自圣”,才能让信仰有效的延续下去。我们必须继续进行一百年前法蒂玛圣母所要求的让教会“奉献俄国”,也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反共,恰恰是因为现在的教廷亲近共匪,背叛了圣母的许诺,我们就应该加以制止,尽己所能保留纯正信仰,由此才能获得天主的喜悦。
由于不被罗马所认可我们的抵抗,我们也只好建立本土自治的民族教会,在不更改传统的天主教信仰和礼仪的基础上,我们建立民族教会就是应对信仰危机的有效办法,目前在梵二现代主义与忠贞教会被迫投降于赤匪的双重危机下,只有与异端的背叛信仰的罗马划清界限,才能免于在幽燕延续了近千年的基督信仰彻底灭亡。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种自治的教会不会是长久的状态,只是临时的解决办法,否则就会成为誓反教,真正的裂教,所以要按照如今圣庇护十世司铎会的形式,承认教宗的合法地位,但绝不服从教廷明显的谬误,合理的才可以服从,如果教廷能够把传统真正恢复起来,不再推行那些谬误,那么顺理成章地就可以重新与普世教会共融。
总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执行起来也会很艰难,但也是挽救幽燕忠贞教会之存续唯一可行的办法了,这绝不是我们想主动裂教,而只是不愿意以“愚忠”纵容慈母教会的堕落。
.


.
.
.

第三章 幽燕国语

(一)燕语简介:

燕人的民族语言为燕语,狭义上是指现在学术上被称为的北京官话(幽州话方言),主要在今天的北京、保定、唐山、秦皇岛、天津、承德、赤峰、朝阳等地使用,都属于原燕国领土。而广义的燕语亦包括了冀鲁官话(冀州话方言)与东北官话(满洲话方言),这两地都是原来燕国的殖民地,此三大分支方言再加上胶辽官话(齐语),在上古时代都是环渤海诸夷文化族群的分布区,为共同起源,各方言彼此之间也可互通。燕语在燕地分为京师片(北京话 涿州话)、保唐片(保定话 高阳话 涞源话 广灵话 天津话 静海话 平谷话 蓟县话 唐山话 昌黎话 抚宁话 秦皇岛话)、怀承片(廊坊话 武清话 怀柔话 承德话)、朝峰片( 赤峰话 朝阳话)、锦兴片(锦州话 兴城话,是与东北话混合区,有时不算在内)五个分支。如今在各地通行的经过人工改造了的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虽然都与燕语有渊源,但它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是外人强加改造的产物,不是燕人原本的语言,因而不属于传统的燕语范围内。

(二)燕语演化历史:

上古时代环渤海地区的诸夷原住民有共同的语言基础。在殷商时期,燕语的发源地为永定河与拒马河之间地带,也就是燕族人的祖源地。周人往东方殖民以后诸夷后裔的语言开始藏羌化,到春秋战国时代因各封建国家的建立,燕语与齐语两大分支彼此分离。学者华学诚2000年在《论方言词的地域分布》一文中,归纳出了战国七雄的方言,其中就有燕朝方言区。
西燕代地与北燕山戎当时的语言应该与中山以及晋北一带类似,属于内亚草原系统的原始阿尔泰语系,而非诸夷系统,亦非属于秦晋一带的藏羌中原语言系统,但诸夷与后来以阿尔泰语系为主的草原游牧部落较藏羌来说两者的族源更为接近。
汉魏大一统时代,诸夷语言的原始成分应该已经比较小,而与中原人的差异不大。当时古中山人与齐人、赵/晋人之间的混合形成了冀州人。而壶流河两岸的代地因与燕地的密切联系,当时的语言上两地已属一类,在汉代学者扬雄的《方言》划分中,就有单独的“燕代”方言。而当时在满洲地区因为此前燕人的殖民,造成燕语传播到此地,与当地土著的交流形成了燕语里的满洲话方言基础,即扬雄所划分的“北燕-朝鲜”方言。丁启阵1991年在《秦汉方言》里也提到了燕朝方言区。
魏晋五胡时代,中原上古汉语的影响开始衰退,其入声和浊声都已消失。这时的满洲话已经成为“汉儿言语”。颜师古《刊谬正俗》里记载的隋唐四大中古汉语方言之一就有古幽燕语(即“山东”方言,其他三个为“关中”方言、“太原”方言、吴楚方言)。一直到河朔三镇时期,幽州镇一带成为胡化最深的地区,出现“汉人习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景象(司空图《河湟有感》)。属于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粟特人作为羁縻州部落大量移居幽燕,因而这时的燕语开始加入了粟特语的影响。而冀州作为魏博镇与成德镇开始受幽州镇的燕语影响(魏博镇也包括鲁北),与齐语彻底分离,形成了冀州话。
再到燕云十六州时期,因为幽州与冀州的再次分离,两者在语言上的差异开始日益变大。幽州受到新一轮胡化的影响,语言上已经与中原话有明显差异,由于游牧的契丹人属于阿尔泰语系,故而燕语在这一时期延续了3-4世纪时鲜卑人所带来的阿尔泰化,彻底成为了“汉儿言语”,正式与中原话分道扬镳。同时满洲地区众多的幽州移民进一步强化了燕满两地方言的交流。
历经此后金、元两个蛮族帝国,燕语的阿尔泰化越发明显,特别是增加了大量满蒙词汇,例如现在仍然使用的“胡同”一词。直到江淮人到燕地殖民以后这一持续近一千年的胡化进程开始衰落,京津一带城区则开始受到中原话与淮语的影响,而与幽州乡下的保定话、唐山话的差异日益扩大。因为明代重修长城后造成幽州与满洲的隔离,关内关外的语言差异开始显著增强。同一时期,冀州一带因明初移民潮,又开始受中原话影响(当时的移民源晋南一带连同相邻的关中都属中原话),而西燕宣府一带也因为晋地雁北移民和屯兵,其与当地土著幽州人的混合就形成了晋语最东部的张呼片方言分支,属于与燕语的过渡区。燕地西境最南部的代地,即蔚县-广灵一带则将古老的燕代方言继承了下来,未在晋语的包围中被同化。幽州与冀州不同,多为山后兴州移民,故而外来影响不大,保留了此前形成的胡化特征。
到满清时期,因为对关内移民的禁止,满洲话与幽州话的差异继续扩大。山后关外的原兴州开始作为热河,因当地为幽州与满洲之间的连接部分,是满清上层学习本地语言的主要来源。清代中叶以后满人将北京话与关外满洲话方言相混合后成为满清宫廷的官话(外语名为曼达琳语: Mandarin),后来就作为官话到20世纪成了国语和普通话的基础。而京师城内平民则因多地移民混居的影响就形成了现在的北京话,不同于满人的官腔。清末因闯关东关内移民的影响,热河一带因为地理相近而成为幽州人的主要移民地,与当地土著的混合使得当地形成了不同于京师话的另一分支,即怀承片与朝峰片,可称为热河话,相对于幽州话里的保唐分支,其与京师话更为接近。
热河以北以东的关外满洲则多是冀州人与鲁人的移民区,同时加上俄侨、日侨、高丽人等影响,就形成了现在的满洲话。由于关内移民基本都属于燕语下的方言区,移民转化为当地话的阻力很小,故而满洲话与幽冀一带的差异仍然不大,三者亲缘关系为幽–满–冀。而辽东半岛因属于胶东齐人的海外移民地,故而当地变成了齐语地区,属于满洲境内的另类,但因起源一致,齐语有时也就作为东燕分支与幽州话、冀州话、满洲话组成的西燕分支共同构成了环渤海文化圈的诸夷语族。
可以说,作为上古燕人的发源地,以及其长期的文化中心地位,目前燕语里的保唐片方言特别是保定话就是属于燕语里幽州话与满洲话共同母体的直系继承,冀州话里的中山话(石济片)与沧州话(沧惠片)则分别起源自塞北阿尔泰语系与齐语,都属于幽燕化的产物。

(三)燕语分布:

1.幽州话方言:

●京师片:北京城区、朝阳、通州、顺义、昌平、石景山、门头沟、房山、大兴
●怀承片:怀柔、密云、延庆、丰宁、滦平、承德城区、隆化、承德、平泉、围城、多伦、三河、大厂、香河、廊坊城区、安次、固安、涿州
●朝峰片:朝阳城区、建平、凌源、喀左、喀右、建昌、宁城、赤峰城区、克什克腾
●保唐片:
-定霸小片:保定城区、清苑、满城、顺平、望都、唐县、定州、安国、博野、蠡县、高阳、安新、容城、徐水、定兴、易县、涞水、高碑店、雄县、霸州、永清、静海、文安、大城
-涞阜小片:涞源、阜平、曲阳、蔚县、广灵
-天津小片:天津城区、北辰、东丽、西青、津南、滨海
-遵蓟小片:唐山城区、古冶、开平、遵化、兴隆、平谷、蓟县、宝坻、玉田、丰润、丰南、宁河、迁安、迁西、宽城
-滦昌小片:滦县、滦南、唐海、曹妃甸、乐亭、昌黎
-抚龙小片:秦皇岛城区、山海关、北戴河、抚宁、卢龙、青龙

2.冀州话方言:

●石济片:
-赵深小片:石家庄城区、栾城、正定、行唐、新乐、无极、藁城、晋州、深泽、安平、饶阳、武强、深州、辛集、赵县、宁晋、高邑
-刑衡小片:邢台城区、内丘、临城、柏乡、巨鹿、平乡、新河、冀州、南宫、枣强、衡水城区
●沧惠片:沧州城区、青县、泊头、献县、河间、任丘、肃宁、阜城、景县、东光、南皮、黄骅、海兴、盐山、孟村、庆云、乐陵、宁津、//商河、临邑、平原、无棣、沾化
鲁北地区的省略

3.满洲话方言:

●哈阜片:
-长锦小片:绥中、兴城、葫芦岛、锦州、义县、北票、阜新、敖汉、奈曼、翁牛特、林西
满洲境内的省略

4.代地方言:

●张呼片:
-宣怀小片:怀来、涿鹿、宣化、赤城、崇礼、张家口城区、怀安、张北、尚义、康保、沽源、太仆寺
绥远境内的省略

注: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1987年绘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图集》,其中根据2010年张树铮《保唐片方言的归属》的观点,将一般认为属于冀鲁官话的保唐片方言划归到了北京官话区,并且当前许多研究学者已将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置于共同的燕语之下,故而不再以官话来称谓。

(四)燕语特征:

早期燕语共有八个单元音,分别是:a、oa、u、ou、e、oe、i、oi。
a,即后元音、低元音、平唇元音,类似普通话中的 a ;
oa,即后元音、低元音、圆唇元音,类似普通话中的 o[1] ;
u,即后元音、高元音、平唇元音,介于普通话中的 e 与普通话 si 中的 -i 之间;
ou,即后元音、高元音、圆唇元音,类似普通话中的 u ;
e,即前元音、低元音、平唇元音,类似普通话 ie 中的 -e ;
oe,即前元音、低元音、圆唇元音,类似普通话 üe 中的 -e ;
i,即前元音、高元音、平唇元音,类似普通话中的 i ;
oi,即前元音、高元音、圆唇元音,类似普通话中的 ü 。

晚期燕语共有十五个单元音,其中12个为非鼻音,其余3个为鼻音,15个单辅音,其中14个为非零声母,其余1个为零声母,无塞擦音“dz”、“ts”、“bv”、“pf”。从第一个开元音“a”到最後一个闭元音“m”,共有366个音节文字,其中183个是大写文字,其馀183个是小写文字。除了音节文字还有不计其数的语素文字。
燕语没有国语的平舌音与翘舌音之别,国语的塞擦音「zhi/zi」与「chi/ci」、擦音「shi/si」与「ri」,对应燕语为塞音「d-i」与「t-i」、擦音「s-i」与「z-i」,国语的塞擦音「ji」与「qi」、擦音「xi」,对应燕语为塞音「d-ii」与「t-ii」、擦音「s-ii」。
同国语一样,燕语的塞音系统也与英语、日语等语言正好相反,没有英语同日语的清音(弱声)与浊音(强声)之别,却有送气音(强气)与不送气音(弱气)之分。国际音标的弱气塞音例如[b]与[p],也写作[b=]与[p=],对应的强气塞音写作[bh]与[ph]。英语、日语等语言区分[b]与[p](或[bh]与[ph]),而国语、燕语等语言仅区别[b]与[bh](或[p]与[ph]),对于[b]与[p](或[bh]与[ph])不做任何语义上的区别,也就是说,国语、燕语等语言将[ka]读作[ga]、[ka]均可,将[kha]读作[gha]、[kha]皆可,只不过是声音上的强弱而已。

注音:

1.声母:
●ㄅ b ㄆ p ㄇ m ㄈ f ㄪ v ・ ㄉ d ㄊ t ㄋ n ㄌ l
●ㄍ g ㄎ k ㄫ ng ㄏ h ・ ㄐ j ㄑ q ㄬ gn ㄒ x
●ㄓ zh ㄔ ch ㄕ sh ㄖ r ・ ㄗ z ㄘ c ㄙ s ㄭ (s)i
2.韵母:
●ㄚ a ㄛ o ㄜ e ㄝ ê ・ ㄞ ai ㄟ ei ㄠ ao ㄡ ou
●ㄢ an ㄣ en ㄤ ang ㄥ eng ㆲ ong ・ ㄦ er ㄧ i ㄨ u ㄩ ü
.


.
.
.

第四章 幽燕地理

(一)位置:

幽燕处于陆海之间,高地与低地各近半,整体呈倒三角形,嵌于晋齐与满蒙之间,如同 “燕” 字的原型,宣府与辽西构成左右两翼,燕首向广阔的蒙古高原延伸过去,燕山、北太行与兴安岭南余脉相连构成“人”字形,为燕地骨架,燕南越发收窄的尾部与中原相连,直抵黄河北岸。

(二)地形:

1.山地:

燕地西境由太行山与燕山余脉和晋地形成天然边界,八百里太行,山高林密,陡峻挺拔。燕地北境是广阔的山地高原,最高点位于太行山脉的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这里的景色壮美,生态良好,是中古时代众多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游牧部落的起源地,如鲜卑与契丹,他们的后裔已经融入了今日幽燕民族的血脉中。

2.平原:

燕地南境为广阔的大平原,土质优良,可供幽燕人民耕作以达到自给自足。古代燕人先祖们便最早定居于燕山太行的河谷与山麓地带,发展农业,建立国家。这里水土丰美,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当地人广泛以种植小麦作为主食,尤以战国时代位于燕地南境的膏腴之地督亢最为肥沃(今保北数县一带)。

3.河湖:

在中古时代,黄河是分割燕地与中原两地的天然屏障,因此燕地俗称河北。燕南低地由幽燕母亲河海河水系诸支流及滦河水系冲刷而成,与中原地区的黄河与淮河水系截然不同,这养成了燕地人民保一方水土而不侵扰邻国的优良传统,而大河地带的民族一般都有侵略扩张的野心,黄淮常年洪水泛滥也造成中原一带人在道德上十分低下。

4.海洋:

燕地东境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东汉末年曹孟德所书的《观沧海》,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绘出了其壮丽景色,天津、秦皇岛、黄骅、曹妃甸、葫芦岛几个优良海港,是燕地对外交往的东方大门。

(三)气候:

处于暖温带的燕地,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性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交替分明。燕地最好的时节是在秋冬季,秋季漫山红叶,冬季大雪纷飞,一派典型的北国风光,正是这种气候培养了幽燕人民的豪壮性情。夏季的燕地多短促暴雨,尤其是山麓迎风坡一带,过去常造成洪水泛滥成灾,不过后来幽燕人民民修筑了众多堤坝,此危害已少见。早在战国时代的燕国也已经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荆轲刺秦王时所献的督亢之地即为幽燕当时最为富饶的地带。

(四)资源:

燕地物产丰富,可以满足作为独立国家的自给自足能力。

1.矿产:

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16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74种,以铁(迁安、磁山) 、煤(开滦、峰峰)、石油(任丘)、天然气、铝土矿、金为主,且储量大。这些资源分布广泛,体系比较完整,具有建设大型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工业基地和发展煤化工、盐化工、油化工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也是建立军工事业增强燕国武装的重要资源,只是很不幸的这些资源正在被中央帝国吸血鬼一点点吸干。

2.农业:

境内植物共有3000多种,栽培和有用野生植物2800余种,典型的本地树种有杨、柳、榆、槐、枣、椿、桑等。玉米产量占中国的1/10,水果约占1/11(主要特产有深州蜜桃、天津鸭梨、赵州雪花梨、宣化葡萄、京东板栗、兴隆红果、沧州金丝小枣、赞皇大枣、河北红小豆、沧州冬菜、河北血杞、坝上口蘑、祁州药材、口皮、枣强营皮 、鸡泽椒干 、河北萤石 、蛭石 、迁安桑皮纸、武安山羊、张北马和蕨菜等)出口的药材植物有2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500余种,其中良种禽类40余种。沿海鱼、虾、蟹、贝类有140余种。

(五)环境危机:

因为帝国近年对燕地的压榨而在境内发展高污染企业,造成冬季燕南低地的空气质量十分糟糕,雾霾肆虐毒害幽燕人民,帝国一日不除,我燕永受其害。更加上共产帝国对燕地资源的疯狂掠夺,兴建了很多严重破坏生态的水库,以供给帝都那些吸血鬼们,导致海河诸流多已枯竭,土地干旱,生态恶化。原来海河盛产优良水产,三叉河口的银鱼品质最好,胜芳的螃蟹可以和江苏阳澄湖的大闸蟹媲美,因为80年代的引滦入津工程,现在这些品种都已经绝迹。水草丰美的许多湿地也消失了,比如幽燕明珠白洋淀,如果不是有限供水早已干涸。而因开挖引渠为白洋淀供水,大清河沿线的各个内陆港却消失了,沿河贸易无法进行,当地人民变得贫困,帝国对我燕的罪恶真是罄竹难书!
.


.
.
.

第五章 幽燕领土

何为燕人? 燕地之人。确定燕地的范围对于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燕人至关重要。
燕地核心区主要位于渤海湾西岸,燕山南麓的海河流域低地,以及燕山北麓的高地,处于亚洲大陆最广阔的蒙古高原与太平洋之间的走廊地带,是满洲与晋绥,蒙古与中原的十字路口。如果粗略的来说燕地就是现在的京津冀三地。

(一)燕地传统范围:

燕国在被秦国灭亡前的领土范围就是以北平为中心,包括今天的张家口、保定、廊坊、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朝阳、赤峰、葫芦岛、锦州、沈阳,以及整个辽东半岛。
《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燕地为:“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属焉”,即位于今河北中北部、包括北京、天津二地,山西北部一部分,辽宁全境、内蒙南部、朝鲜北部地区。根据学者郭大顺、张星德2005年在《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里对幽燕地域的考证,其范围可概括为:北以燕长城为界,南到拒马河流域,西起张家口,东到辽河入海口。

(二)当代燕地范围:

当代的燕地不宜照搬旧时的历史边界。
新建立的幽燕国除了参考历史上的燕政权边界,囊括其核心地带,还将参考天主教徒的集中地带、燕语,即北京官话的分布区、地形等因素。基于旧燕国的版图,舍弃了辽东,替换为冀州北部一带,其他部分不变,当代幽燕理想的领土范围就包括属于燕地中境的北京、保定、廊坊,燕地南境的石家庄、邢台、衡水、沧州,以马颊河与大运河作为和齐国的边境,燕地东境的天津、唐山、秦皇岛,燕地北境的承德、赤峰、朝阳、葫芦岛、锦州、阜新,以医巫闾山和西拉木伦河与满洲为界,燕地西境则是张家口,以太行山和晋国为界,共占有现在的十七地市。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波兰加上诺夫哥罗德的大小。其中的除石衡沧刑四地外都是旧燕故地,旧燕故地除张家口外都是典型燕语区(北京官话)。在地理上十七地市也都属于海河流域与燕山诸脉,除去语言和历史等发明民族的主要因素,在地缘上大幽燕的领土是以燕山与海河这两大独立的地理单元为基础构成的,这就是构成一个民族诸多要素之一的共同地域。
幽燕领土属于二元性的地理构成,即山区与平原各半,这种多样性的构成是促成文明高度发展演化的关键,因为越是文化单一的地区,文明演化越滞后,而幽燕文明之所以在历史上某些时期兴盛一时,成为红山文化以及殷商王国的兴起之处,就是因为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当然,这个位置也是让燕地在近古时期沦为大一统帝国中央的关键因素,蛮族的崛起与中原的没落,让蛮族不再像中古时期那样愿意冒充中国,为了维持自身强悍的文化不受中原腐化,同时因为西亚穆斯林切断了内亚陆路西来的大通道,让满蒙蛮族的力量超过了中世纪早期的西域胡人,由此这个内亚港口的中心就从关陇转移到了幽燕。在征服中国以后,这些北方蛮族就选择了燕地这个过渡地带作为其帝国中央所在地,而这样做的后果却同样是拖累了农耕与游牧两大地区,更是灾难性地割裂了我们燕民族。而只有放弃大一统中央集权,允许地方拥有自治权力,才能长久兴盛。历史上最近一次的先例就是大辽的二元制王国,正是因为燕云十六州境内燕人与契丹人,库莫奚等族的联合互补,农牧业商业各产业齐全,各族按照各自的习惯法自治,才让联合王国能够延续长达两百年。由于近古以后海路已取代陆路的秩序输入路线,当代来说,这种二元性的优势就主要体现在现代燕民族的重新建构与复兴上。强调祖源在北方,就可以和中国汉人这个怪胎做切割,并且在作为独立国家时期,让国民保持北方的强悍民风,不至于在完全的农耕平原地区深受编户齐民费拉化的毒害,在战争时期也便于提供大后方的庇护所。
整个幽燕的版图正好像是一只昂首起飞的燕子,燕北高地是上半身,赤峰是头部,承德是胸腔,辽西是左翼,张家口是右翼,燕南低地是下半身,京、廊是腹部,唐山秦皇岛是左爪,保定是右爪,石衡沧刑就是燕尾,由此看来燕地各部肢体缺一不可,否则幽燕非死即残。

1.小幽燕:

燕地中境与东境的六市地域是幽燕国土的核心地带,是严格意义上的燕地,或称为小幽燕,加上南、北、西三境地域就是大幽燕,最大则至南满的辽东半岛为止(上古燕国辽东郡)。其中小幽燕地区之内的保定、廊坊、京南一带则是纯粹的燕地,因其原有文化与民族精神保留的最为完好,是古燕人的兴起之地,当地天主教信仰根基也是最稳固的,可称为燕亳兰(Yenpoland)。
北平是宗周诸夏时代燕国都城之一的上都蓟,地理位置处于燕地中心,但它已有数百年作为帝都的异化历史,奴化至深,因而并不是当代燕文化中心。而做为古代燕人与现代燕族共同的发源地,保定自然是新燕的政治宗教与文化中心,它不仅是民族兴起时的燕亳王都所在地,后又拥有旧燕故都之一的易州武阳城及燕下都临易、燕中都窦店,还有上古燕国最富庶的督亢之地,也是当今幽燕天主教信仰最为兴盛之处,众多忠贞于信仰的天主教友是燕人的立族之源,境内更拥有东闾朝圣地,是发起幽燕独立运动的中心。
燕东的津、唐、秦也是幽燕历来的故地,其中天津在近现代已经成为燕地的经济中心,拥有优良海港,对燕族人来说不可或缺。唐秦二市属于原孤竹国故地,孤竹人后来也融入到了幽燕民族,现在此处可恢复旧名而称为孤竹兰(Kuchuland)。此六市都是幽燕毫无争议不可分割的核心领土,在宗教、语言和文化上都是统一的,只不过因为帝国行政区的恶意划分,京津二地与其他四市在文化认同方面有一定阻碍,也造成燕亳兰与孤竹兰相隔,同样有碍共同的地域认同。

2.燕地北境:

燕地北境的承、赤、朝、葫、锦、阜六市则在语言上与燕地统一,都属于北京官话区(仅葫、锦、阜一带低地接近东北口音,但在文化上,比如传统民居样式当地与朝阳、孤竹兰一带都是相同的)。
这里在近代旧称热河,是幽燕的北方屏障,都属于整个大燕山地带。燕地北境是燕人的起源地,幽燕先民于今天的赤峰与辽西一带最先步入文明,发展出了兴盛的红山文化,进而南迁开化诸夷,自此燕山南北就同属一种文化区。红山文明后裔建立了孤竹、燕亳、殷商等古国,而中古时期成功复兴幽燕的鲜卑各家族以及后来的粟特安史家族均出身于辽西,在燕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在近古大移民时期,小幽燕地区的移民主要来源地正是热河的兴州,也就是现在承德的那片山区,故而燕北热河当是幽燕民族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
现在的辽宁在起初基本都是属于当年上古姬姓燕国的辽东与辽西二郡,燕人与之前的殷人都是其最早的殖民者,直到明代以前都是与燕地连为一体,同属一个文化区的。因为燕山并不像太行山那样大部分地段都是难以穿越的天险,而是十分破碎的大片山地河谷,通过那些河谷就可以连接所谓的“关内关外”,最初的长城就并不是在山地的南缘,而正是位于北缘,就是燕人在两千年前独立而强盛的时期。而当燕人衰弱,国土并入大一统帝国以后,暴明因为南支人的衰弱,无力抵抗满蒙的进攻,由此才将帝国北疆界限南移到极限,于紧邻平原的山麓地带重新修建了长城,才将燕地分为了关内关外,所以说这种分界在燕人看来是丝毫不可承认的,因为暴明本来就是我们燕族人的敌国,我们不可能认同因为他们无能而形成的这条人工边界。满清统治以后,因其“柳条边”政策,关外燕地更是长期与关内隔绝,当地原住民与后来的闯关东移民逐渐形成了现在说东北官话的满洲文化,但在辽东半岛与辽西高地至今仍然保留了原有语言,即分属现在的胶辽官话与北京官话,由此说明燕山南北的文化亲缘性至今未断,残破的长城根本阻挡不了燕山南北族人之间的情谊。正因为明清大一统帝国的人为分隔,最终在1914年民国政府将辽西六市从直隶省脱离建立了热河省。此后到满洲国成立的第二年,也就是1933年热河才被日本关东军强行吞并,最后才纳入近代的满洲国版图,这并非是当地人自愿并入,因而热河四市理所应当属于幽燕,却和统治了当地仅有十几年的满洲国没有什么关系。
满洲国本身的国族主义也是很不成熟的民族构建方式,它直接脱胎于日本的泛亚主义,仍然是旧时代的天下大一统意识,所以才提出了所谓的“五族共和”,这个口号以及他们国旗本身就是照搬自北洋政府以及梁启超发明的中华民族,只不过因为当时能力所限,只得搞了一个微缩版。虽然历史上的满洲国相较于国民党统治区的确更为繁荣,当时热河人打心里不愿意认同所谓的“关内”,但是以后就不会再有中国了,新建立的燕国并不会差于满洲,所以这种认同完全是可以转变方向的。东三省地带按照正常的民族建构,理应是纯粹满族人的国家,闯关东后裔不应该存在,而且随着中国的解体趋势,以后汉族的概念就不存在了,作为五族共和之一的汉人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而现在的满族人已经濒临消亡,东三省的主体人口就是闯关东的齐、鲁、燕等族后裔,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致的语言和文化认同,他们就应该放弃五族共和,重新建构自身民族。
这样的话,就完全没必要再次要求历史上民族建构并不成功的那个满洲国版图,而现在的燕满二国就当以天然地形为界,也就是分隔开辽河与大小凌河流域的医巫闾山,这条山脉才是两大文化区的天然分界,在上古燕国时期就是辽东辽西两郡的分界线,至今山脉两侧都不是同一种方言,而长城两侧却都属于幽燕的幽州话方言即北京官话。因此医巫闾山以西,西拉木伦河以南理应划予新的燕国。
热河一带的战略位置对于燕人也十分重要,满洲由于其资源在东亚最强,并且难以建构为单一民族国家,一旦再有大一统主义兴起,没有热河作为缓冲区,就会直接占领幽燕,因为燕人的核心区就在燕山南麓,如果出了城没有一天路程就出国了,那对国土安全会是很不利的。
至于辽东半岛,虽然当地人讲胶辽官话,与燕语同源,但其在地理上由辽河与燕地分割,距离核心区最远,且是旧燕故国最晚开辟的殖民地,因而不再是当代幽燕的必要领土,当地人愿意归属满洲还是齐人,还是自己独立都无所谓,但当地人民如能认同幽燕更好,这样会扩展出更多海岸线,不必担心在战争时期出海通道被邻国封锁而成为内陆国。

3.燕地西境:

燕地西境的张家口地区原本就属燕国上谷郡,历史上燕代并称,代地人在起初就与北上入侵的华夏后裔晋人不同。其语言历来与燕地相同,属于汉时扬雄《方言》中所划分的燕代方言。直到明初的移民潮与后来清代晋人走西口迁来大量山西移民,才改变了当地的语言,成为晋语方言为主地区(晋语张呼片,但这种张家口方言明显带有与燕语过渡的性质,不能算典型晋语,特别是其地理位置紧邻北京,受其影响要比晋人中心的太原大得多),至今在其最南部与最闭塞的蔚县以及山西的广灵县作为旧时的代郡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方言,属于北京官话保唐片。在行政归属上该地也一直与燕地保持一致,1928年后宣府才与坝上作为察哈尔省分离了出去,除此之外从未被晋人的政权统治过(值得注意的是代郡虽然与燕地语言相同,代地后来在行政上却长期与晋地一体)。
当地天主教信仰比例也很高(宣化教区属于河北教省,而非山西教省),并且当地教友信德顽强,大多属于忠贞教会,与晋人普遍加入爱国会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当地人作为移民来到燕地定居,也被本土风气所染而早已成为燕人了。这里又与燕京接壤,从战略安全考虑也当归属幽燕。晋国对此的领土要求仅仅是因为现在的语言学上当地人被划为晋语区,但同属晋语的邯郸豫北他们却不要,是十分不讲道理的,因而对此领土纠纷燕人不得让步。
而靠北的坝上地带,包括今属内蒙古的兴和、太仆寺旗、多伦等地,虽已属于蒙古高原,由于当地天主教徒也十分集中(特别是张北、尚义二县),属于西湾子教区,因而同样可归属于幽燕。

4.燕地南境:

在海河流域的诸条河流基本上都是东西走向,因此与中原的地理阻隔也是很明显的,黄河就是第一道屏障,往北走需要跨过多条河流,在族群归属上就可直接根据语言来划分,也就是除去河北南部邯郸一带的晋语区即可,东部沧州一带虽然与鲁北一带文化上的区别很小,但也可按照两省长期的边界马颊河区别开。
燕地南境的石、刑、衡、沧三市,虽然曾是白狄中山与赵国、齐国领土,但其各自亡国以后,成为冀州地,与原燕国的幽州地相对。后又历经数百年胡化,其民风及体质已与燕人无异,特别是属于天主教信仰十分深厚的地带,在精神层面上无疑与燕人如同手足,彼此拥有高度向心力。其中石家庄人的独立意识应该不会有多少,毕竟中山国只存在过一次,且年代久远,不像燕国后来曾经屡次复国,认同当代新的燕民族不会很难。至于邢台与沧州、衡水人,当地在战国时代是燕齐赵中山四国交接之地,没有什么固定归属,属于齐国的时候多些,但是当代齐人是以胶东为基础发明新的齐民族,显然他们也不适合与鲁西北那片冀鲁官话人口一同作为一个单纯的低地民族,可用材料也太贫乏,而更容易作为河北人的一部分认同京津冀三地新的燕民族。在地理上幽冀两地也没有什么天然屏障,两地人民往来密切,历史上也有“幽冀之士”并称。在语言上,此四市与山东的济南、聊城、德州、淄博、滨州、东营等地一致,同属冀鲁官话(实际上应该作为冀州话从属于燕语的南部分支),这片方言区在地理上也都是河北平原,靠泰山和黄河与中原地带分隔开来,民风相近,其中山东境内的部分可以归附于齐国,而仅保留了石刑衡沧四市,如以传统上的马颊河为界,则还可包括宁津、乐陵、庆云三地。如在南段不以大运河为界,则可除去故城、清河两地。另外在沧州东部几县因为属于回教徒集中分布地带,由于在宗教信仰上与幽燕民族差异巨大,且处于燕齐交接地带,如果不进行严酷的种族清洗,将燕地回教徒驱逐出境,那么当地人就可建立他们独立的伊斯兰政权,并且也可把燕地境内散居各处的回教徒集中迁往该地,而沧州西部尤其是献县、河间、任丘数县因为天主教徒密集聚居,理所应当纳入幽燕版图。邢台大部因天主教徒集中分布,当地所属的顺德教区则是波兰传教士发展起来的,代表着两族的友谊,其中宁晋与威县两地天主教徒比例很高,当地也属于燕语冀州话与南部晋语区的边界,故而也将这些地区纳入幽燕(其实在早期的版本中,并没有把邢台算入)。
而之所以把同样天主教兴盛的邯郸排全部除在外,主要是因其位置过于接近中原危险地带,缺乏地理屏障,保护它的成本过高,并且它是赵国故地,当地人说晋语,与幽燕更没有历史渊源,因而排除,如果当地人没有建立自己稳定的民族国家,其中的教友就可迁居到幽燕境内。

(三)边境争议地区的处理:

以上幽燕各地中邢台西部山区的临城,加上石家庄的井陉与赞皇因为晋语为主,以及衡水南部的清河、故城、枣强、武邑、衡水市区,张家口的阳原、怀安、康保,赤峰的东部,朝阳的北票,葫芦岛的兴城与市区等地,这些地方的天主教信仰都不是很强,因而也可以不包括在未来的燕国境内,要么就先包括进来再对其传教。如果与满洲国、晋国能够通过和平协商合理划分各自归属,那么其中的热河可以保留现今省内的承德市燕山核心区,以及辽西走廊的葫芦岛市,而张家口地区则可保留蔚县广灵幽州话分布区以及宣化以南洋河流域的怀涿盆地,再加上赤城与崇礼燕山余脉。另外如果幽燕能够实行联邦制,那么热河与张家口就可以尽量保持完整的版图。
由于燕地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原、满洲、蒙古三大文化交汇之处,造成语言的统一性较差,如果难以将语言统一,那么幽燕可以施行联邦制,如同瑞士的情况。总体来说将幽燕各地整合到一起并不容易,唯有靠共同的天主教信仰方可做到,特别是以后需要对燕地东境与北境大力开展传教工作。(不同的规划方案以及燕地历史地图见此
.
幽燕版图设计:


.
.
.

第六章、幽燕国史

1.总览:

上古时期燕人最早的国家是殷商时代的燕亳方国,其前身为玄鸟氏部族,是红山文化的继承者。
公元前1034年正式地建立了以燕为名的封建制国家,首位君主是臣服于周王的召公奭,这是燕人第一个完善的国家,延续了八百余年,创造了燕人独特的幽燕文明,前323燕易王脱离周王的封建体制,燕国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但前222年随着秦国的入侵而灭亡,当时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长期激励着燕人的复国情怀。
秦国灭亡后以燕王韩广主导了第一次复国运动,在与汉帝国的较量时期,燕王彭宠主导了第二次复国运动,汉帝国衰败以后则由公孙氏家族主导了第三次复国运动,长期维持了幽州的半独立状态,但这几次复国的时间都很短暂。公元352年,由鲜卑慕容氏家族主导的第四次复国运动终于成功,延续有近一个世纪。此后到隋唐帝国统治前,燕人又有过数次短暂的独立时期,为第五次复国运动,如燕王高开道与夏王窦建德,但复国时间同样不长,其中窦建德建立了大夏,虽其主体位于燕南冀州地,但其后的历史中燕冀两地逐渐融为了一体,故而如今也已“幽燕夏”命名于当今的国名。公元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重新复国,也就是第六次复国运动,也是迄今最后一次,安、史家族独立的燕国只维持了不到十年,但却是随后强悍的河朔三镇抗拒唐帝国达一个半世纪的基础,公元911年脱离于河朔三镇之幽州的刘守光建立了燕人历史上最后一个独立的燕国,维持了数年后遭晋国入侵而亡。公元936年,燕云十六州纳入契丹统治下,此后的两百年内燕人维持了半独立的状态,构成大辽联邦君主国的一员。
自从1153年燕京成为金中都以后,燕人的复国运动开始停滞,此后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中,燕人再也没有自发地展开脱离于帝国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仅有在中国迁都于南京以后,近代的燕人才恢复有一些独立意识,如积极主张地方自治的燕人白坚武与韩复榘等,由于那时古老的燕国早已被人遗忘,所以出现了像是1911年脱离满清的滦州独立运动,以及1935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后者是在日本帝国的帮助下维持了数年的半独立状态,其实当时完全可以恢复曾经存在过多次的燕国之名。
但随着这一时期燕人开始广泛地接受天主教,以天主教信仰为共同体基础的现代燕人开始形成,因此当代燕人就需要发起第七次复国运动,建立一个符合天主教社会传统的君主制民族国家,也就是以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为核心思想的卡洛斯主义为法统来源,以由八大族系联合而成的现代幽燕民族为国民主体。
.


.

2.燕史简表:

.
①远古史:

●旧石器时代:
16~14万年前:现代人类共同始祖于非洲出现
12万年前:始祖走出非洲,初居于美索不达米亚一带
7万多年前:多峇火山大爆发后进入冰期,人类分散各地演化
6万年前:Y染色体DNA单倍群类型 C 开始形成,随后东迁
3~4万年前:田园洞人、山顶洞人所代表的 C 群最先进入燕地,取代本土的北京猿人
2万年前:O 和 N 群进入东亚,在 1.3 万年前北上进入燕地
1.3 万年前:Q 和 R 群抵达中亚后东迁,Q 进入蒙古,R 进入塔里木盆地,其后裔进一步东迁进入燕地,是青铜文明的传播者

●新石器时代:
6200 B.C. ~ 5400 B.C.:燕北进入兴隆洼文化
5300 B.C. ~ 4800 B.C.:燕北进入新乐文化
4500 B.C. ~ 4000 B.C.:燕北进入赵宝沟文化
4700 B.C. ~ 2900 B.C.:燕北进入红山文化
—3300 B.C. ~ 3000 B.C.:红山文化高度发展时期,进入初级文明社会
3000 B.C. ~ 2500 B.C.:燕山南北全已进入小河沿文化
2500 B.C. ~ 2000 B.C.:燕西形成老虎山文化

●青铜时代:
2200 B.C.:进入青铜文明
2000 B.C. ~ 1500 B.C.:进入夏家店下层文化(玄夷-玄鸟氏部族)
—分支:张家园上层文化/围坊三期文化/魏营子文化(燕亳/孤竹时期)
—2000 B.C.:“天命玄鸟”部落联盟,简狄生子契,燕族形成
—1800 B.C.:玄鸟氏部族首领王亥被有易氏绵臣杀害
—1700 B.C.:王亥后裔上甲微复仇后,举族南迁中原
800 B.C. ~ 300 B.C.:燕北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燕南的姬燕

②上古史:

●殷商诸方国时期:
1650 B.C. ~ 1034 B.C.:建立子姓的燕亳/蓟方国
1650 B.C. ~ 660 B.C.:燕东为殷商联邦诸方国之孤竹、令支等
—1650 B.C.:上甲微后裔汤于中原建立殷商联邦,子姓同族统治燕亳、孤竹、令支、蓟、代、刑等方国
—1046 B.C.:牧野之战,商亡(朝歌城百位燕族工匠祭司殉国,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宗周封建诸夏时期:
1034 B.C. ~ 222 B.C.:分封姬氏之燕侯国(召公奭)
—1034 B.C.:周武王分封诸侯,进入诸夏时代(建立燕、祁氏之蓟、无终)
—771 B.C.:犬戎入侵,周幽王被杀,诸夏进入春秋时代
—664 B.C.:山戎入侵,迁都临易
—660 B.C.:燕齐联军击退山戎,孤竹与令支被燕吞并
—650 B.C.:燕吞并蓟,并于此建立新的王都
—539 B.C.:惠公之乱(惠公遭众贵族驱逐,后被齐晋联军送回)
—403 B.C.:三家分晋,诸夏进入战国时代
—333 B.C.:齐国入侵
—323 B.C.:建立燕王国(燕易王)
—314 B.C. ~ 312 B.C.:沦陷于齐国、中山国
—311 B.C.:建立燕下都武阳城
—312 B.C. ~ 284 B.C.:燕昭王复国
1034 B.C. ~ 650 B.C.前后:分封宗周祁氏之蓟侯国
507 B.C. ~ 296 B.C.:燕地南境为白狄鲜虞之中山王国
—226 B.C.:荆轲刺秦王,蓟城沦陷

●帝国统治与复国战争时期:
222 B.C. ~ 209 B.C.:沦陷赢氏之秦帝国
209 B.C. ~ 205 B.C.:建立韩氏之燕王国(韩广)
205 B.C. ~ 202 B.C.:分封臧氏之燕王国(臧荼)
202 B.C. ~ 195 B.C.:分封卢氏之燕王国(卢绾)
195 B.C. ~ 9 A.D.:沦陷刘氏之汉帝国
9 A.D. ~ 23 A.D.:并入新莽政权
23 A.D. ~ 24 A.D.:并入王氏割据(王朗)
24 A.D. ~ 29 A.D.:建立彭氏之燕王国(彭宠)
29 A.D. ~ 184 A.D.:复陷刘氏之汉帝国
184 A.D. ~ 185 A.D.:黄巾军起义(张角)
185 A.D. ~ 205 A.D.:黑山军割据(张燕)
191 A.D. ~ 199 A.D.:公孙氏割据之幽州(公孙瓒)
199 A.D. ~ 201 A.D.:并入袁氏割据(袁绍)
201 A.D. ~ 237 A.D.:并入曹氏割据(曹操)
237 A.D. ~ 238 A.D.:建立公孙氏之燕王国(公孙渊)
238 A.D. ~ 265 A.D.:复陷曹氏之魏王国
265 A.D. ~ 299 A.D.:并入司马氏之晋帝国

③中古史:

●鲜卑化时期(公元4至8世纪)
299 A.D. ~ 314 A.D.:王氏割据之幽州(王浚)
314 A.D. ~ 321 A.D.:段氏鲜卑割据之幽州(段匹磾)
321 A.D. ~ 342 A.D.:并入羯胡石氏之赵王国
—337 A.D.:慕容皝自立为燕王
342 A.D. ~ 370 A.D.:建立鲜卑慕容氏之燕王国(慕容儁)
370 A.D. ~ 383 A.D.:沦陷氐人苻氏之秦王国
384 A.D. ~ 407 A.D.:光复鲜卑慕容氏之燕王国(慕容垂)
407 A.D. ~ 409 A.D.:建立高句丽高氏之燕王国(高云)
409 A.D. ~ 436 A.D.:建立冯氏之燕王国(冯跋)
436 A.D. ~ 524 A.D.:沦陷鲜卑拓跋氏之魏王国
524 A.D. ~ 529 A.D.:建立营州就氏之燕王国(就德兴)
525 A.D. ~ 528 A.D.:葛氏幽冀兵变(葛荣)
529 A.D. ~ 531 A.D.:刘氏割据之幽州(刘灵助)
531 A.D. ~ 550 A.D.:复陷鲜卑拓跋氏之魏王国
550 A.D. ~ 577 A.D.:并入高氏之齐王国
577 A.D. ~ 581 A.D.:并入鲜卑宇文氏之周王国
581 A.D. ~ 611 A.D.:沦陷杨氏之隋帝国
611 A.D. ~ 623 A.D.:建立窦氏之大夏王国(窦建德)
613 A.D. ~ 616 A.D.:建立格氏之燕王国(格谦)
615 A.D. ~ 618 A.D.:建立王氏之燕王国(王须拔)
618 A.D. ~ 624 A.D.:建立高氏之燕王国(高开道)
619 A.D. ~ 622 A.D.:罗氏割据之幽州(罗艺)
624 A.D. ~ 744 A.D.:沦陷李氏之唐帝国

●粟特化时期(公元8至10世纪)
744 A.D. ~ 759 A.D.:建立安氏之燕王国(安禄山)
759 A.D. ~ 763 A.D.:建立史氏之燕王国(史思明)
763 A.D. ~ 895 A.D.:河朔三镇割据(幽州/成德/魏博)
—782 A.D. ~ 784 A.D.:朱滔称冀王
895 A.D. ~ 922 A.D.:建立刘氏之燕王国(刘守光)
913 A.D. ~ 936 A.D.:沦陷沙陀李氏之唐王国
907 A.D. ~ 960 A.D.:燕地南境历经梁、唐、晋、汉、周五个中原王国统治
960 A.D. ~ 1127 A.D.:燕地南境沦陷于赵氏之宋帝国

●契丹化时期(公元10至12世纪)
922 A.D. ~ 1123 A.D.:大辽王国统治之燕云十六州
—959 A.D.:瀛、莫二州沦陷于柴氏之周
—989 A.D.:契丹战胜宋国,收复易州
—1005 A.D.:宋辽签订澶渊和约
1123 A.D. ~ 1125 A.D.:沦陷赵氏之宋帝国
—1125 A.D.:金灭辽

④近古史:

●沦为帝国中央时期:
1125 A.D. ~ 1213 A.D.:并入女真之金帝国
—1153 A.D.:燕京成为金中都,首次成为帝都
1213 A.D. ~ 1368 A.D.:并入蒙古之元帝国
—1264 A.D.:蒙古于燕京建立汗八里(大都)
—1298 A.D.:燕京建立第一座天主教堂
1368 A.D. ~ 1615 A.D.:沦陷朱氏之明帝国
—1421 A.D.:朱棣迁都于燕京
—1601 A.D.:利玛窦赴燕重建教会
1615 A.D. ~ 1912 A.D.:并入满洲之清帝国
—1860 A.D.:英国在天津建立租界
—1900 A.D.:庚子圣战,联军入燕
—1911 A.D.:滦州独立

⑤现代史:

●民国时期:
1912 A.D. ~ 1928 A.D.:北洋军政府割据
1928~1935 A.D.:沦陷国民党之民国
●日治时期:
1935 A.D. ~ 1945 A.D.:日治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
●赤化时期:
1945 A.D. ~ 1949 A.D.:反共战争
—1946 A.D.:幽燕教会建立圣统制
1949 A.D. ~现今:沦陷共产党之中国

3.历代燕国政权:

历史上曾建立的燕国有18个:

【01】前1650年~前1034年:子姓之燕亳方国
【02】前1034年~前222年:姬氏之燕王国(姬奭建立)
【03】前209年~前206年:韩氏之燕王国(韩广建立)
【04】前206年~前202年:臧氏之燕王国(臧荼建立)
【05】前202年~前195年:卢氏之燕王国(卢绾建立)
【06】26年~29年:彭氏之燕王国(彭宠建立)
【07】237年~238年:公孙氏之燕王国(公孙渊建立)
【08】337年~370年:鲜卑慕容氏之燕第一王国(慕容儁建立)
【09】384年~407年:鲜卑慕容氏之燕第二王国(慕容垂建立)
【10】407年~409年:高句丽高氏之燕王国(高云建立)
【11】409年~438年:冯氏之燕王国(冯跋建立)
【12】524年~529年:营州就氏之燕王国(就德兴建立)
【13】613年~616年:格氏之燕王国(格谦建立)
【14】615年~618年:王氏之燕王国(王须拔建立)
【15】618年~624年:高氏之燕王国(高开道建立)
【16】756年~759年:粟特安氏之燕王国(安禄山建立)
【17】759年~763年:粟特史氏之燕王国(史思明建立)
【18】909年~914年:刘氏之燕王国(刘守光建立)
.


.


.

(一)幽燕起源:

1.神话传说:

燕人起初关于自身民族起源的神话“天命玄鸟”,与东北亚诸夷部族以及殷商一样,描述的都是一位名为“简狄”的女子,因吞食玄鸟之卵而诞生了自己的祖先“契”。《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说:“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高诱注说:“帝,天也。天令燕降卵于有娀氏女,吞之生契。”,这个“玄鸟”就是族名“燕”的来源,而也有学者认为,传说中的天命玄鸟,实际上是象征远古时期的一次大规模流星雨,玄鸟就是黑色的陨石,比较像是阿拉伯人在麦加的克尔白庙堂里崇拜的圣石。而实际上该传说的原意更有可能是指东迁的吐火罗人与诸夷原住民联姻之后,玄夷部族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形成了一个新的部族。

2.祖源与迁徙:

现代遗传学表明,人类共同的父系始祖源于16-14万年前的东非大裂谷(母系始祖出现于约20万年前),按照《圣经》记载即为亚当与厄娃居住的伊甸园。在12万年前我们的始祖智人开始走出非洲,沿海岸线往东迁徙, 约7万多年前苏门答腊岛上的多峇火山大爆发造成一次冰期,由此造成当时的人类长期分隔在各地演化。在6万年前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C开始形成,他们与非洲黑人(E)、南亚的尼格利陀矮黑人(D)属于同源,起初驻留于印度河流域,为最古老的亚洲人,后来一直扩散到澳洲大陆和南太平洋,为棕色人种的祖先,其后代在西伯利亚和蒙古也很多,这一部分可能是自次大陆往北通过内亚抵达东方的,此外还包括日本列岛的原住民阿伊努人。在约3万年前,这支族群已居住于燕山一带,如考古学上的田园洞人,以及稍晚的山顶洞人。他们消灭了此处原本的“北京猿人”,北京猿人是始祖走出非洲之前东亚的本土猿人,并不属于文明意义上的人类。山顶洞人在体质上已表现出后来东亚蒙古人种的特征,并且会制作简单的工具和生火,为东亚最早掌握用火的族群。当时也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习俗,有独特的葬礼。同时走出非洲的F群在跨过红海后,于美索不达米亚驻留,作为后来的高加索人种与蒙古利亚人种的共同祖先,在大约3-4万年前开始向西方扩散,其分支G、H、I、J、L、T 在欧亚大陆西部成为老高加索人种,是中东闪-含语系各族以及南欧希腊-拉丁-凯尔特-部分维京人的祖先。大约 2万年前 O 和 N 人群自次大陆沿南方海岸来到东亚形成蒙古人种,逐步挤占了棕色人种的居住地,大约 1.3 万年前,N 人群从东亚扩张到北亚和北欧,为萨米族等欧亚大陆北部森林游牧民的祖先。另有一部分在途中留于燕地。与O、N同一时期,Q 和 R 群抵达中亚,其中R 群往西迁徙到了里海-黑海北岸,成为古印欧-雅利安人的祖先,南迁的就是后来的印度高种姓、波斯、粟特等民族,西迁的就是后来的日耳曼与斯拉夫各民族,另一支往东迁徙到天山脚下的塔里木盆地,为吐火罗人的祖先。Q群在冰河期开始沿着欧亚草原东迁,留下的人群成为了诸夷部落以及后来兴起的突厥游牧部落一部分,继续东迁的一直跨越白令路桥在约一万年前抵达美洲大陆,成为后来的印第安人。(见李辉:《从基因中重新认识人类进化历程》)

3.红山诸夷:

在燕山北麓的高地,距今约5000至8000年前开始脱离原始的渔猎社会形成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该族群以红山文化为代表,为整个东亚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
因为燕地北境处于欧亚大草原的东方尽头,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像海洋一般,今赤峰一带就如同内陆海港,与西方内亚诸文明的交流是最便捷的,所以产生了东亚最早的新石器文明。红山文明的源头就是人类文明中心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一带,那里就是圣经创世纪里面记载的人类修建巴别塔的地方,巴别塔被毁以后,当时的工匠四散迁徙,传播其工艺技术。苏美尔文明东传到波斯,长期生活在南西伯利亚大草原的游牧部落,则在外伊朗地区携带着波斯人的技术抵达印度次大陆与远东,在当地开创了文明。这些属于原始高加索人种的内亚游牧部落起源于里海与黑海北岸,其西部分支就是建立了罗马与希腊文明的南欧人,往东迁徙后就形成了后来著名的雅利安人,而斯拉夫人也属于较晚时西迁的雅利安人。其中一支斯基泰人部落(亦称“萨迦”或“塞种”)向东进入准格尔盆地,再往东经由蒙古高原与戈壁,一直迁徙到了黄河中游的鄂尔多斯一带,在此建立了其向东方殖民的基地(朱开沟文化族群)。他们通过朔方道沿黄河而下进入河套地区,沿阴山南麓一直抵达乌兰察布一带,由此再往南经过云中道一路抵达晋地与关中的河谷平原,在此就形成了后来的仰韶文化,也是华夏或周族人的起源。当时的南支路线则是自鄂尔多斯高原而下直接进入关中;另一支则由乌兰察布往东过坝上一路抵达辽河源,穿过兴安岭中克什克腾一带的河谷就抵达了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的赤峰一带,以及辽西大、小凌河的朝阳一带,这里当时都是适宜农耕的地区,后来就形成了著名的红山文化,也是殷商与燕族人的起源。因此黄河文明与幽燕文明在当时就是各自独立发展的,而非是从中原传播而来的分支,这也是后来殷商与周人水火不容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红山文化时期,由于内亚草原部落到公元前四千年才掌握驯马,因此当时的游牧更倾向于畜牧的形式,缓慢地往东迁徙,强度不及后来的商周青铜时代。
除了属于雅利安人的斯基泰游牧部落,还有另一个传播文明的族群,就是长期定居于塔里木盆地,以农耕和渔猎为主的吐火罗人。吐火罗人也是与雅利安人共同起源,都是古印欧人,但与北欧日耳曼人的亲缘更大,体现在其语言以及头骨的形状等特征。他们起初可能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翻过高加索山进入今库尔德斯坦一带的古提人(Guti),前2150年古提统治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各城邦,毁灭了阿卡德王国,前2113年又被乌尔驱逐。后来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携带了苏美尔文明技术的古提人开始东迁,占领了水草丰美的塔里木盆地后于此定居。吐火罗人主要擅长农业与工艺技术,而骁勇善战的雅利安人则以军事和政治最为擅长。由于雅利安人往东不断扩张,不可避免地入侵到了当地的吐火罗人,由此其族人又开始陆续地四散迁徙,寻找新的家园。一部分往西回迁的族人与一些游牧民混合后形成了后来的月氏、乌孙、大夏等族。留下来的族人与进入的雅利安人混居,其后裔建立了龟兹及焉耆等国,今天于当地定居的维吾尔人是其一部分族人的后裔,属于突厥化的民族,其原本的吐火罗语到公元8世纪左右就消亡了。东迁者与雅利安人的迁徙路线稍微不同,主要是以经过沿途多为绿洲的河西走廊先抵达朔方与关中。其中一部分族人在鄂尔多斯一带与定居下来的斯基泰人组成了部落联盟,也就是华夏的起源。没有联姻的吐火罗部族则继续东迁,大概在四千年前,也就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开始的时候,该族群在翻越居庸关后抵达燕山南麓,以“天命玄鸟”事件为起始,该吐火罗部族与燕地原住民的部族首领简狄联姻,形成了玄夷/玄鸟氏-殷商部族。
红山文化的前身为公元前6200至5400年间的兴隆洼文化,这时幽燕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当地人的聚落已有半地穴式方形或长方形房屋,内有灶址。之后则是公元前5300至4800年间的新乐文化与公元前4500至4000年间的赵宝沟文化,当时盛行太阳鸟崇拜,可能是凤凰的雏形。公元前4700年前后进入红山文化,其突出特征为玉器的盛行,且技艺很高,这种技艺也可能是由塔里木盆地的和田一带传播而来。红山文化还有位于河岸草原的神庙祭台遗址,红山人的祭祀地点与墓地位于山丘及林地,有“女神”崇拜。公元前3300~前3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聚落形态、经济形态、埋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手工业分化及技术水平、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步入了初级文明社会。红山文化的继承者是公元前3000至2500年间的小河沿文化,当时其文明已传播至燕山南麓和燕地西境壶流河流域,西迁的红山文化族群与河套地区朱开沟文化的交流而形成了老虎山文化(公元前3000至2000年间的),由此西来的青铜草原通道开始兴盛起来。最后是夏家店文化,其在约公元前2200年左右便已进入青铜文明 ,其活跃中心也已从辽西高地转移到了燕山南麓的河谷低地,在当地发展成了燕亳与蓟、孤竹等众多部族。这些殷商建立前后的燕山南麓各部族方国在现代考古学上被称为大坨头文化、围坊三期文化与张家园上层文化,同一时期在辽西则是以魏营子文化为代表,它们都由更早的夏家店文化继承而来,并且受鄂尔多斯草原文明的强烈影响,并且一直持续到后来姬燕的建立,其突出特征为当时的燕人普遍流行斯基泰风格的黄金饰品,比如喇叭口状的耳环和指环,臂圈等,其装饰题材也多为兽纹。
在红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上有代表民族起源神话中“玄鸟降落”的万字符“卍”图案,另有公元前15世纪早商青铜器上代表庙堂族徽的十字架图案,可能是由万字符继承而来,据此有人认为殷商最早以十字架象征“上帝”,然后经内亚草原西传,被希伯来人在公元前8世纪接受。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幽燕文明与古印欧人的密切关系。当时的辽西赤峰一带的红山文化种族构成应该是以原住民为主体,加上少数古印欧人。
因为辽河上游气候环境逐渐变得干燥,当地人就接受了斯基泰人的游牧传统,后来同样于燕地北境兴起的诸多游牧部落也是红山文化的后裔(即夏家店上层文化),如东胡、山戎、鲜卑与契丹等族。另一部分红山人则沿燕山河谷迁徙到燕山南麓,寻找到新的水草丰美之地建立聚落,成为燕地南境最早的定居者。他们继续南下传播文明,就形成了上古诸夷部族(或称“九夷”,以及“海岱族群”),如齐地的龙山文化、吴地的良渚文化,与最早的红山文化三足鼎立。在燕山南麓定居的红山人后裔作为诸夷部族中的一支,是九夷之中的玄夷(或称为鸟夷、凤夷、东北夷)。诸夷都以鸟作为部族图腾,其中在与自西方迁徙而来尚黑的吐火罗人联姻之后,就产生了玄鸟图腾(也有可能在联姻之前吐火罗人就已经使用玄鸟作为图腾了),以后又逐渐演化成了对燕的民族认同。
因当时的海岸线要比现在更靠近内陆,因而沿海的辽西走廊还没有形成,迁徙主要是通过穿越燕山诸岭间的河谷,其路线主要有三条,由东往西分别是:第一条路线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赤峰沿老哈河溯源而上,抵达宁城或平冈,在此处往东有个去往凌源的分支。另一个是自朝阳沿大凌河溯源而上,翻越努鲁尔虎山到达凌源一带,再沿滦河支流青龙河的河谷南下,穿过刘家口,抵达燕山南麓,再由山前平原跨过沙河,抵达滦河旁的迁安一带,此为卢龙道,在此形成了后来的孤竹与令支两大部族;第二条路线是由宁城、平冈在老哈河源头附近翻越分水岭,在平泉一带分为两支,东部分支沿瀑河南下,经宽城,穿过喜峰口,在滦阳跨过滦河,抵达燕山南麓遵化一带,再往西穿过遵化小盆地,抵达蓟县一带,此为无终道,在此即形成了后来的无终国;第三条路线由平泉往西翻过七老图山,跨过老牛河翻过一些小山抵达承德,再跨过滦河,到滦平,经由古北口沿潮河河谷抵达燕山南麓的北京小平原,此为渔阳道,在此形成后来的蓟国,再跨过永定河即抵达拒马河流域,在此就形成了后来的玄鸟氏部族与燕亳城。强盛的殷商便出自这一部族,其崛起又与另一条迁徙路线有关,便是自乌兰察布往东进入洋河流域,由怀涿盆地,穿过永定河谷地,在房山一带进入平原。另一条较难的路线则是翻过军都山八达岭,穿过南口(居庸关)。这条西线要比北线更容易获得鄂尔多斯一带的先进技术,因而结合两条路线优势的玄鸟氏部族越加兴盛,建立起了强大的殷商王国。
当时的诸夷仅为部落或城邦的文明形式,尚未形成独立的封建国家。当时诸夷与西部的华夏族人长期处于对立关系,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中原地带则是九黎族群的领地。后来因气候变化,华夏族开始往东部低地扩张,与当地的九黎原住民发生冲突,九黎的文明程度很低,其部落首领蚩尤在涿鹿之野(从地理位置来看,当时的涿鹿更有可能是在中原一带,而非现在燕地西境的涿鹿)与华夏族的炎黄部落展开决斗,最后战败,其族人远离中原一路南逃,一直跨过长江,成为了三苗族人的祖先。此后华夏人开始入主中原,诸夷则继续居于东方。

4.玄鸟部族:

由于低地常年洪水泛滥,因而当时的玄夷部落主要居住于山麓的河口地带,从今易县境内沿山麓一直延伸到今卢龙境内,在拒马河流域、潮白河流域、滦河流域形成了三个大部族。其中在以今拒马河流域为中心,永定河到易水河之间的涿州、房山、涞水、易县等地属于玄夷诸部落中有易氏部族最初的领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天命玄鸟”事件中,一支从塔里木盆地东迁的吐火罗部落抵达燕山(甚至来自更加往西的伊朗高原扎格罗斯山区),当时吐火罗人的部落首领与有易氏部族的首领简狄联姻(即有娀氏,另有观点认为简狄属于雅利安人),他们的子酮就是幽燕与殷商的共同始祖子契。子契延用父亲的部落图腾玄鸟作为族人的图腾,从而形成了玄鸟氏部族,而原本的有易氏族人则继续拥有拒马河以南易水河流域的领地。子契时代曾以治理水患为重要工作,以利于族人发展农业在深入平原的地区定居。今天北京房山区西南部,周口店南边的“圣水”河谷可能便是“天命玄鸟”事件的发生地,这一带源自旧燕山迎风坡的几条小河(也就是房山西部拒马河以北的古称“不周山”的太行山余脉),如圣水、周口店河、大石河等汇聚之处,为当时的“圣聚”(就是现在的琉璃河镇),是当时的王城燕亳以及宗教祭祀中心,周人分封诸侯建立姬姓燕国以后便也将王城建在了此处。
前1803年,玄鸟氏部族首领王亥前往有易氏部族领地进行牛羊等牲畜的贸易,寻求两族进一步建立部落联盟,并推行一些宗教改革,但结果未谈成并被其首领绵臣杀害。王亥之弟王恒继承了部族首领,等到王恒之子上甲微继位后,其联合易水河以南的河伯氏战胜了有易氏(河伯与有易可能也是同源,都属于“北狄”)。这时大洪水时期结束,气候转冷,中原地带更适宜定居,上甲微就带领一部分族人沿太行山东麓南下寻找新的家园,大概与河伯氏一同到了漳河流域定居(即现在的邯郸一带),南迁以后,殷商部族就开始从玄鸟氏部族之中脱离了。此时的殷人也形成了王位子传的父系氏族制度。夷-殷-燕,从其发音就可看出三族属于一脉相承的关系。
殷人南迁之后的拒马河流域就只剩下了玄鸟氏部族,后成为姬燕前身的燕亳方国,原来的有易氏一部分族人也加入到了南部滹沱河流域的鲜虞部族,成为后来的中山国。

5.殷商燕亳:

由于燕地有利的地理位置,处于农耕与游牧两大文化交汇处,殷人的崛起也是因为与草原部族接触,通过游牧民与低地农民之间传统的“互市”,掌握了游牧民的先进技术(后来“商业”一词便来源于此)。殷人通过主导商业活动,最早引入了当时人类文明中心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尤其是其引进的两轮马拉战车让殷人获得军事优势,此外还引进了小麦,畜牧,数学等农业与工艺技术,并受巴比伦楔形文字的启发,发明了原始的象形文字金文,就是现在汉字的起源,但作为一种速记符号也凸显了其落后性,无法与后来在欧洲流行的表音字母相比,阻碍了文明的发展。
殷人部族首领商汤带族人继续迁徙到了黄河下游的中原地带后,以武力驱逐了统治当地的华夏部族(当时的华夏部族是个雅利安-斯基泰的部落联盟,但其技术水平不及殷人,其社会底层则是与蚩尤的三苗部族同源的Y-DNA O系古羌种)。前1661年商汤建立了殷商王国,成为其在中原的殖民地。殷商是东亚最早的文明国家,开始使用文字记事,有完善的祭祀制度。殷商建立后,其祖居地燕地山麓一带也建立了大约有二十几个方国,有些与殷商王室还有亲缘,彼此维持着松散的封建关系,但自身有很大的独立性,如同现在的联邦制。这些方国里包括其族源地属玄鸟氏部族的燕亳(亦称“亚燕”),燕亳是殷商主掌祭祀的神职人员主要来源,地位最重要,被称为“妇燕(或燕贞)”。在北部相邻的永定河与潮白河之间有蓟(或称“㠱”),领主与殷商王室同为子姓,因为这一带本就都是殷人故里。往西经由永定河谷地,跨过八达岭的燕地西境则有洋河流域的“屠何”(此族属于东胡游牧民,常与东部的无终人混淆),以及壶流河流域的“代”(与殷商王室同为子姓)。燕地东境潮白河以东的蓟运河流域则有“无终”(可能到宗周时期才真正建立国家),滦河东、西两岸又分别有“孤竹”与“令支”。孤竹国于公元前1650年受封于商汤,这是燕地已知最早的独立国家,墨胎氏族人为其王室,春秋墨家学说创立者墨子就出自于此,其名称继承了玄夷部族对黑色的崇尚传统。跨过燕山往北则是山戎、东胡等游牧部落,与殷商时敌时友。而当地古老的红山人在辽河上游曾建立的定居聚落此时大多已经衰落,其创造的文明已在燕山南麓得到延续。此外在滹沱河以南还有子姓的刑国,后来则被鲜虞人吞并,建立了中山国。由此进入殷商时代的燕地境内各部族都已经脱离了原有的诸夷氏族,而发展成了独特的燕文化。
由于属于外来入侵者,南迁中原的殷人与东扩的华夏部族,以及东方沿海地带齐地境内的东夷部族时而发生冲突。东夷也是原有诸夷部族的继承者,但其很少与草原部落进行文化上接触,因而文明程度较低,但也保持了其原本未遭破坏的封建自由传统。正是由于殷商的统治中心处于中原地带,远离了欧亚大草原,技术的传入逐渐开始滞后于西南方的周族人,这也是此后占领中原的历代统治者一再重复的命运,殷人则成为第一批受害者。处于中原的殷人日益受到西部华夏人的影响,造成后来商王武乙的宗教改革,当时他想要夺权祭司们即“贞人”的权力,其子帝辛继位后又大力发展军国主义,兴起大一统野心,讨伐原本的盟国东夷,国内反对派趁机勾结周人夹击朝歌,周人讨伐殷商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反对其大规模祭祀,特别是其残酷的人殉,以周人看来这种宗教狂热十分不人道,过于血腥,甚至充满食人的意味。当时拒马河以北的燕人虽然是殷商王室长期的祭司来源,但他们可能也比较反对殷人越来越疯狂的大规模人祭,对堕落的殷人越加失望,由于和周人盟友遍布的云中之地接壤,双方可能早已拥有频繁的来往,在伯夷叔齐当年崇敬周王的传说中也可看出这种倾向,于是燕人在灭商战争中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凭借对内亚先进军事技术的引入,华夏部族的代表,来自关中地区渭水流域的周族人此时已强于殷人。前1046年周武王入侵殷商,由于殷商的军队主力正忙于征伐东夷,西部边境与朝歌城几乎没有任何防守,导致周人轻易地攻入,牧野之战后纣王即“帝辛”便自焚而死,由此殷商王国灭亡。在周族人灭商时,朝歌城内曾有一百位来自燕亳的工匠,包括王妃之一的妇燕,以及负责占卜的高级神职人员“燕贞”,誓死抵抗侵略者,以身殉国。当时的孤竹国亦有著名爱国者伯夷和叔齐二兄弟,誓死拒绝受周族入侵者统治,他们都是最早的幽燕民族英雄。
取代殷商的周族人又扩张殖民地,效仿殷商的方国制度,周族人在原殷商故地建立了许多封建制国家,除了保留的宋、卫二国,殷商的一部分族人则退回燕地,周族人追杀过来之后又继续往北流亡,其后裔逐渐散居于满洲和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政权和辰国,又有其他诸夷部族后裔北迁至西伯利亚。在周族人殖民燕地中境后,燕地东境的孤竹国则继续保持独立状态,在燕山脚下统治着原殷商故地。另外有许多不欢迎周人殖民的燕人则聚居于燕山河谷一带,以半耕半牧的方式生活,成为了后来的山戎部族,并与同样拥护殷商的孤竹人结盟,这种敌对情绪导致山戎人频繁地攻掠燕国的城池,甚至往南一直打到了齐国境内。
因为华夏部族的落后性,周王朝许多方面的文明度都较之前退化了,只有春秋时代的殷商余民以墨家和道家学说继续传承了殷商文化。源于诸夷文化的殷人文明程度很高,殷商是一个以神权为本的王国,尤其是热衷于铸造大型青铜器用于对神明的祭祀,以上面的饕餮纹为特征,当时在燕地建筑中的瓦当也常使用此图案作为民族特色。殷人的宗教是多神崇拜的,以“帝”为宇宙最高主宰,后来的儒教加以继承为“昊天上帝”或“太一”,也是现今“上帝”一词的来源。殷人的祭祀与当时中美洲玛雅及后来的阿兹特克人一般,十分狂热,不仅猎捕许多大型野兽做祭品,还将捕获的战俘祭祀给神明(殷人与美洲原住民彼此间血缘本来也相近,多为Y-DNA Q系)。此外殷人也十分热衷于占卜,如甲骨文起初就是因此而发明的。殷商时期的女性地位要比宗周时期为高,不仅可作为方国领主,领兵作战,更可担任高级神职人员。殷商也不是奴隶制社会,因当时仅有家奴,并无单纯用于生产的奴隶,人殉中通常只是逝者的亲属,有不少还是自愿陪葬,从殷墟墓葬结构来看,平民占当时人口的82%以上,多为中原土著的古羌战俘,奴隶只占3%左右。殷人也尤为重视当地古老的封建自由传统,后来的周礼就是其延续,但较为野蛮落后的华夏族则一直继承了帝国的野心,不再如殷人那般虔诚崇拜神明,而抬高了人的地位,也不再像此前尊重各地领主权力,而是将此权力分给了宗周王室家族内的成员。

(二)诸夏之燕:

1.召公建燕:

公元前11世纪,约前1046年周天子取代殷商,开创诸夏封建时代。前1034年,周武王分封周族人姬姓宗室的召公奭于燕地,此为姬姓燕国之起始。因当时在殷商故地还有另一个同名的燕国,所以当时的国名写作“匽”,后世学者则称之为“北燕”加以区别。
周武王封召公于燕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监控当地殷商遗民,并且防卫北迁的殷商后裔再来收复失地。当时除了直接控制燕亳之地,也分封了华夏部族帝尧之后裔于潮白河流域的蓟地,同时在蓟东建立了无终国。燕地东境滦河流域的孤竹国则维持原制。起初召公仅驻于燕中都燕亳之城(亦称“圣聚”,位于今房山南部的琉璃河),因为燕人在周人灭商时期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当时的燕人对于接受周人带来的新的封建制度时很可能并没有进行什么反对,因此召公比较轻松地就说服了当地原住民归顺周天子,并承认他作为燕人最高的政治领袖地位。那以后召公就回到了他在关中的故居继续辅佐周王室,而其长子克则成为常驻燕地的首位国王(当时所封的头衔实为燕侯,陈属于宗周王室,直到公元前332年燕易王在位以后才正式称王,作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从召公以后,经过九代传到惠侯。燕惠侯在位正值周厉王逃跑到彘,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的时候。惠侯去世,其子釐侯即位。这一年,周宣王刚刚即位。前791年,釐侯去世,其子顷侯即位。
燕国历经四十三位君主,相传八百余年,是当时国祚最为长久的王室,也是封建制度保持最为完整的国家,极少有内部动乱,塑造出了强有力的燕文化。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燕召公:“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国之闲,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虽然周人作为入侵者是燕地第一批外来统治者,但其施行的封建制,并尊重原住民的文化且融入其中,以及其后将燕地境内各城邦与部族都统一起来,才造就了幽燕民族历史中最繁荣的黄金时代,与后来的秦汉等中原大一统帝国主义入侵者有本质区别。

2.宗周没落:

前771年,周幽王淫乱,被犬戎所杀,周平王即位后迁都洛邑,诸夏进入春秋时期,秦国这时开始被列为诸侯。前767年,顷侯去世,其子哀侯即位。前765年去世,其子郑侯即位。前729年去世,其子缪侯即位。前722年,正是鲁隐公元年。缪侯前711年去世,其子宣侯即位。宣侯前698年去世,其子桓侯即位。桓侯前691年去世,其子庄公即位。前675年,庄公和宋国、卫国一起攻打周惠王,惠王逃奔到温,他们拥立惠王的弟弟颓做周王。前674年,郑国拘捕了燕仲父,并把惠王接回到京城。

3.山戎之危:

不服周人统治的燕地北境自由民山戎人因屡次攻掠燕地,到了燕桓侯时期就被迫将国都迁往了南部边境的燕易都临易城(位于今白洋淀北岸的雄县西部)。前664年,山戎再次进攻燕国,庄公遂向齐桓公求援(前679年齐桓公开始称霸,为春秋五霸之一),作为相邻的兄弟民族,齐桓公果断地同意去救援燕国,亲自率兵北上讨伐山戎,此后燕齐联军得以消灭外患。因当时孤竹与山戎联盟,孤竹君主也在前660年被齐桓公杀害,燕国版图遂扩张到了燕地东境滦河流域以及燕山以北的辽西地带,此后孤竹人与同时期被消灭的令支人、无终人、山戎人一同与燕人融合,或者逃散到北方草原。战争结束后,燕庄公欢送齐桓公出了国境,按当时礼俗君主不能送至国外,齐桓公就把燕庄公所到的地方赠给了燕国(今沧州东部河间地),齐桓公让燕庄公和诸侯一道向天子进贡,像周成王时的燕召公那样尽职,又让燕庄公重新修明燕召公时候实行的法度。
这一段历史是燕国最早的明确见于史书的一段记载,由于在此之前的两百多年燕国都默默无闻,从来不与镐京与洛阳往来,因此有观点就认为最初的被周天子分封的燕国可能只有一个,就是黄河附近属于殷商故地的那个南方燕国,而后来兴起的北方燕国仅仅是挪用了南方燕国的历史以作为自己的起源神话,为的是获取相邻的诸夏强国齐国的同情,帮助他们抵御频繁入侵的北方游牧民。而在当时的环渤海一带,除去齐国,基本上都没有其他大型方国,只有松散的君合国部落联盟,属于后来儒家所说的那种世外桃源理想国,当地人普遍性情温和,热爱和平,很少卷入中原一带如周灭商一样的大型战争。
同一时期,与山戎人同属游牧部落的白狄人自陕北鄂尔多斯一带越过太行山,进入滹沱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石家庄一带冀州之地)。攻占刑、卫之地后开始统治旧殷人的北部领地,以鲜虞为名在当地立国,另有肥、鼓两个附属小国。鲜虞国的建立使得燕国与中原地区隔离。

4.迁都于蓟:

前658年,庄公去世,其子襄公即位。燕襄公时期(前657 年~前618 年在位),因燕亳故都已废,燕军攻占蓟国后遂迁都于燕上都(位于今北京内城西南部),后来又在故都原址附近则兴建了燕中都(位于今窦店)。此后拒马河、潮白河、滦河三大流域的燕人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和文化认同。在姬燕统治燕地全境以后,燕地人口中殷商原住民仍然是主体部分,周族移民仅占一小部分,仅有王室成员属于周人,贵族群体和平民均为原本的燕地原住民,或者殷商灭亡以后北迁的王族后裔。
前618年,襄公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前602年去世,宣公即位。前587年宣公去世,昭公即位。昭公前574年去世,武公即位。武公前555年去世,文公即位。文公前549年去世,懿公即位。前545年懿公去世,他儿子惠公即位。

5.惠公之乱:

受地缘位置影响,燕自建国以后长期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由此与之相比燕人显得较为保守,极力拥护周制,并继续传承原本的殷商文化。前544年,齐国高止逃亡,前来投奔燕国。前539年,惠公有许多宠爱的小臣,他打算废黜大夫们任用宠臣宋,大夫们一起诛杀了宠臣宋。惠公害怕了,逃奔到齐国。他到齐国的第四年,齐国派高偃去到晋国,请求联合讨伐燕国,送燕惠公回国为君。晋平公答应了,和齐国一起讨伐燕国,把燕惠公送回了燕国。惠公刚到燕国就死去了,燕国人拥立了悼公。

6.战国时代:

前529年悼公去世,共公即位。前524年共公去世,平公即位。前505年平公去世,简公即位。简公前493年去世,献公即位。前465年献公去世,孝公即位。
前506年,燕国南临的鲜虞人在今保定唐县一带建立都城,开始改称“中山”。
前458年,燕地西境殷商后裔的代国君主被当时作为晋国大夫的赵襄子刺杀,其国土被已不受晋国控制的赵军侵占。前453年晋阳之战后,智氏家族灭亡,此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03年,周威烈王分封韩赵魏三家,与晋侯并列,标志着诸夏进入战国时代。此后南方诸侯国纷纷扩张各自势力,开始兴起大一统主义,周制越发濒临解体。
前450年孝公去世,成公即位。成公前434年去世,湣公即位。湣公前403年去世,釐公即位。前373年燕釐公在林营征伐并打败了齐国。釐公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前362年去世,文公即位。

7.苏秦之祸:

前359年秦孝公开始推行商鞅变法,建立中央集权制,为以后吞并六国埋下祸根。前334年中原游士苏秦初次来燕国拜见,对文公进行游说,提倡六国合纵,又与秦国连横。文公赠给他车辆、马匹、黄金和绢帛,让他到赵国去,赵肃侯重用了他。苏秦于是与六国结成抗秦联盟,他成了联盟的领导者。这时候,为了牵制三晋,秦惠王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秦燕两国联姻。这是燕国在进入战国时代以后首次卷入中原各国的国际纠纷,并且开始引入郡县制与军国主义,在诸夏列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因为与中原人日益加深的联系,也导致此后燕国接连发生数次颠覆传统的事件。

8.燕候称王:

前333年文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易王。易王刚刚即位,齐宣王就趁着给文公办丧事的机会攻打燕国,夺取了十座城池。苏秦到齐国游说,说服齐王把十座城池又归还了燕国。公元前323年,易王最后一个加入了五国相王运动,开始正式称王,使得燕国完全脱离宗周封建,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结为联盟,共同对抗秦、齐、楚几个富有帝国野心的诸侯,由此周制全面崩溃。法统的崩溃,也让燕国的灭亡成了必然的命运。可以说,这时候的完全独立,实际上并不如原本封建体系下的诸侯时代更有利于燕人。作为此后延续上千年的分封制,“燕王”的爵号也由此延续下来,包括那些中原大一统的吏治王朝,也经常赐予此封号,自姬燕灭亡以后,刘汉帝国就首次开始赐封燕王爵号,而最后一个分封的燕王是明成祖朱棣,他通过靖难之变并进行削藩以后,恢复中央集权,燕王的封号至此断绝。
因苏秦和燕文公的夫人通奸,害怕被杀掉,于是就游说易王派他出使齐国去搞反间,借以扰乱齐国。易王前321年去世,其子燕王哙即位。燕王哙继位后便私自禅让君位给了相国子之,子之继位后便压制旧贵族,引发了燕国自建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内乱。

9.子之乱政:

燕王哙即位以后,齐国人杀掉了破坏燕国法统的祸首苏秦。苏秦在燕国的时候,和国相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苏秦的弟弟苏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燕王哙在前318年,燕国联合楚国及韩、赵、魏三国去攻打秦国,没有取胜就回国了。当时子之做燕国的国相,位尊权重,主决国家大事。苏代作为齐国的使臣出使到燕国,燕王问他说:“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呢?”回答说:“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是想用这些话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赠给苏代一百镒黄金,任凭他使用。
鹿毛寿对燕王说:“您不如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贤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如果现在您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就表明您和尧有同样的高尚品德。”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其尊贵起来。有人对燕王说:“大禹举荐了伯益,却任用启的臣子当官吏。等到大禹年老时,又认为启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把君位传给了伯益。不久,启就和他的同党攻打伯益,夺走了君位。天下人都说大禹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了伯益,而实际上接着又让启自己夺了回去。现在大王说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但官吏却没有一个不是太子的臣子,这正是名义上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实际上还是由太子执政啊。”燕王于是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国王的权力;燕王哙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为了臣子,国家一切政务都由子之裁决。哙王无视传统擅自让位于子之的举动不仅招致国内一片反对之声,邻国如齐、中山等也都表示反对,以讨不义之邦为名,两国随后都趁机侵占了不少燕国领土。
前314年子之当国三年,燕国大乱,百官人人恐惧。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谋划,准备攻打子之。齐国众将对齐湣王说:“趁这个机会出兵奔赴燕国,一定能把燕国打垮。”齐王于是派人对燕太子平说:“我听说太子主持正义,将要废私立公,整顿君臣的伦理,明确父子的地位。我的国家很小,不足以做为您的辅翼。即使这样,我们也愿意听从太子的差遣。”太子平于是邀集同党聚合徒众,将军市被包围了王宫,攻打子之,没有攻克。将军市被和百官又翻过头来攻打太子平。结果将军市被战死,被陈尸示众。这样,国内造成了几个月的祸乱。死去了好几万人,民众非常恐惧,百官离心离德。当时在齐国的孟轲(即孟子)赞成外国军事介入以恢复燕国法统,就对齐王说:“现在去讨伐燕国,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千万不能失掉啊。”齐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并且偕同北方边境的士卒,一起讨伐燕国,同时中山国也有支援,派相邦司马赒率军入侵,夺取了几十个城市,占领数百里的燕地,还掠取了许多财物。齐军来后燕国的士兵不迎战,城门也不关闭,燕君哙和子之均被杀,齐军占领燕国达三年,在境内大肆掠夺。燕国军民纷纷武装起来反抗齐国入侵者的统治,太子平后来也光荣战死。燕国的抵抗运动得到了当时国际上的一致支持,前312年齐军和中山军就都陆续撤离了燕国。燕子之死后两年,收复失地后的燕国军民共同拥立庶子职即位。职当时在韩国作为人质,职在赵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被拥立为燕昭王。
子之危机并非只是一次偶然的政变,而是宗周王室与燕地旧贵族之间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矛盾。子之从其姓氏就可看出他是殷商遗民后裔,在燕国建立初的数百年内,因为封建制度比较稳固,燕地原住民自身权益也并未遭受外来殖民者的严重侵犯,因而维持了一段长期的和平稳定。就在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周天子的权威日益衰落,各地群雄而起,燕国的古老封建传统日益遭受中原游士的破坏,燕地原住民也自然也开始质疑宗周的封建制度,怀疑燕王室的权威,同时想要自身得到更大权力,在一些中原游士的操纵之下,出现了禅让事件,随后外国势力才趁机介入。
经此国乱以后的燕昭王也不再信任本地土豪势力,况且他本人自幼就长于中原,因而更进一步依赖于中原游士,虽然在短期内造就了国家的繁荣强盛,但原本的法统早已遭受严重破坏,风光一时后便迅速衰落了。

10.昭王复国:

燕昭王继位后励精图治,决心复兴大燕,报仇雪耻。前311年他在易水河畔修建了燕下都武阳城,作为战时陪都,这里有大型兵工厂,生产有大量铁质兵器。
昭王是在燕国被攻破之后即位的,他以自身的谦恭和丰厚的礼物来招揽贤才,在武阳城附近修筑有黄金台,以此招贤纳士。他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的国内混乱没有防备,攻破了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家小、力量弱,不足以报仇。可是如果得到贤士一起来治理国家,雪洗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啊。先生看到有这样合适的人才,我会亲自侍奉他的。”郭隗说:“假若大王一定要招致贤士,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至于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难道还会以千里为远而不来吗?”昭王于是给郭隗改建了华美的住宅,并像对待老师那样用最高层次的待士礼节服侍他。这时乐毅从魏国到来,邹衍从齐国到来,剧辛从赵国到来,贤士们争着奔赴燕国。燕王吊祭死者,慰问孤儿,和臣下们同甘共苦。
前296年,燕齐两国在权地再次交战,燕军战败,郭氏建议昭王割地求和,但随后赵国出兵相救。同一年,中山国被胡服骑射之后越发强盛的赵国灭亡,中山王族被流放到晋地并州,最后南迁到南蛮三苗之地,并改姓为“易”。中山的灭亡使得燕国与中原接壤,越加深入的卷入到中原乱局里。前287年,燕、齐、赵、魏、韩五国联军伐秦。前286年齐国灭亡宋国战争时期,燕国也派兵支援以获取齐国信任,但燕将却被齐王杀了,燕昭王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只得派使者登门谢罪。
前284年,昭王即位二十八年后,燕国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强盛,国家殷实富足,士兵都乐于出击,不惧怕战事。燕王于是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魏五国伐齐,因此前齐国吞并宋国招致国际上一致反对,五国均助战。结果齐军战败,齐湣王逃到卫、邹、鲁等国,最后在莒被杀。燕军单独追击败逃的齐军,攻入齐都临淄,像当年齐国对燕国做过的那样,同样夺取了齐国所有的宝物,并焚烧了齐国的宗庙宫室。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尽被攻下,只有聊、莒和即墨三处例外,其余都隶属于燕国,达六年之久,将军乐毅后被封为昌国君,驻守齐地。
此后的昭王时代依靠雄厚国力开疆扩土,燕将秦开进攻了燕地北境的东胡人和殷商后裔的箕子朝鲜,又向西再次击退东胡,将燕国领土扩张到了整个辽东半岛与太行山以西的桑干河流域,为燕国自建国以来的最大疆域。之后又修建长城,将燕国南北疆域稳定下来,其中北长城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大燕山地带与辽河流域,自今兴和县,经赤城、围场往东一直延伸,再经赤峰、奈曼、库伦、阜新、彰武、新民、法库、直到今开原一带。南长城就是沿今天的徐水瀑河岸边,往东到容城、安新、雄县、文安、大城一线与赵国和齐国为界(齐国收复失地以后)。此后燕王开始在国内大规模实行郡县化,把燕人最初的领土作为国都直辖地(今保定北部、北京南部、天津西部,秦统治时作为广阳郡),在燕地北境无终人故地设立渔阳郡(今天津与廊坊北部、北京北部与承德西部),在燕地东境原令支人的领土设立了右北平郡(今唐山西部与承德东部),在原孤竹人和山戎人领地立辽西郡(今唐山东部、秦皇岛、葫芦岛、朝阳、赤峰等地),在原东胡和箕子朝鲜领地立辽东郡(今辽河下游平原、辽东半岛、朝鲜西北角大同江以北地区),在燕地西境则设立了上谷郡(今张家口东半部)。消灭齐与箕子朝鲜以后,环渤海圈各国就形成了统一的格局,燕昭王成了燕国的绝对主义君主,燕国开始谋求东北亚的领袖地位,使得燕国急剧地由盛转衰,昭王的复兴只是昙花一现。
昭王逝后燕国风气就渐被中原所染,德行尽失,后世君王竟能作出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龌蹉行为,亡国之时还作出杀子投敌的下贱事来,真是为燕国先祖烈宗丢尽了脸面。

11.国势衰败:

昭王前279年去世,他儿子惠王即位。惠王在做太子的时候,因齐国的田单派人散布谣言,导致和乐毅有嫌隙,等到即位以后,他不信任乐毅,让骑劫代替乐毅做将军,乐毅逃跑到赵国。随后齐国将军田单凭借即墨一城的兵力,打败了燕国军队,骑劫战死,燕军后退到本国,齐国又全部收复了其原有的城池。此前燕国占领了齐国领地长达六年。惠王在前272年去世,韩、魏、楚三国联合攻打燕国。燕武成王即位。前265年,齐国田单又征伐燕国,攻占了中阳。期间在前260年发生了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甚至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总体战,秦赵二国各举全国之力决一死战,结果赵国全面溃败,数十万战俘被秦军坑杀,惊骇东方各国,秦国的威胁越加严重。前258年,武成王去世,其子孝王即位。前255年孝王去世,其子末代君主燕王喜即位。

12.侵扰邻赵:

前251年燕王喜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送上五百镒黄金给赵王置酒祝寿。栗腹回国报告燕王说:“赵王国内年轻力壮的人都战死在长平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可以进攻赵国。”燕王叫来昌国君乐间询问这事情。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个四面受敌、经常抗战的国家,他的百姓熟悉军事,不可以进攻。”燕王说:“我们是以五个人攻打他们一个人。”乐间仍然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很生气,这时群臣都认为可以进攻。燕国终于派出两路军队,兵车二千辆,栗腹率领一路攻打鄗,卿秦率领一路攻打代。只有大夫将渠对燕王说:“和人家互通关卡,制订了盟约,拿出五百镒黄金给人家的君王祝酒,使者回来一报告就反过来进攻人家,这不吉祥,作战不会成功。”燕王听不进去,自己率领侧翼部队随军出发。净渠拉住燕王腰间系印的带子阻止他说:“大王一定不要亲自前去,去了是不会成功的!”燕王用脚把他踢开了。将渠哭着说:“我不是为了自己,为的是大王啊!”燕军到达宋子,赵国派廉颇率兵,在鄗打败了栗腹。乐乘也在代打败了卿秦。乐间逃奔到赵国。廉颇追赶燕国,追出五百多里,包围了燕国的都城。燕国人请求议和,赵国人不答应,一定要让将渠出面主持议和。燕国便任命将渠为国相,前去主持议和。赵国听了将渠的调处,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前250年,燕军攻占了齐国的聊城。
前249年秦国灭掉东周,宗周王室仅剩燕国。前243年,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夺取了武遂和方城。剧辛从前住在赵国时,和庞煖很要好,后来逃跑到燕国。燕王看到赵国屡次被秦兵围困,而且廉颇又离开了赵国,这时正让庞煖领兵作战,就想要趁赵国疲惫的机会去进攻它。燕王这时询问剧辛,剧辛说:“庞煖很容易对付。”燕王就派剧辛领兵攻打赵国,赵国派庞煖迎战,俘获了燕军两万人,杀掉了剧辛。前241年,赵国联合楚、韩、魏、燕五国伐秦。前232年,燕太子丹被送到秦国去做人质,这时逃回燕国。前228年秦国吞并了赵国,赵国王子嘉北逃,在代地称王后联合燕国抗秦。

13.亡于暴秦:

燕国君臣看到秦国即将灭掉六国,秦军已经到达易水,祸患将要降临燕国了。燕太子丹不甘屈服,希望做最后的抗争保卫祖国,阻止暴秦吞并诸夏。
在此前秦国吞并三晋之前,太子丹就曾找到鞠武商议对策,鞠武提议继续组建六国联军,并联合北方的匈奴,但太子丹觉得此时已来不及,鞠武便推荐了勇士田光,田光因年老而推辞,举荐了卫国人荆轲,他和燕国人高渐离也是好友(高渐离在燕亡之后也曾刺杀秦王,但同样失败)。太子丹暗地里还供养着二十名壮士,荆轲加入后便提议进行刺杀,太子丹命荆轲赴秦国假意割让土地,伺机劫持秦王,逼迫他归还亲自六国之领土,如其不答应便刺死,后因秦国无主之时各国便可再次举兵灭秦。又准备一段时间以后,为了足以获得秦王的新任,当时流亡到燕国的秦将樊於期得知刺杀计划以后,自愿奉献了自己的项上人头。随后荆轲又带上了准备献给秦王的燕之膏腴地督亢地图(读“gāng”,在今涿州、固安、高碑店一带),并将一把涂抹了毒药的锋利匕首包裹在地图内,还有一位少年勇士秦舞阳随行。太子丹于易水河畔送别荆轲时悲壮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行者无不感而涕泣。荆轲与秦舞阳入秦至咸阳,交验樊於期头颅,献上督亢地图,图穷而匕见,刺秦王不中,荆轲被杀。随后秦王便派将军王翦进攻燕国。退守代地的赵王子嘉与燕国组成联军应敌,易水一战联军兵败。前226年秦军攻取了燕国都城蓟,燕王逃走,后来迁居辽东,秦将李信追杀,代王嘉提议喜杀太子丹以讨好秦王,太子丹便以身殉国,喜把太子的头献给了敌军,但秦王不为所动。前222年,秦军在王贲带领下攻下辽东,燕王喜在位第33年时与代王嘉共同沦为战俘,传承八百余年的姬燕自此亡国。

此后历次的幽燕复国运动,虽然建立了不少以燕为名的政权,但都没有真正恢复宗周封建时代那种独立的,以燕为国家根本的地方性邦国。因为自周制瓦解,特别当刘邦吞并已成功复国的诸夏列邦,在其数百年的统治中,大一统主义开始牢牢根植于诸夏各族人思想中以后,当时拥有权势者都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只不过因为各国力量不均,大多数时候的燕国都仍然以上古姬燕的基本领土为统辖范围,也就是后来的幽州。在大一统主义者眼里的燕,并不是局限于燕山南北的那个古老的领土狭小的燕国,而只是一个地域名称,如果其力量足以逐鹿中原,一统天下,那么他们是不会满足于仅仅拥有幽州的,鲜卑人以及后来粟特人所建立的燕国南下扩张就体现了这个本质,也正因如此,大一统的野心反而促成了这些燕政权的过早灭亡。不仅是燕国,秦政之后的诸夏各国也都是这个模式。尽管如此,后来的这些燕政权,由于拥有对燕的认同,也仍然可以被我们承认,但要知道,当代燕族人真正的复国,就是要复兴那个属于封建自由体系下古老的燕王国,而决不能重蹈覆辙。

(三)汉魏余民:

1.沦陷赢氏之秦帝国(222 B.C. ~ 209 B.C.):

嬴政吞并六国领土以后,自封秦始皇,建立起了东亚乃至全球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吏治帝国,诸夏开始深受其奴役。
在其强力统治下,唯独推崇李斯所代表的法家思想,剥夺贵族阶层权力,只有帝王与奴仆两个阶层,并且完全实行编户齐民的郡县制,由各级官吏管理,将地方原本强大的,有能力自卫的共同体瓦解,造成社会的散沙化趋势。又实行“书同文”、“车同轨”,也就是取消原本各国的文字,以及度量衡和货币系统,燕人独特的刀币就此消失。为了方便统治各地,迅速地出兵镇压反抗,也大修交通设施,同时也不允许民间持有武器,还有焚书坑儒等思想控制,就和现在共产党的统治没有什么区别。
为了抵挡北方蛮族,嬴政又大修长城,于燕地修补燕长城,但是为了统治燕人则拆除了燕国阻挡中原人入侵的南部长城。后来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将事件发生地放在了现在的山海关,实际上当时的长城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更为靠北,已到赤峰一带,山海关的长城直到明代才修建。
沦陷秦国以后,燕地原本统一的民族开始分化,南方低地由于遭受郡县化编户齐民,日益丧失燕人原本的民族文化及国家认同,而不愿意臣服于暴秦的燕人则大量往北流亡,一部分藏匿于北方的群山之中,成为了后来的乌桓与鲜卑的自由民,另一部分则一直往东迁徙到了满洲与朝鲜,融入到了当地比较原始的渔猎部落之中。这些流亡的燕人后裔在秦汉帝国覆灭以后又陆续迁回故土,甚至重建了燕国。
嬴政在取得极大权力以后,妄想永生,惧怕死亡,故而痴迷于到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期间他来到了燕地,在孤竹兰的碣石刻下来他罪恶的文字以示威严,歌功颂德,后来侵略燕地的中原人曹操对他无比崇拜,征伐袁绍北征乌桓以后就在碣石创作了《观沧海》,同样是大一统的追求者,当代的共产党匪首毛泽东也曾来到北戴河以后也通过《浪淘沙》表示出对嬴政的崇拜,以至于临榆被改名为了秦皇岛,北戴河成了共匪避暑的贼窝。
可见,暴秦就是此后历代大一统帝国的始作俑者。大一统主义在圣经创世纪面所对应的就是巴别塔事件,当时的人类试图全部统一起来,使用相同的语言,凭借自己的技能修建通天高塔,企图与天主平起平坐,自己做主宰,并且妄想永生。而秦政就是巴别塔的翻版,因此,任何的基督徒都应该按照圣经所启示的,来反抗大一统,追寻顺服于天主之下的真自由,保卫自己独立的民族和国家。所以我们燕地的天主教徒也必须恢复自己真正的祖国——幽燕,只有这样,才是被天主所喜悦的,而搞什么中华民族作为秦政的继承者,就必然会遭受天罚。
公元前210年,嬴政在去齐地寻长生药回程,路过冀州地时(今邢台的平乡)病死,由此开启了秦末诸夏复国运动。

2.建立韩氏之燕王国(209 B.C. ~ 205 B.C. 首次复国时期):

公元前209年七月,秦二世派遣陈胜和吴广为屯长带领九百名戍卒前往燕地渔阳戍边,遇雨误期,为免遭死刑而在中原的蕲县大泽乡起义,由此爆发反秦战争。其后平民出身的陈胜自命楚王,引起许多人的反对,更多的起义者当时主张拥立六国贵族后裔复辟。陈胜部下将领韩广同样为平民出身,出生地可能与陈胜一样来自宛地。由于陈胜打破了传统,故而在他随武臣攻打赵国,而武臣自立为赵王后,前209年奉赵王武臣之命进攻燕地的韩广,却也自立为了燕王。
当时楚国贵族之后项羽广受拥护,担任反秦战争的主力,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前207年冀州地的钜鹿之战中,项羽统率楚军五万大破秦军五十万,决定秦朝覆亡之势,秦三世自降为“秦王”,不再称“皇帝”。项羽起兵三年,即率领山东六国诸侯灭秦,之后恢复封建制,以“西楚霸王”自居。但项羽因为鄙视诸国原诸侯灭秦无功,而迁封或削弱领土,如分裂燕国,并且大封诸国有功将领为王,这些措施让部分诸侯与将领不满,为项羽树敌,导致后来的失败。前206年项羽分封十八诸侯时,燕将臧荼被封为燕王,而韩广则被徙封为辽东王,以无终(今天津蓟县)为都。韩广对此不服,不肯迁往辽东,次年被臧荼击杀,合并辽东,统一了燕国。

3.分封臧氏之燕王国(205 B.C. ~ 202 B.C.):

臧荼原本是韩广的部下,曾随项羽入关中。前206年项羽分封十八诸侯时,燕将臧荼被封为燕王取代韩广。前204年冀州地西的井陉之战,韩信斩杀代王陈余。韩信听从广武君李左车的进言,威胁臧荼归顺,于是臧荼投降刘邦。前202年,平民出身的中原徐州人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汉朝大一统帝国,诸夏复国失败。臧荼和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前衡山王)吴芮、赵王张耳共同尊奉汉王刘邦为皇帝。同年,因刘邦大肆捕杀项羽旧部,令臧荼非常恐惧,于是当年秋七月反汉,刘邦亲自征伐,九月臧荼被捕杀。臧荼之子臧衍北上流亡匈奴领地。臧荼的孙女臧儿后来则成了汉武帝刘彻的外祖母。

4.分封卢氏之燕王国(202 B.C. ~ 195 B.C.):

刘邦选有功之臣出任燕王,刘贾之臣信等十人认为太尉长安侯卢绾功最多,于是封卢绾为燕王。卢绾与刘邦同为徐州人,两人情同手足。但刘邦是个大一统主义者,自其战胜项羽后无人能对其构成威胁,遂发动消灭异姓王的战争,将其逐个击破。前196年九月陈豨自封代王脱汉独立时,卢绾派张胜去匈奴求援夹击陈豨,流亡匈奴的燕太子臧衍对张说:“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张胜十分赞同臧衍的观点,并回到燕地劝说卢绾与匈奴不要伐陈,卢绾表示同意,但表面上仍然顺服刘邦。前195年陈豨被灭,期间陈豨的一个降将指认卢绾派范齐到陈豨处相互联络,刘邦得知以后就想除掉卢绾。前195年二月,刘邦派樊哙和周勃率军攻打卢绾。入侵的汉军攻下了燕国的王都蓟,俘获了卢绾的大将抵、丞相偃、郡守陉、太尉弱以及御史大夫施等人,屠灭浑都(今北京市昌平区东),又在上兰(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北)、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击败卢绾的军队,一直追击到长城,侵占了上谷郡十二县、右北平郡十六县、辽西、辽东郡二十九县、渔阳郡二十二县。卢绾将自己所有的家属以及几千名骑兵安顿在长城下,希望等待刘邦病好之后入求其宽恕。前195年四月,刘邦病死,卢绾得知消息后带领部下逃亡匈奴,被冒顿封为东胡卢王。次年,卢绾在匈奴去世。不久后卢绾的妻子迁回汉地归附,前144年,卢绾的孙子卢他之以东胡王的身份也向汉朝投降了,被封为亚谷侯。
卢绾部下燕将卫满则向东流亡,带领千余兵卒渡过清川江,进入朝鲜半岛,当时那里居住着真番、朝鲜等土族以及秦灭六国时从燕国、齐国迁来的难民,前194年卫满击败了殷遗后裔的箕子准王,称朝鲜王,建都在王险城,在此卫满一直对抗汉军的进攻,至他去世其领地也没有被汉军侵占。而准王则南逃马韩,称韩王。前108年,卫氏朝鲜在他的孙子卫右渠手中被汉武帝灭亡,改为乐浪郡等汉四郡,从属幽州。其族人遂又向东迁徙到日本列岛,他们与不久之前流亡的旧燕国族人一同是日本最早一批渡来人之一,在当地传播了诸夏文明。根据日本平安时代《新撰姓氏录》记载,日本氏族笔氏的祖先作为朝鲜半岛的渡来人,是卫满的后裔。

5.沦陷刘氏之汉帝国(195 B.C. ~ 9 A.D.):

刘邦铲除异姓王以后,加强了中央集权,虽然再次封侯,但是通过多种限令削弱了诸侯的权力,也同样延续了秦帝国的郡县制。燕国旧地被划为了幽州刺史部,作为帝国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独立的国家,燕民族共同体自此开始长期遭受郡县制的解构。与秦帝国相比,汉帝国的危害要更大,在其四百多年的大一统之下,原本燕人积累起一千多年的民族认同遭受帝国的一步步侵蚀,费拉化的汉人这个虚假认同开始取代燕人,“燕人”不再是国族共同体的认同符号,而仅仅作为了文化意义上的称谓。属燕地涿郡的名士韩婴,为燕国余民的杰出代表,其学说主张恢复封建周制,对抗持大一统论的董仲舒,可惜当时认同此主张者极少,而未能让诸夏复国。
汉高祖刘邦完成大一统后也重新设立了燕国,历经臧荼、卢绾、刘建、吕通、刘泽、刘嘉、刘定国、刘旦八王。前80年改名广阳郡,前73年改称广阳国,历经刘建、刘舜、刘璜、刘嘉四王。东汉又称广阳郡,郡治蓟县同时也是幽州刺史治所,其下六县:蓟县、广阳县、昌平县、军都县、安次县。
这期间刘邦第八子刘建获封燕王(燕灵王,前195-前180)。刘建死后他的儿子被吕后派人杀死,因而绝后。前180年,吕后扶持了吕通为燕王。当年,吕后去世,九月,周勃安刘,汉文帝即位,吕通被杀。前179年十月,因平乱有功,汉文帝封刘邦的远房堂弟刘泽为第五代燕王(之前为琅琊王)。刘泽于前178年九月逝世,谥号“敬”(燕敬王),其子刘嘉继任为燕康王,其在位的前154年发生了七国兵变事件,燕康王没有加入,各国兵败后汉廷开始加强削藩。前152年,刘嘉去世,子刘定国继位,因与庶母私通,前128年被汉武帝得知后被迫自杀,燕国被汉武帝废位。汉哀帝年间,封刘泽六世孙无终公士刘归生为营陵侯。更始帝年间,刘归生为兵所杀。刘定国自杀隔11年后,汉武帝之长子刘旦在前117年获封燕王,但汉武帝死后因对自己未继承皇位而不满,刘旦于前86年联合齐孝王之孙刘泽,在燕国招募各郡的武装力量,刘泽在临淄发动兵变失败,刘旦被捕,又被释放。前80年刘旦又和上官桀、上官安、盖长公主联合叛乱,事泄,畏罪自杀,谥号剌王,燕国再次被废。前73年,汉宣帝封刘旦之子刘建为广阳王(燕的更名)。前45年,刘建病故,他的儿子广阳穆王刘舜继位。前23年,刘舜的儿子广陵思王刘璜继位。前3年,刘璜的儿子广阳王刘嘉继位,其在位的第三年,吾主耶稣基督于罗马帝国之犹太地白冷城降生,由此全人类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刘嘉在位第十二年(公元9年),王莽政变,贬刘嘉为公,次年废除广阳国。
汉武帝时,源于东胡与流亡的燕人自由民所组成的游牧民乌桓与鲜卑当时占领着燕北山地,霍去病带领汉军攻击匈奴左翼获胜后,迁徙乌桓族人于燕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为汉朝监视匈奴的行动,并设护乌桓校尉管理。汉武帝时期也是军国主义与编户齐民最为严厉的时期,燕人的民族共同体遭受了最严重的瓦解。

6.并入新莽政权(9 A.D. ~ 23 A.D.):

王莽是齐国贵族后裔,生于冀南赵地之大名,在汉帝国朝廷内广受拥戴,公元9年称帝,建立新朝,进行了诸多复古改革,提倡周制,但以现在看来十分左派,大多没有实现。
公元20年,冀州巨鹿人马适求等人计划策动燕、赵等地的兵马来反王莽,大司空属吏王丹发觉,奏报朝廷。王莽派三公大夫去逮捕审讯马适求党羽,牵连到的郡国豪杰几千人,都被王莽处死。
公元23年,荆州绿林诸将拥护刘玄为更始将军,最后称帝,建元更始,史称更始帝,即玄汉。后长沙定王刘发玄孙刘庆获封为燕王。同年王莽政权覆灭。
新莽末年幽冀之地出现了大批民间武装势力,有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共数百万人,各自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其中以铜马军为最强大,领袖有东山荒秃、上淮况等。公元23年九月,刘秀率吴汉、邓禹等将领北渡黄河镇压铜马等幽冀诸民变军,后刘秀就凭借这些投降的民间武装自幽冀崛起。

7.并入王氏割据(23 A.D. ~ 24 A.D.):

赵地邯郸人王朗本名王昌,原是一个江湖术士,谎称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于邯郸赵地广交豪杰。公元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命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刘秀攻取幽冀。刘秀访邯郸会见冀南赵缪王之子刘林。刘林建议刘秀决堤淹死欲渡黄河的赤眉军(来自齐地),刘秀没有同意,离开邯郸,北向冀州真定。同年十二月,刘林率数百车骑入邯郸城,清晨在赵王宫殿,拥护王郎称帝。王郎任命刘林为丞相、李育为大司马、张参为大将军。后王郎派军占领冀州、幽州。在地方土豪与大贵族的支持下,王朗在邯郸城内模仿了汉朝的一套政权机构,任命官吏,招募乡勇编入军队中,加强对邯郸的守护,并且安抚流民,分配土地,分发农具以鼓励垦荒。邯郸一时间成为王朗政权及黄河以北的的政治中心。此后赵地以北、辽东以西都被王郎管辖,并以封10万户侯爵悬赏,征求刘秀的首级。公元24年初,刘秀募兵壮大实力,刘植、耿纯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归刘秀。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派遣突撃骑兵支援刘秀,王郎开始处于劣势。之后,王郎在幽冀各地连战连败。四月刘秀进军邯郸,五月,因大臣少傅李立叛变,邯郸城破。王郎乘夜逃出邯郸,途中被杀,此后兴盛数百年的邯郸城也开始衰败。

8.建立彭氏之燕王国(24 A.D. ~ 29 A.D.):

楚地宛人彭宠原是王莽、刘秀属下武将,在汉哀帝时代为渔阳太守(今北京密云一带),因其父性情与燕人无异,因而在当地获得很好声望,成为燕地的世家大族,燕人的民族共同体开始恢复。彭宠初居中原,后至幽州,被更始帝任命为渔阳太守。刘秀讨伐王朗时,彭宠因有功被刘秀封为建忠侯,任命为大将军。公元25年,控制幽冀大部的刘秀称帝后不久,更始帝刘玄就在长安被赤眉军消灭了。管理渔阳郡的彭宠和监察官幽州牧朱浮素有积怨,互相攻讦,且未获得刘秀支持。公元26年春,其从弟子后兰卿作为人质获释后,彭宠便向光武帝刘秀举起叛旗,攻击驻留蓟城(今北京)的朱浮。当时,彭宠劝说上谷太守耿况一起兵变,耿况斩使者拒绝。彭宠击破光武帝派遣的游击将军邓隆的军队,再击破朱浮,占领蓟,自称燕王。彭宠赠给匈奴单于贡物请求支援,与齐王张步、富平军、获索军(北方地方军)结盟,建立北方一大自立力量。公元28年,彭宠之弟彭纯,借助匈奴军力攻撃驻屯涿郡的汉军——良乡祭遵军和阳乡刘喜军,匈奴骑兵通过广阳郡军都山。东汉复胡将军耿舒邀撃,匈奴二王被斩,彭宠败走。汉军追撃,耿舒与父耿况夺还军都。公元29年春,彭宠与妻子被其奴仆杀害,彭宠子彭午继任燕王,不久彭午又被部下国师韩利杀害,彭宠宗族全遭处决。

9.复陷刘氏之汉帝国(29 A.D. ~ 184 A.D.):

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投奔刘秀以后,于公元26年受封为广阳王,公元29年又改封赵王。
刘秀出身于荆楚地豪族,汉高帝刘邦分封的宗族之后。王莽统治末期于宛地起兵,公元23年二月,刘縯、刘秀兄弟与绿林兵共同拥护刘玄称帝,国号仍为汉,改元更始,史称更始帝。次年因其内部纷争,刘秀遂逃往幽冀积蓄力量,消灭王朗政权后被刘玄封为“萧王”,四处扩张势力谋求称帝。公元25年8月5日,刘秀于鄗城(今邢台柏乡北部)即皇帝位,改元建武,国号仍为汉。九月,赤眉军击败刘玄,刘玄投降,同年十二月被杀。至公元36年十二月刘秀已经吞并了各地割据政权,再次恢复了大一统的汉帝国,即史称的东汉。自刘良作为广阳王被改封以后,燕地长期没有恢复封国。
黄巾军起义之后诸夏再次形成了各路军阀割据的局面。其中燕地涿郡人刘玄德卒公元221年建立了蜀国,因其并非忠于燕地本土之士,而仅有一统汉地野心,属于游士。刘玄德同乡张翼德以及常山人赵子龙则为燕地本土人士,继承了燕人武德。

10.黄巾军起义(184 A.D. ~ 185 A.D.):

东汉末年,冀州钜鹿人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于魏郡(今邯郸)创立民间宗教组织太平道,有数十万信徒,并形成了武装力量。公元184年三月太平道组织黄巾军发动起义,迅速蔓延到幽冀各地,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被杀。185年春季黄巾军被政府军镇压下去,但却产生许多分散的武装集团,包括黑山、白波、黄龙、左校、青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刘石、平汉、大洪、白绕、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势力大的二三万人,势力小的也有六七千人(估计还有30万人)。

11.黑山军割据(185 A.D. ~ 205 A.D.):

由飞燕率领的黑山军(后改称张燕),号称从者百万,其以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的山谷为基地建立地方自治武装。常山真定人张燕勇猛剽捍,敏捷过人,所以军中都叫他做“飞燕”,甚得士卒之心。后来张燕却向东汉朝廷求降,朝廷便拜张燕为平难中郎将,领河北各山谷事务,同年被推举为孝廉、计吏,实际上仍然作为地方土豪割据一方。193年三月,黑山军与魏郡反兵联合攻打邺城杀死郡守。六月,袁绍开始兴兵入山讨伐,张燕与四营屠各、燕门乌桓在常山与袁绍大战,双方势均力敌,但战后黑山军开始衰落。198年,袁绍攻公孙瓒,发动易京之战,公孙瓒之子公孙续请张燕率军十万来救易京,但张燕援军未至,公孙瓒已败亡。公孙续也阵亡,张燕军只得散去。后来,曹操战胜袁绍,攻取冀州,张燕于205年四月,连同黑山军十多万人求降,被拜为平北将军,率军到邺驻守,封为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直至张燕逝世。

12.公孙瓒割据之幽州(191 A.D. ~ 199 A.D.):

公元191年,幽州辽西令支人后裔公孙瓒大破青州黄巾军后开始崛起,升为奋武将军,封蓟侯。公孙瓒出身于燕地豪族,曾任中郎将,封都亭侯,镇守辽西时曾与乌桓、鲜卑等交战,勇猛过人,自号“白马义从”。幽州刺史刘虞与公孙瓒日渐不和,193年幽州刺史集合十万人攻瓒,但被手下公孙纪出卖,受公孙瓒反击溃败,逃往居庸,终被俘虏,受公孙瓒指控谋反后斩于蓟。杀刘虞后公孙瓒自封幽州刺史,至此尽有幽州之地。当时袁术派遣孙坚驻屯于阳城以拒董卓,袁绍派周昂夺取孙坚驻守之处,袁术便派公孙瓒从弟公孙越与孙坚一同攻打周昂,没有获胜,公孙越为流矢所中死。公孙瓒以其弟被杀,将此事归罪于袁绍,并和袁绍争夺北方连年交战。199年公孙瓒被袁绍击败,他先将其姊妹妻儿全部缢死,然后引火自焚。由此燕人失去了一次复国的机会。

13.并入袁氏割据(199 A.D. ~ 201 A.D.):

袁绍出身于中原豪族,董卓政变初期投奔旗下,赴冀州,获得关东诸侯的拥护,190年起兵反董。在讨伐董卓之后,袁绍用计夺取了韩馥的冀州,开始在华北扩张势力。随后几年间,在追随者们的辅佐下,先后击败了公孙瓒、孔融、张燕等人,掌握了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四州,雄霸河北。拥有廿万左右大军,是当时诸夏最强的军阀。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交战,袁绍兵败,201年四月,于仓亭再次战败,隔年五月袁绍吐血而亡。死时“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14.并入曹氏割据(201 A.D. ~ 237 A.D.):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曹纯部虎豹骑俘获蹋顿,蹋顿当阵为张辽斩杀。诸王亦多被杀,降汉者达二十余万人。从此乌桓开始衰落,其族人被迁回燕山南麓的低地,但其在曹氏统治时自身也拥有很大的自治权,曹氏要利用其强悍武装对付吴蜀敌国,这为以后燕人在五胡时期的复兴又打下了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未被征服的鲜卑人开始兴起,继续接纳燕山以南低地燕人的流亡者,日益强大起来。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分别安置在朔方、并州、幽州一带。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次子曹丕袭位。后来广阳国复称燕国,公元232年,曹操之子曹宇被魏王曹叡封为燕王。境内所辖县增加了潞县、安乐国、泉州、雍奴、狐奴,共计十县。燕国爵位又恢复后延续到西晋司马氏统治时期。

15.建立公孙氏之燕王国(237 A.D. ~ 238 A.D.):

与公孙瓒割据幽州同一时期,公孙家族的另一支则占据了辽东。190年,幽州辽东襄平人公孙度在中原大乱之后也开始成为地方霸主,自立为辽东王。公孙度初为辽东太守,任内采取强硬手段巩固了统治。后又不断开辟疆土,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204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位。207年,袁熙、袁尚联合蹋顿单于进攻白狼山,被曹操手下大将张辽击败,蹋顿单于被斩首。袁熙、袁尚和数千骑兵逃往辽东,公孙康恐袁熙、袁尚鸠占鹊巢,又见曹操无进军之意,于是将二人斩杀,首级送给曹操。公孙康死后,二子尚幼,辽东太守一职由公孙康之弟公孙恭接任。228年公孙康庶子公孙渊胁逼叔叔公孙恭退位。233年,孙权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领兵万人,金银财宝,九锡备物,渡海封公孙渊为燕王。但公孙渊怕孙权远水救不了近火,斩杀张弥、许晏等。魏遣使者傅容、聂夔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但来使被公孙渊派兵包围才受拜。237年,魏派出幽州刺史毌丘俭攻公孙渊,久战不利回师。公孙渊即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与鲜卑联合,称雄北方。238年正月,公孙渊向东吴称臣。同年春,魏又派司马懿和高句丽王高位宫攻公孙渊,是为魏灭燕之战,围城日久,公孙渊于9月3日粮尽出逃被擒斩,其独子公孙修也被杀。此后的燕人更是一蹶不振,到胡人迁入前,原燕国余民再也没有自发地展开复国运动。

16.复陷曹氏之魏王国(238 A.D. ~ 265 A.D.):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当时的燕王曹宇被降封为燕公。公元278年,曹宇去世。

17.并入司马氏之晋帝国(265 A.D. ~ 299 A.D.):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以后,分封司马昭第七子司马机为燕王,封邑六千六百六十三户。司马机到燕国,咸宁初年被征为步兵校尉,将渔阳郡并入燕国,加侍中之服。拜为青州都督、镇东将军、假节,以北平郡、上谷郡、广宁郡一万三百三十七户增燕国为二万户。去世后无子,齐王司马冏上表以子司马几为嗣。公元304年八王之乱后司马冏失败,燕国国除。当时的河间王司马颙也参与其中。

(四)幽燕胡化:

魏晋大一统帝国解体后,诸夏再次兴起,但伴随着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与古典欧洲的日耳曼“蛮族入侵”同一时期,在东亚政治上的主角已经由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取代,北支成为胡化之区。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匈奴人攻占洛阳,司马氏西晋汉人政权衣冠南渡,华北统治权让位于塞外草原诸蛮族,长期作为统治者的华夏族离开,让古老的诸夷原住民各支系得以恢复生机,并彼此融合。
公元四至六世纪燕地境内均由鲜卑人列国统治,其中就包括强大的,恢复了族人国名的多个慕容氏燕国。七世纪则属于鲜卑色彩极浓的隋唐帝国统治,燕人在期间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战斗。当时除了鲜卑,乌桓、匈奴、羯胡、高丽等族也融入到燕人里面,此为燕人第一次胡化时期。燕人第二次胡化时期就是在公元八至十世纪,燕地四境由昭武九姓粟特人为主的西域胡人,以军事藩镇的形式进行统治。以安、史二家族建立的大燕王国为起始,随后的幽州、成德、魏博以河朔三镇之威名拒绝李唐大一统帝国,大量粟特人以燕地为庇护所而迁徙过来。后来幽州镇则进一步完全独立,再次恢复了古老的燕族认同,也是距今最近的一个独立燕国。公元十至十二世纪,燕人以燕云十六州臣属于契丹人的大辽王国统治,共同抗拒宋人的大一统帝国主义,同时两族不断融合,亲如兄弟,让此时的燕文明越发强盛。
中古时期长达八百多年的时间里,燕族人的血液构成发生极大改变,成为混血性很强的民族,并且在文化上越来越脱离于秦汉时期的中原汉文化,恢复了古老的民族独立性,与北方游牧民成为兄弟民族。这就是燕国的中世纪史。

1. 鲜卑化时期(公元4至8世纪,第一次胡化):

鲜卑人是源自于燕地北境的东胡、山戎等古老游牧部落后裔,由于源自松散的部落,其血缘构成十分混杂,包括众多流亡的燕人,而部落盟主多为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种。他们是继姬燕亡国之后第一个崛起的游牧部族,其东部分支慕容氏早在汉末便已活跃于燕境各地,其族源于燕北满洲边境。由于地缘关系,从4世纪到6世纪约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燕地胡化的主力便是鲜卑人,受鲜卑人影响是最强的诸夏各族就是燕人,其建立的五个政权中,有三个都是以燕地为核心。其中鲜卑一支的段氏家族便主要是原先高地燕人的北方流亡者,属于是重回故乡了,他们与低地燕人的豪族长期联姻。宇文氏鲜卑则主要活跃于晋北,是内亚系的外伊朗人种为主体的一支。直到7世纪鲜卑人在建立大一统的唐帝国以后就已彻底抛弃了自身原有文化后,燕地胡化进程才让位于来自西域的粟特胡人。同时作为原先燕人殖民地的满洲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在中古时期逐步成为了东北亚的中心,取代了燕国原本在上古时代的地位。初期的鲜卑沿用塞外草原部落的封建制度,如同一时期日耳曼蛮族在欧洲建立起中世纪的封建诸国,这为此后燕国复兴,恢复数次独立政权奠定了基础,就连六世纪长期掌权的高氏家族也是燕人出身,说明当时燕人自魏晋以后开始崛起,成为诸夏政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关陇一带帝国中央的首要威胁。在吸收游牧文化后,燕地也诞生出诸多学者,如涞水人祖冲之、涿州人郦道元、任丘人扁鹊等。同时燕地又恢复了从前的尚武风气,当时拥有强大的幽州骑兵。
同一时期,为躲避战乱,不少燕人迁居入满洲的辽河流域,另一部分则再次渡海前往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为日本弥生时代渡来人的重要来源之一。还有一部分燕地原住民则随着中原汉人迁徙到了江南一带。

●王浚割据之幽州(299 A.D. ~ 314 A.D.):

八王之乱时都督幽州诸军事的是晋人王浚,为了保持其统辖之燕地的局势稳固,免遭其他势力侵扰,就开始与段务勿尘领导的段部鲜卑联姻,引以为援(这种合作关系早在此前抵抗曹魏入侵势力的公孙家族时期就已开始)当时幽州东部滦河流域已全被段氏家族统治。赵王司马伦于301年称帝,齐王司马冏等三王起兵讨伐,王浚此时支持司马伦,没收所有发到幽州的讨伐檄书,令境内人士都不能前往支援齐王等,此举惹来成都王司马颖不满并打算讨伐,但因要专心战事而无暇出兵。赵王伦兵败被杀后,王浚进位安北将军。
王浚后又表段务勿尘为亲晋王,至303年段务勿尘又得王浚表封为辽西公。晋怀帝在位期间,段务勿尘获授大单于,以段匹磾任左贤王,率众协助晋军出讨,假授抚军大将军。
此时匈奴人刘渊于晋地统领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马颖结其为外援,304年司马颖发兵威胁幽州,遭王浚围攻,遣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司马颖又以右司马和演为幽州刺史,并且密令和演刺杀王浚并吞并幽州,乌丸单于审登作为刺客失败后认为上天帮助王浚,于是决定改站在王浚那一边,并把和演的意图告诉王浚。王浚于是与东嬴公司马腾秘密起兵与审登围攻和演,和演被逼投降,王浚杀死和演,自领幽州。之后司马颖征召王浚,王浚却在冀州停驻不动,更联结司马腾、段务勿尘和乌桓羯朱共讨司马颖,并击败司马颖派来迎击的王斌,后以主簿祁弘为前锋,击破石超,逼近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司马颖仓皇回洛阳而王浚攻陷邺城,占领赵地。
王浚回到幽州后声威和兵力都大增,开始想逐鹿中原。305年,王浚与范阳王司马虓推司马越为共主,要将被张方挟持到长安的晋惠帝带回洛阳。及后王浚又给予兵马支援因豫州刺史刘乔袭击而逃到河北的司马虓,后又命祁弘率领乌丸突骑作为司马越的先驱,助司马越进攻长安。司马越成功带晋惠帝还都洛阳后,王浚转骠骑大将军、都督东夷河北诸军事,领幽州刺史,并以燕国并入博陵公的封地。
而刘渊回并州后乘机宣布独立,称汉王。308年刘渊称帝并迁都至平阳,国号“汉”,后称“赵”。刘渊为了扩充版图,遣子刘聪掠夺洛阳,大将石勒及王弥掠夺关东各州,占据冀州之地,攻击常山郡,与王浚交战。次年石勒再攻常山郡,王浚派鲜卑骑兵支援常山,最终在飞龙山大败石勒,同年冀州刺史王斌被石勒杀害,王浚又领冀州。310年,石勒攻襄城郡(属荆州),王浚又派鲜卑段文鸯领骑兵营救,将石勒击退,此后他被晋怀帝赐封多个高级官职,与石勒仍然多次交战。同时,王浚又与刘琨争夺冀州,而当时刘琨不敌。此后王浚势力渐盛,但遭权力腐化,统治越发不稳,使得石勒实力日渐壮大。
312年,王浚命督护王昌等人领军联同务勿尘世子段疾陆眷及段匹磾、段文鸯、段末柸等共攻石勒根据地襄国(今邢台市)。石勒屡遭击败,但却成功乘着段部松懈的机会生擒段末柸,石勒厚待末柸并以此请和,最终疾陆眷得以二百五十匹铠马及金银各一簏赎还末柸,并退军。王昌在失去段部兵力下亦无力继续进攻,亦得撤退。315年,拓跋猗卢在燕地西境建立代国。
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被杀,至此西晋灭亡,北方诸国纷纷独立。段务勿尘去世后,段疾陆眷继袭段部及辽西公爵位,因着对石勒释放段末柸的感恩,辽西国不再支持王浚,最终王浚于314年为石勒所灭。王浚覆灭后,幽州刺史由段匹磾所领。

2.段氏鲜卑割据之幽州(314 A.D. ~ 321 A.D.):

石勒在灭王浚后所置的幽州刺史刘翰不久就以蓟城归附段匹磾,段匹磾遂以蓟为根据地继续对抗石勒。316年,司空、并州刺史刘琨失并州,遂应段匹磾邀请率众至蓟,与段匹磾结盟。317年,曾与王浚争夺冀州的刘琨与段匹磾同讨石勒,匹磾推刘琨为大都督,移檄四方请段部鲜卑出兵与他们于襄国集合。石勒拉拢此前被他厚待的段末柸,故而段末柸离间段疾陆眷及段匹磾叔父段涉复辰与段匹磾的关系,二人随没有派兵支援,刘琨及匹磾势弱,无力继续进攻,只好退兵。
318年,段疾陆眷去世,因儿子年幼而由叔父段涉复辰袭位,段匹磾亦回辽西国奔兄长之丧。不过,段末柸竟然向段涉复辰诬称段匹磾要前来夺位,匹磾走到右北平时就遭段末柸率军击败,只好逃返蓟城。当时刘琨派儿子刘群随匹磾奔丧,就遭段末柸俘虏,末柸又图离间刘琨及匹磾,不但厚礼刘群,又让刘群写信给刘琨,表达他愿以刘琨为幽州刺史,请其与己结盟共攻匹磾的意愿。信件遭段匹磾巡逻骑兵截获,匹磾向来敬重刘琨,故仍没有加害刘琨之意,还特地将信件展示给全不知情的刘琨知道,刘琨亦表示不会因为儿子而背叛他。不过在匹磾弟段叔军说服下,匹磾听后改变主意,将刘琨拘留了。刘琨被拘令远近都愤恨慨叹,刘琨庶长子刘遵与刘琨左长史杨桥及并州治中如绥,以及雁门太守王据、后将军韩据、代郡太守辟闾嵩先后因而图袭匹磾,都被匹磾平定。有野心的东晋大将军王敦秘密派人命段匹磾杀掉刘琨,匹磾亦怕群众以刘琨反抗自己,最终就假称有诏命而缢杀刘琨。可是,段匹磾杀害刘琨的行为不但没令群众安定下来,反而令刘琨部众及属官和归附的人们都离散,分别投于段末柸的辽西国及已经称帝赵国的石勒,反削弱了段匹磾的势力。
最终段匹磾无力继续守住幽州,只好转依据守厌次的邵续。320年,段末柸主动攻段匹磾,匹磾战败受伤,遂与邵续联手共追末柸作反击,成功击败末柸。匹磾接着就与文鸯直击蓟城。但石勒乘段匹磾等北进的机会派兵围攻厌次,邵续出城迎击被俘。段匹磾等军回城时在城八十里得知邵续被俘,部众惊惧溃散,更遭围城的石虎乘虚进袭,只因段文鸯夺勇抵抗才得以回城继续拒守。厌次继续遭到围困,段文鸯见石虎抄掠城下,打算出城进击,但匹磾不允许,文鸯于是带了数十骑出击,奋勇作战至力竭被擒。骁勇的段文鸯被俘令城内人心恐惧,厌次守到321年亦再守不住。段匹磾在城陷前打算只身南奔东晋,但为乐安内史邵洎以兵阻止,邵洎更想将东晋朝廷派来的使者王英押送给石虎,段匹磾就严肃地指责他:“卿不能遵兄之志,逼吾不得归朝,亦以甚矣,复欲执天子使者,我虽胡夷,所未闻也。”最终还是让王英南走。城陷时,段匹磾穿着晋朝朝服,手持符节出降。被送到襄国后获石勒署为冠军将军。但段匹磾在那不对石勒行礼,常常穿着晋朝朝服及拿着晋朝符节。后来有人图谋推段匹磾为主起事,事败,匹磾亦被杀。

3.并入羯胡石氏之赵王国(321 A.D. ~ 342 A.D.):

属于外伊朗高加索人种的羯族最先于燕地建立外族独立政权,即晋地并州人石勒的后赵政权。羯族源自中亚地区,与外伊朗系民族有关,可能就是早期的粟特人,在被匈奴人征服以后作为奴隶被大量贩卖至东方,晋地东南成为他们的一个聚居地,公元三世纪时南匈奴诸部落自败于晋军后,又陆续迁徙至燕地诸郡县,多居于山间。
303年,并州发生大饥荒,石勒等一众胡人逃散,石勒于是去依靠甯驱。当时北泽都尉刘监打算将他卖掉,幸得甯驱协助才没有成事。事后石勒暗中改投都尉李川,路上遇见郭敬,并向他哭诉饥寒之苦。郭敬听后伤心流涕,并送他衣服和食物。当时石勒向郭敬建议诱一众胡人到冀州吃粮,借故卖掉他们换取金钱,既可解诸胡饥困,亦能获利。而同时建威将军阎粹说服并州刺史司马腾迁诸胡到太行山以东地区贩卖,以获得军事资本,于是司马腾就派人到冀州捕捉一众胡人,连石勒都被抓着。当时负责捕捉胡人的张隆多次殴打石勒,而且路上常有人饥饿或病倒,石勒全靠郭敬亲族郭阳和郭时的资助才成功到冀州。到冀州后石勒被卖给师懽为奴,师懽却因其仪表堂堂,气质出众,便不把他当作奴隶看待,而让他做了自己的佃客。当时师懽家在牧苑侧,石勒于是与牧帅汲桑往来(赵地魏郡人),更以自己有相马的能力而自荐给汲桑。后结集十八个壮士一同号称为“十八骑”,石勒壮健有胆量和魄力,雄健威武,更喜爱骑射,深得军士拥戴。
305年后,汲桑命石勒以石为姓,以勒为名,并率数百骑师一同追随成都王司马颖旧将公师藩(因颖曾镇守邺城,或当地人拥戴),在赵、魏之间举兵,聚众数万。公师藩被苟晞击杀后,石勒与汲桑逃回茌平牧苑,招纳潜居山间的亡命之徙。307年,石勒随汲桑进攻邺城,担任前锋都督,大破冯嵩,并且长驱直进,于五月攻陷邺城。石勒及后又跟汲桑进攻幽州刺史石鲜。石勒在乐陵击杀石鲜后又击败率五万兵营救石鲜的乞活军将领田禋,并与苟晞相持于平原、阳平之间数月。石勒和汲桑于九月大败给苟晞,于是收拾余众,打算投奔刘渊建立的汉国,但又于赤桥败于冀州刺史丁绍,石勒于是逃到乐平。后汲桑更在乐陵被晋兵所杀。
石勒在跟随刘渊之后逐渐扩张势力,带领他的胡人骑兵常年纵横于关东数郡劫掠,将其势力扩展到中原、冀州、荆州,以及徐、豫、兖三州等地。311年与刘聪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七月,石勒领兵攻下晋大将军苟晞所驻蒙城后,被刘聪任命为幽州牧。杀王弥后又被加授镇东大将军、督并、幽二州诸军事、领并州刺史。312年后,石勒放弃留驻南方而北据邺城三台,经营冀州,并以该处作根据地发展势力,进攻盘踞幽州的王浚与并州的刘琨。后来刘聪署石勒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冀幽并营四州杂夷、征讨诸军事、冀州牧,进封上党郡公,开府、幽州牧、东夷校尉如故。
此后石勒又在离间了王浚的鲜卑力量后,收纳众北方胡人武装,势力大增。314年石勒假降,一直进军至幽州治所蓟县,先以送王浚礼物为由驱赶数千头牛羊入城,阻塞道路,之后更纵容士兵入城抢掠,并捕捉王浚,数落王浚不忠于晋室,残害忠良的罪行。石勒命将领王洛生押解王浚到襄国处斩,又尽杀王浚手下精兵万人,擢用裴宪和荀绰为官属。石勒留蓟两日后就焚毁王浚宫殿,留刘翰守城而返。此后石勒又被刘聪加官进爵,还占领了并州,刘琨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当时刘翰已降。
318年刘聪之子刘粲继立汉赵,但遭靳准杀害夺权。关中刘曜与关东石勒得知后共同平乱,期间刘曜称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当年十一月,石勒得知后也于襄国称赵王,史称后赵,双方决裂。
石勒所命驻守蓟县的刘翰在归附段匹磾后,段匹磾于是进据幽州。然而,因段匹磾多次与段末柸相攻,又于318年杀死刘琨,使得大批胡人和汉人投奔邵续、段末柸或石勒,导致实力大减。321年,石勒遣其侄儿石虎进取幽州,俘刺史段匹磾。此后幽州、冀州、并州三州皆归属后赵,此后石勒又陆续统一了几乎整个华北。330年九月,石勒正式称帝。石勒采胡汉分治,因而当时未发生大规模的异族通婚。333年石勒逝世,皇太子石弘继石勒登基。334年石虎将石弘、弘母程氏、石宏、石恢兄弟幽禁,旋即下令杀死,取代王位。石虎在后世史书中被评为五胡十六国中的暴君。
石虎的儿子石斌在337年被封为为燕公,349年立为燕王。同年石虎虐杀了第二任太子石宣后,立幼子石世为太子,并立太子的母亲刘昭仪为皇后,但很快就后悔。石虎病危时,任命燕王石斌为大都督,丞相,总领尚书职事。刘皇后为了固权,和她的死党张豺矫诏将石斌免官囚禁,当夜派张豺的弟弟张雄将石斌暗杀。后来,石斌的兄弟石遵杀了刘太后和石世自立为皇帝,立石斌的儿子石衍为太子。
石虎死后,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并以邺城为根据地,针对胡人进行了大规模种族灭绝行动。冉闵宣布六夷胡人有敢持兵器的一律斩首,于是出现胡人逃亡的现象。后来冉闵下令安抚人心,宣告“近日孙、刘构逆,支党伏诛,良善一无预也。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结果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冉闵认为胡之不为己用,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屯据四边的各镇,也根据冉闵命令四处捕杀羯胡。由于以验首计功,以至于汉人当中鼻子高一些的,眼窝比较深的,甚至胡子浓密的也被滥杀。同年十一月,冉闵以其子为大单于,收拢一千名投降的胡人为其部下,冉魏光禄大夫韦𫍲进谏,请求诛杀驱逐投降的胡人,以及取消单于的称号,但被冉闵杀死。此后“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
350年冉闵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并改姓李,后又改姓冉。同时,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联合羌族姚弋仲、氐族蒲洪等逃亡而来的众胡人,继续与冉魏对抗,冉闵接连战败。后石祗为得燕王慕容儁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后来刘显攻打邺城并自行称帝,但被冉闵攻灭。而当时起于辽东并由鲜卑族慕容氏所领导的燕国军队乘机占据幽州,分三路军队南下。此后 ,剩余的羯族等胡人都融入到了鲜卑或燕人之中。

4.建立鲜卑慕容氏之燕王国(342 A.D. ~ 370 A.D.):

慕容氏鲜卑人其起源地是更为靠北的兴安岭一带,已属于满洲之地,但其族人当时在政治上更为认同古老的燕国,因为其族人中本就有大量的因逃避中国统治而流亡北方的燕人后裔。
晋国统治时期,慕容廆为鲜卑族慕容氏的首领,曾效忠晋王,与鲜卑族以外的民族作战。晋室南渡后鲜卑人于334年开始占据辽东。其子慕容皝于337年自立为燕王。338年燕王遣其第四子慕容恪率兵追击围攻燕都棘城不成而退兵的后赵军,俘杀三万多人。341年,慕容恪受命为度辽将军,出镇平郭(今盖州市)。慕容恪安抚怀柔当地民众,屡败高句丽军,令高句丽畏惧而不敢进犯燕国边境,继慕容翰和慕容仁后成功安定辽东。342年燕军再次击败了后赵的二十万大军,解除了来自中原的压力,建都龙城(今朝阳市)。343年,高句丽王高钊因前一年前燕的攻伐而元气大伤,遣使向燕王称臣。345年,慕容恪再奉命进攻高句丽,攻陷南苏城(今丹东五龙山南)并留兵戍守。346年,世子慕容儁与慕容恪和慕舆根率兵进攻夫余,此役慕容儁居中指挥,而慕容恪则率军亲身杀敌,所向披靡,终俘获夫余玄王以及其部落共五万多人。此后又攻灭鲜卑宇文部,成为辽西唯一的武装力量,自此燕国开始复兴。
348年,慕容皝去世,临死前嘱咐慕容儁要重用慕容恪。慕容儁即燕王之位后,亦对慕容恪颇见亲待。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国内因诸子争位而大乱,慕容儁决心乘时夺取中原,于是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与辅义将军阳骛及辅弼将军慕容评合称“三辅”,更选精兵二十多万,作好出兵的准备。350年,慕容儁分三路大军南进,慕容恪任慕容儁所率军队的前锋,成功攻下蓟城(今北京)。次年慕容恪又攻中山,遭冉魏中山太守侯龛及守将白同固守所阻,于是留兵继续攻城,自己先攻常山。因慕容恪厚待投降的魏郡太守李邽,并与其一同回攻中山,令侯龛主动出降,慕容恪成功攻下中山,斩白同,并迁城内将帅、土豪数十家到蓟城。
352年,冉魏皇帝冉闵攻下襄国(今河北邢台),灭后赵,于是据掠燕国夺取的常山、中山各郡,慕容儁于是命慕容恪攻伐冉魏。慕容恪带领燕军在廉台(今无极县东北)与魏军交战。冉闵被鲜卑骑兵重围而生擒。留守邺的冉魏部下向燕国投降,燕军占领邺城,冉魏灭亡。冉闵被送往蓟城,后来在龙城(今朝阳市)被斩首。
随后慕容恪的兄弟慕容儁称帝,正式建立燕国,并迁都蓟城,随后控制了燕地的局势。但慕容儁有意争霸中原,而不想固守幽燕。之后慕容儁又派慕容垂、慕容虔与平熙等北伐大破丁零(敕勒)。356年桓温北伐燕国,攻陷洛阳以及司、兖、青、豫四州,之后桓温返国,燕军南下夺取四州。357年慕容儁迁都邺城。其地“南至汝颍,东尽青齐,西抵崤黾,北守云中”,与关中的前秦(氐族人政权)平分黄河流域。此时燕国领土扩大到了以燕地为中心的整个环渤海地区,包括幽州、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等部分,占据今天的冀鲁豫晋辽五省之地,是作为燕国有史以来领土范围最大之时。
358年,慕容儁下令全国州郡检查户口,每户仅留一丁,此外全部征发当兵,拟拼集150万大军以灭东晋、前秦以统一天下。360年正月,慕容儁在邺检阅军队,但随即逝世。其子慕容暐即位,改元“建熙”。慕容儁死时命弟慕容恪辅政,后慕容恪阻止了宫廷的内讧。从360年慕容恪辅政到367年病死其间,为燕国政治较为稳定的时期。自361年,以燕国河内太守吕护倒戈反复为导火索,燕国与东晋在中原展开了连绵的战事。365年三月,燕国攻克洛阳,自此燕国从东晋手中获得了中原的控制权。369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燕国一度陷入危机。不久,东晋军中绝粮,桓温被迫撤退,途中遭燕军伏击,损失三万余人,大败而归。自此,燕国在北方的统治稳定下来。
太宰慕容恪死后,太辅慕容评掌握大权。慕容评为人贪婪,并得太后所信任,得以掌握大权。东晋乘慕容恪死时,由大司马桓温领兵北上,被慕容皝的儿子、少帝慕容暐之叔吴王慕容垂击败,慕容垂却被掌权者慕容评所猜忌。慕容垂被逼无奈,出走前秦,被苻坚收留。苻坚早就想消灭燕国,一直忌惮慕容垂,如今最大劲敌已经投诚,苻坚遂开始讨伐燕国的计划。367年慕容恪去世,燕人举国痛惜,而桓温和苻坚知道慕容恪死讯后亦开始准备攻伐燕国。燕国军团起初并未处于下风,但由于当权的慕容评为人贪鄙,致使军心离散,结果燕军15万主力部队被王猛所率领的前秦军歼灭。苻坚趁势率10万军队包围燕国的首都邺城。“散骑侍郎徐蔚等率扶余、高句丽及上党质子五百余人,夜开城门以纳坚军。”公元370年十一月,慕容暐逃出邺城,试图返回辽东的根据地龙城,中途被前秦军抓获,燕国灭亡。此后华北统一。

●沦陷氐人苻氏之秦王国(370 A.D. ~ 383 A.D.):

376年前秦乘鲜卑拓跋氏衰乱之际,又进兵灭亡了位于燕地西境的代国。

●光复鲜卑慕容氏之燕王国(384 A.D. ~ 407 A.D.):

复国(383 A.D. ~ 385 A.D.):前秦在383年淝水之战大败后,投降前秦的前燕贵族慕容垂在苻坚同意下回到邺城。时丁零族翟斌在洛阳新安一带起兵反秦,镇守邺城苻坚庶长子苻丕拨兵2千给慕容垂,派宗室苻飞龙领兵1千为慕容垂的副手,前去对付翟斌,但慕容垂于行军中袭杀苻飞龙,与前秦正式决裂。384年正月,慕容垂渡过黄河移至洛阳附近,与翟斌联兵攻洛阳。后引兵东下,在荥阳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建元燕元元年。后自石门北渡黄河,向邺前进,时有众20余万。因苻丕坚守邺城,慕容垂久攻不下。到了385年八月,苻丕撤出邺城,退往晋阳,慕容垂收复整个幽冀一带。386年正月,慕容垂称帝,定都中山(今定州市),改元建兴,史称后燕。

灭西燕(386 A.D. ~ 394 A.D.):386年十月,西燕慕容永进至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西),称帝,改元中兴,占有晋地。由于后燕不容许作为宗室一方的西燕“僭举位号,惑民视听”,与后燕争夺燕国领导权。在392年消灭翟魏后,出兵攻伐西燕。393年冬,慕容垂征发步骑兵7万,命丹阳王慕容瓒出井陉关(今井陉县井陉山),攻晋阳,西燕守将慕容友领兵5万防守潞川。次年春,慕容垂增调司、冀、青、兖四州兵,分兵三路出滏口(今磁县西北石鼓山)、壶关、沙亭,西燕分兵拒守。后慕容垂在邺城西南屯兵月余,慕容永怀疑后燕欲从太行山南口进兵,将大部兵力调往轵关。夏,慕容垂率大军出滏口,由天井关向南直趋台壁(今黎城县西南),慕容永仓卒集结5万精兵,与后燕军大战于台壁南,西燕军中伏大败,慕容永逃回长子。后燕攻下晋阳,进围长子,八月间灭西燕。慕容垂灭西燕后,趁东晋衰乱之际,略地青、兖,把疆域向南扩展到今山东的临沂、枣庄一带。

对峙(394 A.D. ~ 396 A.D.):
386年,拓跋氏鲜卑人珪建立北魏。起初后燕与北魏的关系本来是友好的,因后燕战马缺乏,屡求于魏,甚至发生扣留北魏使者以求名马的事,两国关系告结。而北魏采取联西燕拒后燕的政策,对付后燕。394年西燕危急时,北魏派兵5万为西燕声援。次年五月,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率兵8万伐魏,遣范阳王慕容德率步骑1.8万为后继。北魏听说燕军北上,把部落、畜产及大军转移至黄河以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避开燕军。到十月,由于塞外严寒、士气低落,后燕不得不撤退。这时北魏派拓跋遵领骑兵7万,堵塞燕军南归之路。拓跋珪自领2万,进击后燕军,后燕军大败,乱不成军,四、五万兵投降,北魏俘虏了后燕文武将吏数千人,缴获了兵器、衣甲、粮食无数,拓跋珪将后燕降兵全部坑杀于参合陂,慕容宝等单骑逃回。史称参合陂之役。慕容宝等逃回中山后,屡请求再次伐魏,慕容德也劝说慕容垂趁自己尚健在时亲征,以免遗留后患。慕容垂接受了他们的意见。396年三月,慕容垂率大军再次伐魏,败北魏陈留公拓跋虔,其后慕容垂病情加重,急忙退兵。四月,慕容垂病死。慕容垂此次的北伐,并没有能够挽回后燕军事上的颓势。此后,拓跋珪就挟其三、四十万骑兵,长驱进入中原。

亡国(396 A.D. ~ 409 A.D.):
396年四月,慕容垂病死,子慕容宝继承帝位。后燕在全国重要的战略及政治中心有五处,即中山、龙城、邺、晋阳、蓟。八、九月间,北魏拓跋珪率领40余万大军,攻取晋阳。十一月,攻下常山、信都,冀州许多郡县的官员,不是逃亡就是投降。这时慕容宝在中山有步兵12万、骑兵3.7万,悉数出抗拒魏军,大败而还。魏军进军包围了中山,397年三月,慕容宝率军突围,退往中山。十月,魏军攻下中山,后燕官吏兵投降两万余人,后燕的疆域被切断为南、北二部。
398年,慕容德在滑台称燕王,建立南燕。兰汗杀死慕容宝,自称大将军、大单于、昌黎王。慕容盛杀兰汗自立,因治下太严,刑罚残忍,在401年为大臣段玑所杀。鲜卑贵族立慕容垂少子慕容熙为帝,他采行了胡汉分治的政策来统治国家。这时的后燕疆域,仅有辽西一带,疆域狭小,民户不多,但他却大兴土木,营建宫苑殿阁,招致许多人反对他。

●建立高句丽高氏之燕王国(407 A.D. ~ 409 A.D.):

407年,冯跋兄弟(鲜卑化的冀州人)趁慕容熙送葬苻后时起事,杀死慕容熙,推高句丽人高云(慕容云)为燕王,建都龙城(今朝阳市),仍旧沿用后燕国号,改元曰正始。409年高云的禁卫离班、桃仁杀死高云,后燕灭亡。

●建立冯氏之燕王国(409 A.D. ~ 436 A.D.):

409年高云被杀后,冯跋平定政变后被众人推举称燕天王,改元太平,立都于昌黎(今辽宁省义县),据有今辽宁省西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冯跋勤于政事,奖励农桑,轻薄徭役,因此人民喜悦,虽外有强大的北魏相逼,也维持20余年的安定。
北燕太平二十二年(430年),冯跋病重,命太子冯翼摄理国家大事,未料宋夫人有为其子冯受居图谋王位之意,冯跋之弟冯弘于是带兵进宫平变,仓促间冯跋于惊惧中去世。后被谥文成皇帝,庙号太祖。冯弘篡位,将包括冯翼在内的冯跋之子一百余人一并杀死。
431年,冯弘改元太兴。将自己元配夫人王氏及其所生之子、太子冯崇废掉。于第二年四月,册立后燕皇族之女慕容氏为天后。长乐公冯崇等众于是举郡向北魏投诚。第三年,春正月,冯弘册立“后妻慕容氏子冯王仁为世子”。北燕国小民弱,冯弘在位时,因北魏屡次入侵,数次向北魏朝贡请和,但仍持续受到攻击,因此亦曾遣使向南朝宋称藩纳贡。436年,北魏再攻北燕,冯弘于五月乙卯日,冯弘带领子女、后宫、宗族,及龙城之百姓,随高句丽援军从都城龙城(今辽宁朝阳)撤退,临行焚其宫室、城邑,大火一旬不灭,冯氏燕国在燕地的统治结束。
冯弘流亡高句丽后不久,受到高句丽长寿王高琏排斥,因而冯弘有意归附于南朝的刘宋政权。在派遣使者并获得宋文帝刘义隆欢迎之后,便有意南下,但高句丽王又不同意,遂于438年杀冯弘及其妻子,并为其上谥号曰昭成皇帝。
冯氏的燕国灭亡以后,也就代表着燕国在整个上古与中古时期于东北亚环渤海文化圈中心地位的彻底衰落,此后的地区盟主被更为远离中原王朝侵犯,保留有更多封建自由,并且长期作为燕人的流亡之地避难所的满洲所取代,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便是高句丽,也是后来的渤海国与女真的前身。

当时除了位于燕地的三燕政权,在晋地亦有西燕(384年-394年),在齐地则有南燕(398年-410年)两个同以燕为国号的政权,均为鲜卑人统治。这五个燕政权都属于五胡十六国之一。

●沦陷鲜卑拓跋氏之魏王国(436 A.D. ~ 524A.D.):

兴起于晋北的拓跋氏家族由于利用其内亚交通线前沿的地位而大量吸取了萨珊波斯人的先进技术,导致其势力越发强大,最终威胁到了东北亚的慕容氏家族的燕国统治,436年燕国的主要国土全部被拓跋氏家族吞并。拓跋氏建立起的北魏帝国再次一统华北,与衣冠南渡偏安一隅的汉人东晋王朝相对立。北魏初期实行给予地方豪族高度自治权的都督制,因此当时未对燕地社会造成很大破坏。442年拓跋谭被封为燕王(鲜卑名受洛真),452年改封为临淮王。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次年又进行大规模的汉化,恢复编户齐民中央集权。
北魏政权因施行通婚政策,此后境内众多鲜卑人逐渐融入到了燕人之中。期间库莫奚与契丹两族则从宇文氏鲜卑人在燕地北境的原居之地中分离了出来,继续以其祖先的游牧氏部落生活,同时因为北魏王朝的汉化或郡县化的加剧,再次导致大量不堪其统治的低地燕人往北流亡,成为了组成奚人与契丹人一部分的高地燕人自由民,尤其使得契丹越发强大。另外有大量慕容氏家族的残余力量继续流亡到了高句丽,成为高句丽崛起的重要因素,以至使其成为了东北亚的政治中心。

●建立营州就氏之燕王国(524 A.D. ~ 529 A.D.):

524年,六镇叛变开始,营州人就德兴和刘安定抓住营州刺史李仲遵,据州城反魏。城民王恶儿斩杀刘安定降魏,就德兴东逃,称燕王。北魏朝廷派黄门侍郎卢同持节去营州慰劳,就德兴降而复反。朝廷命卢同为幽州刺史兼尚书行台。卢同多次被就德兴打败,而回军。526年,就德兴攻下平州,杀死刺史王买奴。529年十一月初二己卯日,就德兴向北魏投降。

●葛氏幽冀兵变(525 A.D. ~ 528 A.D.):

因北魏的汉化政策,引起了北方六镇鲜卑贵族将士的强烈反对,并起兵割据,后被镇压。525年所俘六镇兵民20万被北魏政府分配在燕地的瀛、冀、定三州就食。但却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灾,无处就食,故而再次发动反抗朝廷的兵变,三年后依旧被镇压下去。
525年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聚众于上谷起事。九月,北魏派幽州刺史常景和幽州都督元谭镇压,常景在卢龙塞和军都司沿线险要驻兵防守。幽州叛军仆骨那以涿州人卢勇为本郡范阳王。
526年,北魏安州石离、六城、解盐戍将起兵响应杜洛周,杜洛周集合兵力进攻居庸关,攻克,元谭连夜逃亡。同时,鲜于修礼率当地六镇兵民于定州造反,改元鲁兴,被北魏都督杨津击败,被迫东撤。四月杜洛周进攻蓟城,打败都督李琚,但因常景的截击,被迫退还上谷。五月,杜洛周派部将曹纥进攻蓟南,但于七月曹纥所部被常景重创,杜洛周也在范阳被击败。八月,鲜于修礼所部发生内乱,鲜于修礼被元洪业所杀,元洪业又被葛荣所杀。九月,鲜卑人葛荣所部与北魏元渊、元融所部战于白牛逻(今蠡县),魏军大败,元融被杀。
葛荣自称天子,国号齐,并任命出身涿郡士族的卢勇为燕王(后来却归附西魏)。当时的范阳卢氏家族是燕地原住民里面最大的家族。卢氏祖先为齐国人,秦汉时期迁居涿郡,卢植平定黄巾军以后,家族开始崛起。鲜卑化时期,范阳卢氏与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结婚姻,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范阳卢氏一族娶了三位北魏公主,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后来唐朝时期范阳卢氏仍是山东郡姓的一流门第,位列七姓十家,有八个宰相。
后来元渊在博陵被葛荣骑兵所杀。葛荣乘胜进军,杀魏军最高统帅元琛,占据燕地数个州县,拥兵数十万。527年正月,葛荣攻克殷州。十一月攻克冀州,十二月击败源子邕和裴衍,进逼邺城。
528年正月,杜洛周攻克定、瀛二州。二月,起义军内部发生火拼,结果葛荣杀死杜洛周,并统领其军。这时起义军已经发展到几十万之众。当年六月,鲜卑化的羯胡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北魏朝廷为尔朱荣控制,尔朱荣调动四路大军36万人,进逼起义军。八月,尔朱荣率精骑七万自起义军背后袭来。尔朱荣利用葛荣排兵时兵力分散的弱点,迅速击破对手,葛荣被俘押至洛阳斩首。十二月,葛荣部众韩楼在幽州起事,被尔朱荣手下侯渊镇压。

●刘氏割据之幽州(529 A.D. ~ 531 A.D.):

刘灵助为燕郡人,是一个江湖术士,六镇起事后投靠尔朱荣。528年5月17日,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前往河阴的北魏王公大臣都被杀害,卢道虔兄弟当时也相继前往行宫朝见,刘灵助看在卢道虔是幽州同乡的份上,保卫照护他们,因此朝臣中与范阳卢氏一起前往的有数十人免遭杀害。当年八月尔朱荣杀死葛荣,占领幽冀,刘灵助开始割据。529年,魏王命刘灵助领幽州大中正,寻加征东将军,增邑五百户,进爵为燕郡公,诏赠其父刘僧安为幽州刺史。又兼尚书左仆射,在濮阳、顿丘慰劳幽州流民,然后率民北还。与都督侯渊等在蓟讨灭葛荣余党韩娄。加车骑将军,又为幽、平、营、安四州行台。530年,尔朱荣死,魏孝庄帝也被杀。刘灵助自号燕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行台,为孝庄帝举义兵。当时河西人纥豆陵步籓举兵逼晋阳,尔朱兆屡战不利,刘灵助说:“尔朱自然当灭,不须我兵。”幽、瀛、沧、冀四州跟从刘灵助的百姓,夜晚举火为号,不举火的村子被屠杀。531年三月,率众到博陵郡安国城,与叱列延庆、侯渊、尔朱羽生大战,战败被擒,在定州被斩,传首洛阳,支解其体。

●复陷鲜卑拓跋氏之魏王国(531 A.D. ~ 550 A.D.):

六镇起义中,冀州景县人渤海王高欢先后投靠杜洛周、葛荣,后来投奔尔朱荣。在河阴之变后,尔朱荣掌握朝政,高欢被封为晋州刺史。530年北魏孝庄帝杀死尔朱荣,尔朱家族起兵讨伐孝庄帝,孝庄帝战败被杀。尔朱家族立长广王元晔为帝。此后高欢返冀州,统帅镇压六镇之乱得到的二十余万降兵。尔朱家族残暴不仁,高欢遂产生讨伐尔朱家族的想法。531年尔朱度律废元晔,立节闵帝后,高欢在信都起兵,立元朗为帝,正式讨伐尔朱氏。经过一年的战斗,高欢击败了尔朱兆、尔朱世隆、尔朱彦伯、尔朱天光、尔朱度律、尔朱仲远等人,掌握了政权。慕容绍宗归降,被高欢重用。高欢于是废节闵帝和元朗,另立北魏孝文帝之孙元修为北魏孝武帝。高欢被授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世袭定州刺史,增封并前十五万户,辞天柱大将军,减户五万。高欢独揽大权,使孝武帝非常不满。孝武帝联合贺拔岳试图牵制高欢的势力,结果失败。贺拔岳的部下奉戴宇文泰为主,侯景无功而返。宇文泰用为贺拔岳报仇的名义起兵,并发檄文讨伐高欢。孝武帝终于在534年逃往关中投靠宇文泰。
534年,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年仅十一岁的曾孙元善见为孝静帝,自己摄政,与宇文泰所掌控的西魏对立,建都邺,是为东魏。当年12月,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此后东方的高氏家族和西方的宇文家族之间长期争霸。自此鲜卑化的高氏家族在魏朝分裂时崛起。高欢的祖先则是在后燕时曾任散骑常侍的高湖,世居冀州之地。而西魏后来则产生了建立隋唐帝国的鲜卑关陇集团。

●并入高氏之齐王国(550 A.D. ~ 577 A.D.):

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建立了北齐政权取代东魏政权,定都邺。同年夏四月,西魏文帝元宝炬封拓跋儒为燕王,556年拓跋儒被封为燕郡公,557年二月十八日,拓跋儒去世。
552年以后,高洋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齐文宣帝时燕人也开始从军,此前魏王朝时期,兵民分离,只有鲜卑人作为士兵。559年,高绍义被文宣帝封为广阳王,560年,改封范阳王。578年,北齐灭亡后高绍义逃往突厥,受到突厥他钵可汗爱重,北齐被灭后逃到北边者,都归高绍义管辖。
577年北齐政权被宇文氏鲜卑人统治的北周消灭。北齐时代的燕地高度发展,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成为了当时诸夏最为富庶的地区。

●并入鲜卑宇文氏之周王国(577 A.D. ~ 581 A.D.):

577年,北周武帝宇文觉灭亡北齐,统一华北。581年3月4日,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受禅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享国二十四年而亡。

●沦陷杨氏之隋帝国(581 A.D. ~ 611 A.D.):

581年燕地被杨坚建立的隋帝国统治,属于当时的冀州道,现在的燕地被简称的“冀”,就是来自这个时候,而并非正统自称。为了便于控制燕地,削弱燕地人民的自我认同,隋炀帝在608年开挖大运河永济渠沟通南北。帝国的残酷统治最终激起民愤。隋唐帝国实际上仍然是由鲜卑拓跋氏的残余贵族所建立,只不过受汉化严重而有了帝国野心。在这个继刘汉之后的又一个中原大一统帝国中,燕地成为了诸夏独立运动的中心。隋炀帝的孙子杨倓在当时被封为燕王,618年被宇文化及杀害。

●建立窦建德之大夏王国(611 A.D. ~ 623 A.D.):

清河漳南人窦建德世代务农,曾担任里长,“重然许,喜侠节”。
611年,隋炀帝征召民众远征高句丽,建德被选为二百人长,当年景县人高士达率千余人在清河起义,以高鸡泊(今故城西南)为根据地。窦建德随后也与山东的孙安祖起义,窦建德家人被杀害后,就投靠了高士达。616年,高士达以窦建德为军司马,建德袭杀隋涿郡通守郭绚,声势大振。同年高士达阵亡,建德为士达发丧,招集散亡,遂领导余部袭击饶阳,占据平原(今山东德州市陵县)。由于他善待部下,从不屠城,各方百姓民众纷纷投奔,军队发展到十万人。
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沧州献县)称长乐王,年号丁丑,积极扩张领地。隋炀帝命涿郡留守薛世雄率三万支援东都洛阳,行至在河间为建德之军所偷袭,全军覆没。幽冀大部郡县皆受窦建德统治。618年冬至窦建德在乐寿称夏王,改元五凤,幽冀诸军皆来归附。619年,建德已领有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至此,建德遣使到洛阳见隋越王杨侗,北连突厥。王世充废杨侗称帝之后,建德也自立建立天子朝度,但仍称夏王。同年建德擒杀宇文化及于山东聊城,尊崇萧皇后(隋炀帝之皇后),后护送萧皇后及孙儿杨政道到突厥依靠义成公主。随后选用隋朝官员,裴矩被任命为右仆射,定朝仪、制律令、兴文教,八月,建德迁都洺州(今永年县东南)。
621年,李世民围攻洛阳,建德率军十余万援王世充,进逼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国子监祭酒凌敬劝谏建德改变作战计划:率主力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再翻越太行山,入上党,攻占汾阳、太原,下蒲津(今山西永济西),攻取长安。惟建德不从,五月与李世民进行虎牢决战,大败,坠马被俘。王世充遂开城投降,裴矩以洺州降唐。621年七月,建德被杀于长安。
窦建德阵亡后,他的同乡刘黑闼接管窦建德原有的领地,旧将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等投靠旗下,众推黑闼为王,率余部再起,大败唐淮安王李神通、幽州总管罗艺联军,击走徐世𪟝,又擒薛万均兄弟,半年之间恢复窦建德旧地。又遣使北结突厥。次年,称汉东王,建元天造,定都洺州。后与李世民决战于洺水(今曲周西),唐军遣人决洺水堰,水淹汉东军,黑闼等奔突厥,数引突厥贵族攻掠幽冀各地,曹湛、董康买等聚兵响应。黑闼斩唐河北道行军大总管淮阳王李道玄于下博(今深县东南),迫唐洺州总管庐江王李瑗弃城逃亡,尽复其地,仍以洺州为都。
623年,唐太子李建成、齐王元吉以全力进攻,两军相峙于昌乐(今河南南乐)。此时李建成以魏徵之计,释放俘虏以诱降,部分将士被诱,发动叛变,黑闼兵败,率数百骑夜走馆陶,李建成命骑将刘弘基追击紧,一月初五至饶州(今饶阳),从者仅百余人,欲入城求食,饶州刺史诸葛德威假意出迎,刘黑闼入城时,以伏兵突袭,刘黑闼受创被擒,诸葛德威执黑闼投降唐军,李建成遂斩杀刘黑闼及弟刘十善等于洺州。

●建立格氏之燕王国(613 A.D. ~ 616 A.D.):

613年,河间人格谦在渤海郡的厌次县豆子䴚(今山东惠民)起兵,称燕王,署高开道为将军。616年,格谦被隋朝大将杨义臣所击败(在《隋书》中记载隋将是王世充),格谦被杀,高开道与其追随者百余人亡匿海曲。

●建立王氏之燕王国(615 A.D. ~ 618 A.D.):

615年,上谷易州人王须拔与魏刀儿聚众十万人起事,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国号燕。魏刀自称历山飞。616年,魏刀儿派部下甄翟儿进攻太原,杀死隋将潘长文。王须拔攻克高阳后进攻幽州,中箭身亡,他的部属归魏刀儿领导继续反隋。据守深泽,称魏帝,转战于冀州、定州一带。618年,魏刀儿被窦建德暗算、俘杀,他的部属被窦建德兼并。

●建立高氏之燕王国(618 A.D. ~ 624 A.D.):

616年,沧州阳信人高开道加入格谦的起义军。高开道年轻时,煮海水贩卖私盐。有勇力,跑起来像奔马一样。格谦被隋将杨义臣所杀。聚集余众北掠城镇,至临渝关(今山海关)、怀远镇(今辽宁台安县)。617年,高开道围攻北平郡(今秦皇岛),直到618年十二月,隋将李景终于不支,弃城和邓暠逃离。高开道占领北平郡后,又占领渔阳郡(今天津蓟县),自立为燕王,改元始兴,以渔阳为国都。618年,怀戎(今涿鹿西南)有一支起义队伍,领袖是和尚高昙晟,自称大乘皇帝,他派人招降高开道,高开道假装同意了。高昙晟与高开道结为兄弟,封他为齐王。几个月后,高开道袭杀高昙晟,兼并了他的部下,复称燕王,并将国都迁至怀戎。随后他和窦建德,进攻幽州的罗艺,罗艺拒绝归降,投靠了唐朝。620年夏,窦建德再次进攻幽州的罗艺,罗艺向高开道求援。高开道率军两千骑兵援助,使窦建德退兵。之后,高开道决定通过罗艺降唐,这年冬天,唐高祖赐高开道姓李,封北平郡王,授蔚州(今蔚县)总管。621年冬,罗艺的幽州遭遇了饥荒。高开道同意提供幽州食物。罗艺派遣老弱去蔚州就食,高开道很好的招待了他们。罗艺很高兴,发兵三千人、车数百乘、驴马千余匹去蔚州,请高开道赈济。然而,高开道没有将他们归还罗艺,而是留下之后,再次反唐。高开道北连突厥,南联刘黑闼,复称燕国。又进攻易州和罗艺管辖的领土。623年春,他联合东突厥颉利可汗和原刘武周的部将苑君璋,进攻唐朝的雁门关,但没有夺取。他多次联合突厥和库莫奚攻唐军,曾一度帮助颉利可汗夺取唐朝的朔州(马邑郡)。
624年春,唐军占领了中原的大部分,消灭了除依附突厥的全部隋末群雄。高开道不想步群雄后尘,一度想归降唐朝,但事先对唐朝的反复态度和突厥的支持,使他没有下定决心。他的部下多数的家乡现在是唐的国土,他们不想归降唐朝。高开道亲兵数百人,皆勇士,高开道收他们为“义儿”,常在阁内,由张金树统领。刘黑闼被唐朝捕杀后,部将张君立归附高开道。张君立、张金树阴谋推翻高开道。一天夜里,张金树与诸义儿游戏,秘密将其弓断弦,藏其刀、槊。义儿睡觉后,张金树和他的同党攻高开道的殿阁,张君立在外城举火相应。义儿弓弦皆断,只好归降张金树。高开道知不能免死,于是擐甲持兵坐堂上,与其妻妾酣宴。张金树之党害怕他的勇猛,不敢杀他。天将明,高开道先缢其妻妾及诸子,而后自杀。张金树杀其义儿和张君立,归降唐朝。唐朝以高开道之地为妫州。

●罗氏割据之幽州(619 A.D. ~ 622 A.D.):

襄阳人罗艺在辽东之役时,李景以武卫大将军督饟北平,罗艺是他的部下。隋朝末年李景孤军守北平郡,619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景从柳城回幽州,途中被变民所杀,此后罗艺占据幽州。后天下群雄并起,罗艺在镇压农民义军的同时,乘机排除异己,开仓分粮给穷人,自称“幽州总管”。618年三月,宇文化及杀炀帝杨广后,至幽冀,遣使招降罗艺,罗艺托词说:“我隋旧臣,今大行颠覆,义不辱于贼。”斩使者,假意为炀帝发丧三日,实际则需独自割据幽州。窦建德、高开道进攻幽州时,罗艺开始归附于唐军,619年,罗艺奉表归降唐朝,获封燕王,并赐姓李。李世民攻击刘黑闼时,罗艺自率众数万破刘十善、张君立于徐河(今保定东北)。刘黑闼引突厥入境时,罗艺离开幽州入朝见李渊。626年李世民即位后罗艺于其镇守的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反唐,失败后投奔突厥,到达宁州后被杀。

●沦陷李氏之唐帝国(624 A.D. ~ 744 A.D.):

628年,李世民第五子李祐徙封燕王,拜同州刺史。俄迁幽州都督、幽易等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636年又改封李祐为齐王,李渊第十九子李灵夔被封为燕王,受实封八百户,任幽州都督。640年,又徙封李灵夔为鲁王。665年唐高宗李治长子李忠死后被追封为燕王。
在唐帝国统治初期的一百年中,出身于鲜卑军阀的李氏朝廷越发汉化,最终堕落为中国人,导致其统治越发不稳,而燕地北境的契丹与奚人诸部落则成为了燕人最强大的反唐力量。
契丹人的主体源于鲜卑人的一支,居于辽河上游一带的赤峰高地,当地不属于唐帝国的势力范围,因此有许多流亡的燕人与之混居,接受了契丹的文化。公元7世纪中叶唐帝国入侵高句丽失败之后,对东北亚的控制越发薄弱,660年契丹人在唐高宗时独立,与李唐脱离关系,并与高句丽人和突厥人来往密切。
奚族与契丹同源,与契丹相比有更多的燕人祖源,属于长期半耕半牧在燕山一带河谷里的高地燕人。648年,奚酋可度者率众内附,唐太宗于其地置饶乐都督府(今宁城一带),并在奚五部地(遥里、伯德、奥里、梅只、楚里)设五州,饶乐都督府由营州东夷都护府辖领。唐玄宗于717年将从外甥女固安公主嫁给奚酋李大酺,726年将唐中宗女成安公主的女儿东光公主嫁给奚酋李鲁苏,745年将唐中宗女长宁公主的女儿宜芳公主嫁给奚酋李延宠。安禄山与契丹崛起以后,奚人不再臣服于唐。

2. 粟特化时期(公元八至十世纪,第二次胡化):

●建立安氏之燕王国(744 A.D. ~ 759 A.D.):

由于隋唐帝国始终未能控制住东北亚一带,公元722年唐玄宗在帝国北境建立藩镇,引进了内亚外伊朗系人种的雇佣兵去对付强悍的契丹人。借此机会开始由西方的胡人重新发起了新一轮的幽燕独立运动。
744年营州柳城粟特人安禄山(An Rokhshan)接替裴宽任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平卢军使等。751年,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他在燕地发展了在其故乡内亚河中地长期流行的军事兄弟会制度,同一时期因为阿拉伯人对河中粟特人的入侵,其故乡开始大规模伊斯兰化,也导致安氏希望在东北亚重建一个拜火教的粟特王国,而本地的燕人也将他视作复国的英雄,如转世的光明之神一般崇拜,让他获得了极大的号召力。755年12月16日,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总节度使。同年安禄山与部下史思明等,于范阳联合突厥、契丹、奚人、室韦、同罗等各族拥兵二十万反唐独立,包括其八千“曳落河”精锐。各路兵马到齐之后在蓟城南郊誓师,本土燕人也群起响应,拉开了幽燕民族反唐战争的序幕。安禄山率领幽燕大军挥师南下后,以卒三千人授史思明,思明出河北、克常山,俘太守颜杲卿。唐玄宗于12月22日派特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756年1月19日(阴历十二月十二),燕军攻入洛邑,河南尹达奚珣投降,拒降的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被处决。756年2月5日,燕军统帅安禄山在洛邑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不过由于建都于中原帝都,且有取代唐朝之意,这时的大燕属于与李唐本质无异的中央政权,因而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幽燕独立运动。
此后唐廷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哥舒翰进攻燕军,结果战败,燕军攻入潼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途中至马嵬驿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指示下被杀。唐廷流亡政府最后抵达蜀地成都。757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恒州(今日河北正定),燕将史思明战败。
757年正月,燕皇安禄山因在患眼疾之后性情变得十分暴躁,无法正常统领燕军,导致军心变动。当年1月30日(正月初五)安禄山被他的手下契丹人李猪儿所杀,终年53岁,后被追谥为光烈皇帝,而刺杀的幕后主使亦有传言为其次子晋王安庆绪。安庆绪接替皇位后,改年号天成,命史思明回守范阳,并被封为郡王。留蔡希德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北临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投奔范阳史思明。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便派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寻机除掉史思明。史思明获悉后便把阿史那承庆、安守忠等人囚禁起来,又以所领十三郡及兵八万降唐。唐廷封史思明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存有猜疑,派乌承恩去幽州犒劳史思明,同时监视其言行。乌承恩妄度上意,竟擅自策反史思明的部下,半年后,思明杀乌承恩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758年九月,燕皇安庆绪被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围困,后增至60万。安庆绪以皇位相许,向史思明乞援。同年冬,史思明亲率十三万大军自范阳南下邺城,终于翌年(759年)三月击退唐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邺城之战)。

●建立史氏之燕王国(759 A.D. ~763 A.D.)

759年3月25日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安庆绪兄弟四人及高尚、孙孝哲、崔乾祐一并遇害。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后兵返范阳,并移都于此,继任燕皇之位,自称“大圣周王”,改年号应天(后又改为顺天),以周贽为相。同时以范阳为燕京,洛阳为周京,长安为秦京。又谥安庆绪为晋剌王,封其长子史朝义为怀王。
761年三月军变,史朝义在洛阳宫玉芝殿杀死其父史思明,三月十四日史朝义继承燕皇后改年号显圣。后用骆驼将其父遗体从洛阳驮回范阳。又派散骑常侍张通儒等至范阳,杀皇后辛氏、太子史朝兴等数十人。762年五月十八日丙申,史朝义宣布史思明遗诏,并为他发丧下葬,谥号为“昭武皇帝”。此后燕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同时李宝臣以恒赵深定易五州之地归附唐廷。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唐。史朝义率五千骑退守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又献范阳投降。史朝义走投无路,于林中自缢,自此大燕政权灭亡。因不同于安家时代,史家以幽燕为中心,勉强可算作幽燕独立运动,而两家政权亦可分别以前、后燕来称谓。
安史二人皆被其子殺父夺权,可知胡人军士虽然勇武,但缺乏德行,因而不能固守一方。也是因为他们的野心太大,将资源都浪费在了中原,陷于泥潭,因而被迅速击败,如果当时安禄山等胡人武将固守燕地,不贪求中原王朝的位子,像后来的河朔三镇一样寻求独立自治,就不会得到建国数年后就迅速灭亡的下场。而当时燕地的世家豪族的确也都不希望安氏长驱直入中原,因此在战争后期就不再为其大力支援,直接导致了安史集团的陆续衰亡。
但安史兵变给唐王室的帝国统治以强烈打击,让此后数百年的燕地形成了高度自治的局面。兵败归唐后安史余部仍然坐守燕地,坚持其不扩张的本土主义,推行军事民主制。三镇中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占据了燕地本土,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据冀州地,并称河朔三镇(“朔”与“北”意相同),其版图与后来明清的直隶省相近。根据学者毛汉光的观点:以镇州-滹沱河为一条社会文化分界线,在此以北,即河北北部,“其人武质极浓,儒学甚淡;在此以南:其文化水准及文风以两京及江东士人看来颇为低下,但仍有若干士人在各地教学或任职州郡”。三镇拥有极高的自治权,仅为名义上臣属于唐,节度使的任命不受朝廷控制,赋税亦不上缴,这种半独立的情况维持了150年左右。在此期间,燕人的独立性越发地从中央集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可以说这种有实无名的独立状态却比安禄山完全独立的燕国给燕人带来了更多的自由,以及更为稳固的秩序,也让燕人独立的民族情感越发强烈。

●河朔三镇割据(763 A.D. ~ 895 A.D.):

【幽州镇】(又名幽蓟、燕蓟、范阳、卢龙军):幽州是河朔三镇中割据性最强的一个藩镇。713年唐玄宗设立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族、契丹,最初统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742年改名范阳,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反唐。763年史朝义自杀后改回原名幽州,领卢龙军。763年李怀仙投降唐廷后被任命为节度使。唐德宗建中年间四镇兵变时,节度使朱滔自命冀王。819年节度使刘总臣服唐廷,两年后唐廷任命文官张弘靖为节度使,在其任内被军士罢免,藩帅再次恢复军人执掌。唐朝灭亡后,卢龙节度使刘守光自立为大燕国皇帝,后为后唐庄宗李存勗所灭。后晋建立前夕,石敬瑭将燕蓟节度使全境之幽州/燕州、蓟州、顺州、檀州、儒州、瀛州、莫州、涿州、新州、妫州、武州等十一个州,与河东节度北部五州作为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国,幽州作为藩镇时期结束。幽州镇共经历了52位节度使的统治。
—怀仙据幽—:763年,李怀仙投降唐廷,并派遣兵马使李抱忠率领三千士兵镇守范阳。史朝义来到范阳,李抱忠关闭城门,不让史朝义进城。这时唐军即将追到,史朝义走投无路,便在树林中上吊自杀,李怀仙割取他的头颅,由骆奉先献给唐廷,自此大燕灭亡。 763年闰正月十九日,唐代宗任命李怀仙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检校侍中,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后升任检校兵部尚书,封爵武威郡王。763年,仆固怀恩反唐起兵之后,边域各处战争不止。当时唐廷正招抚四方之师,所以李怀仙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张忠志)、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昭义节度使薛嵩等人得以招回亡散兵卒,各自拥有数万精兵,修缮城邑,训练军队,自己设置文武官将,地方贡赋据为私有,唐廷无法控制。
—三朱相继—:768年六月二十日,李怀仙的部下兵马使朱希彩、经略副使朱泚、朱泚之弟朱滔杀害李怀仙,朱希彩自称节度留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是李怀仙的旧交,痛惜李怀仙无辜被灭族,于是派遣将领征讨,但被朱希彩打败。唐廷又任命河南道副元帅、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王缙为幽州节度使,任命朱希彩为御史中丞,幽州节度副使,权知军州事。希彩听说王缙来了,挑选士卒,全身甲胄的迎接他。缙知道不可以制伏他,十天后就回去了。不久唐廷任命朱希彩为御史大夫,幽州节度留后。十二月,又任命朱希彩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幽州卢龙军节度使。770年,封为高密郡王。772年,孔目官李瑗因为私怨,伺机杀了朱希彩,士兵拥立兵马使朱泚为留后,朱泚于是自领留后。同年十月,唐廷任命朱泚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幽州卢龙节度使、幽州长史兼御史大夫,赐爵怀宁郡王。 774年,朱泚升任检校户部尚书。当时,河朔三镇虽然臣服唐廷,却从不曾入朝觐见,朱泚率先上表,要求入朝。代宗大喜,命人修建住宅等待朱泚。 朱泚入朝后,朱滔统摄幽州军务,却着手削除朱泚的影响力。朱泚自知被兄弟出卖,失掉兵权,于是自请留在京师。代宗遂任命朱滔为卢龙节度留后、兼御史大夫,命朱泚统辖汴宋、淄青的边防军队。
775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起兵,攻占相、卫、洺、邢四州。 唐代宗命河东、成德、幽州诸藩镇一同出兵讨伐。朱滔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合力解除磁州(今河北磁县)之围。781年,李宝臣病逝,其子李惟岳谋求袭任父职不成,聚兵反叛。后朱滔与张孝忠讨伐成德军,在束鹿大破李惟岳,被唐廷授予检校司徒,升任幽州卢龙军节度使。
782年,唐德宗任命康日知为深赵二州团练使,命朱滔返回幽州。 782年十月,朱滔在魏州西郊祭天,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滔改幽州为范阳府。唐德宗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兼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征讨李纳等,但李希烈反与李纳联合,支持河北藩镇朱滔、田悦等,自命为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公元784年攻入汴州,旋称楚帝。783年十月,泾原兵变,朱泚被拥立为帝。784年六月,李晟收复长安,朱泚、姚令言先后被杀。朱滔在幽州遭到王武俊攻击,几乎溃不成军,只好转而投靠唐廷。
—刘氏坐镇—:785年六月,朱滔去世,三军推举刘怦暂时主持事务。同年七月,唐廷授任刘怦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兼任御史大夫、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九月,刘怦去世,时年五十九岁。其子刘济继任幽州节度使。贞元年间刘济对唐廷臣服,唐德宗升迁他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顺宗继位后,再迁检校司徒,唐宪宗时,再进位侍中。刘济镇守卢龙二十余年,深得军心。刘济有病后,不久被其子刘总谋杀,除掉其兄刘绲后刘总开始自领军务。刘总弑父杀兄后心中不安,因而在其晚年沉迷佛事,让判官张皋为留后。819年臣服唐廷。
—弘靖之乱—:821年唐廷任命刘总所推荐的张弘靖为检校司空平章事,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张弘靖到幽州时,幽州无论老幼男女,都夹道出来观看他。河朔藩镇的节度使不论寒暑,大多都与士卒同甘共苦,没有打伞坐车的差别。张弘靖久富贵,不知风土人情,来的时候在三军之中坐轿,幽州百姓非常惊讶。张弘靖认为“安史之乱”出自幽州,想要废除旧俗,于是发掘安禄山的墓,毁坏他的棺柩,尊崇燕皇安禄山为圣人的幽州百姓们对他此举感到十分的失望和愤怒。 张弘靖属吏中的韦雍、张宗厚数人,还经常嗜酒,常常在晚上喝醉了回府,烛火布满街道,大声喧哗,都是幽州百姓所不能接受的事。且韦雍等人经常侮辱和责骂士卒,多次称呼他们为反虏。还对军士说:”如今天下无事,你们就算能挽两石弓,还不如识一个字的。”军中士卒非常愤恨他们。 刘总入朝时,拿钱一百万贯赐军士,张弘靖截留下了二十万贯作为府中的零用钱。幽州士卒更加愤怒,相约反叛,把张弘靖囚于蓟门馆,把韦雍、张宗厚等人都杀了。幽州军士们拥立朱克融统管军务,取朱洄为兵马留后。唐廷贬弘靖为抚州刺史。由此卢龙节度使恢复了武将统领,直到唐朝灭亡。
唐朝调昭义军节度使刘悟为卢龙节度使,但刘悟畏惧朱克融兵强马壮,不愿赴任,于是回任昭义军节度使,唐廷只好加授朱克融为检校左散骑常侍,授以符节。826年5月,幽州军乱,将士杀朱克融及其子朱延龄,另立其子朱延嗣为卢龙节度使,但朱延嗣为人凶暴,不恤将士,很快就为都知兵马使李载义所杀。
—数易其主—:李载义臣服唐廷,唐敬宗于是任命李载义为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武威郡王,充幽州卢龙等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李载义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后。827年,李载义以讨伐李同捷之功加封司空。830年,契丹骑兵攻入,李载义俘获其首领茹羯送往长安,以功加太保。831年春,唐廷赐给李载义功德碑。不久后院兵马使杨志诚驱逐了李载义。
唐文宗任杨志诚为节度留后。杨志诚后被授为检校工部尚书,不久又授检校吏部尚书,又封他为右仆射。
834年冬,杨志诚和监军宦官李怀仵被卢龙军士驱逐,兵马使史元忠被推为留后。史元忠臣服唐廷,唐廷便任命史元忠为留后,并贬杨志诚戍守岭南。后又任命史元忠为卢龙节度使。
841九月,卢龙军陈行泰兵变杀死史元忠。时隔仅一月,他即被牙将张绛诛杀。张绛杀陈行泰后,令三军上表,请授予符节。张绛慑于雄武军使张仲武的威名,一度请其主持军务,但后来又改变主意,上书自请为节度使。张仲武大怒,起兵进攻幽州。唐武宗任命张仲武为卢龙军兵马留后,授权他率军进攻张绛。张仲武以精兵八百、土团五百袭击幽州,一举攻克,诛杀张绛,取而代之。并于次年正月,正式就任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任卢龙节度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奖励耕织,发展经济,实行军垦,保护民生,并严格操练兵马,裁老减弱,奖优罚劣,使卢龙治下面貌焕然一变,军队士气骤涨,战斗力提高,成为唐末诸镇中的劲旅。842年,张仲武派大将石公绪兵进契丹、奚族两部,尽杀回纥监使八百余人。
849年,张仲武病死于任上,军中拥立其子张直方继位。张直方被拥立为卢龙留后,不久任副大使。因嗜酒凌虐士卒,军中大乱,后以打猎为名,逃回长安,军中乃拥立周綝为卢龙留后。大中四年,周綝死后,唐廷以张允伸为留后,累进检校司徒、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允伸得风疾,以其子张简会为留后。不久,张允伸死去。张允伸所部的平州(在今河北秦皇岛)刺史张公素率平州军来参加葬礼。幽州的士兵都尊敬张公素,张简会担心自身的处境。就逃到长安。张简会逃到长安后。唐懿宗就任张公素为留后,随后又任他为节度使。875年,李茂勋计划反叛,袭杀深受信服的纳降军使陈贡言,夺其军权,进军幽州,自称是陈贡言的先锋部队。张公素迎战,兵败逃到长安。唐廷即降符节,诏拜李茂勋节度使。不久,李茂勋以疾告老,授右仆射致仕,举荐其子李可举由节度副使、幽州左司马加右散骑常侍升为节度留后。
—三李时期—:中和五年,李可举因义武节度使王处存暗通晋王李克用,十分担忧,便与成德节度使王镕结盟,准备夺取义武军。同年,李可举派遣大将李全忠率军6万,攻击义武军节度使属下的易州,裨将刘仁恭挖地道进入,攻克了易州,但是成德军队却被李克用击败,王处存乘势反攻,以精兵三千反攻易州,李全忠没有防备,丢失了易州。战后,李全忠惧罪,集结残兵败将,反击幽州。李可举猝不及防,全族登楼自焚而死。李可举死,三军推全忠为留后,唐廷授以节钺任命李全忠为节度使。全忠死后,子李匡威自袭父位,称留后。同年二月,李匡威从镇州率兵回幽州,到博野的时候,李匡筹已经占据幽州,自称卢龙留后,并派兵讨伐李匡威。李匡威大败而逃,其部众大部分逃回幽州,投靠了李匡筹,李匡威和其部分亲信留驻深州。李匡威兵力不济,进退维谷。就逃往镇州投靠了王镕。李匡威到镇州企图夺取镇州,被杀死。894年二月,唐唐廷加封李匡筹为卢龙节度使。894年11月,李克用大举进攻李匡筹,李匡筹大败,逃往沧州。李匡筹逃往沧州后,义昌节度使卢彦威派兵攻打李匡筹,双方大战于景城,李匡筹兵败被杀,其部众被卢彦威兼并。894年,克用攻陷幽州。895年李克用表刘仁恭为卢龙留后,不久,唐政府任命刘仁恭为卢龙节度使。

【成德镇】(又名恒冀、镇冀):是河北最稳定的一个藩镇,160年来的统治者,只有三个家族更迭,共有23位节度使任职。首任节度使李宝臣,原为史朝义旧将。762年投降唐廷,唐廷为了笼络河北旧部,任命张忠志为恒阳节度使(777年改为成德节度使),赐名李宝臣,统恒州、赵州、深州、定州、易州,又增领冀州、驻恒州(今河北正定),拥兵十万,形同割据,与田承嗣、李怀仙称“河朔三镇”。781年一月,李宝臣死,其子行军司马李惟岳谋世袭父位,唐廷不允,李惟岳与魏博节度使田悦等起兵叛乱。唐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成德节度使,与朱滔联兵伐李惟岳。782年正月,朱滔、张孝忠破李惟岳于束鹿。契丹人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李惟岳,缢死辕门外,传首京师。
—契丹王氏—:唐德宗将成德节度使分割为义武节度使(定州、易州、沧州)和恒冀都团练观察使、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三月任命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王武俊欲谋得成德节度使,以功高赏薄,对唐廷不满,又瞧不起张孝忠,便联合幽州节度使朱滔。是年十一月,朱滔称冀王,与李纳称齐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784年,李抱真亲赴王武俊营部,劝降武俊,二人结为兄弟。王武俊与李抱真联合对付朱滔。王武俊臣服唐廷后进位检校太尉兼中书令。王武俊死后,子王士真、孙王承宗相继袭位。810年,唐宪宗遣宦官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率河东、义武、卢龙、横海、魏博、昭义六镇对其进行讨伐,却无功而还。816年,王承宗联合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宪宗发六道兵,以十万士兵进行讨伐,两年无功,宪宗被迫罢兵。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奉诏讨伐王承宗,817年田弘正大破王承宗于南宫,承宗势蹙请降,唐廷亦因久战乏力,以承宗为成德节度使。818年,淮西平定,王承宗迫于形势,献地谢罪。820年王承宗死,其弟王承元上表臣服唐廷,拒绝指挥成德军,唐廷命之为义成节度使。又调动魏博的田弘正掌成德军。
—回纥王氏—:820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调为成德节度使。当年乏饷,弘正家中却耗费无度,成德众人皆为不满,认为长官昏昧不明,821年七月,田弘正准许卫兵三千人返回魏博,成德军都知兵马使王廷凑潜怀异志,勾结牙兵,杀害田弘正,弘正家属、将佐三百余人同时遇害。廷凑为回纥阿布思人,要求唐廷授其为节度使,又取冀州,杀刺史王进岌,天子诏韩愈前往镇州宣谕。唐廷命田弘正之子田敦礼为魏博节度使,全军三万人讨王庭凑,同时命令横海、昭义、河东、义武诸军协同作战。值大雪缤纷,军不得进,唐廷只好默认廷凑之地位。834年,王廷凑死亡,其子王元逵继任节度使。元逵一改其父骄横跋扈之姿,对唐廷十分恭顺,朝贡不绝。844年,泽潞之战爆发,奉敕为泽潞北面招讨使,协同刘沔、王茂元一起攻讨泽潞留后刘稹,王元逵攻宣务栅(在今河北隆尧西北),并在尧山(今河北隆尧县西北)击败刘稹。之后,其子王绍鼎、王绍懿,其孙王景崇先后世袭。883年,王景崇死后,年仅十岁的儿子王镕继位。王镕足智多谋,在李克用父子、朱温、罗绍威等有力藩镇之间周旋,割据成德近四十年,被后梁封为赵王,为避朱温父讳,成德军改名武顺军,王镕后又投靠李克用子晋王李存勖,武顺军又改回成德军。但王镕晚年迷信方士长生不老之术,荒废藩政,被义子张文礼兵变所杀,后来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瑾为李存勖所灭,成德军并入晋国。

【魏博镇】(又名天雄军):在8世纪末是河朔三镇的首领,9世纪衰落,共有23位节度使任职。首任节度使田承嗣原为史朝义旧将。763年投降唐朝,唐朝为了笼络河北旧部,任命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同年六月改为魏博节度使),统率魏、博、德、沧、瀛五州,驻魏州(今河北大名),拥兵十万,形同割据,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幽州节度使李怀仙称“河北三镇”。775年,攻陷相州、卫州,田承嗣暗中联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离间李宝臣与幽州节度使朱滔,使唐廷只得承认田氏割据。779年田承嗣卒。临终时命侄子田悦为留后。开了藩镇世袭先例。唐德宗建中年间,田悦先与成德李惟岳、淄青李纳、山南东道梁崇义,后与成德王武俊、淄青李纳、幽州朱滔起兵反唐割据。田承嗣的儿子田绪杀田悦,归附唐廷,依然享有魏博的政权。之后,田绪的儿子田季安接任魏博节度使。812年,田季安死后,子田怀谏年幼,田承嗣的堂侄田弘正被军队拥立,田弘正归顺唐廷,放弃割据,为唐宪宗平定淄青、成德、淮西立下大功,是元和中兴的关键人物。820年,田弘正调为成德节度使,李愬为魏博节度使。次年七月,田弘正被成德军都知兵马使王廷凑杀害。唐廷以田弘正之子田敦礼为魏博节度使,全军三万人讨王庭凑,同时命令横海、昭义、河东、义武诸军协同作战。值大雪缤纷,军不得进,田敦礼被牙将史宪诚逼害,剚剑自刎,魏博重新割据。
829年,何进滔杀死史宪诚,开始何氏割据。何氏对唐廷比较恭敬,朝贡不绝,死后,子何弘敬即位。弘敬死,又传子何全皞。870年,魏州兵变,何全皞被韩君雄所杀,君雄死后,子韩简即位。883年,韩简被部下乐行达推翻,888年,魏博局势震动,乐行达剃发为僧,部将罗弘信自立为节度使。904年,赐魏博节度使号天雄军节度使。罗弘信的儿子罗绍威即位之后,归附朱温。魏博长期以来局势不稳,是牙军士卒随意废立节度使的结果。906年,魏博兵变,节度使罗绍威借助朱温力量,以宣武军进入魏博杀死了大部分牙军,此举使魏博军元气大伤,沦为小藩镇,罗绍威死后,子罗周翰即位,为后梁公主驸马,却被宣武节度使杨师厚驱逐。后梁命罗周翰为宣武节度使,封杨师厚为魏博节度使,915年三月杨师厚死后,梁末帝将相、卫、澶三州分割别为一镇,以贺德纶为魏博节度使,以张筠为相州节度使,导致魏博大乱,当月二十九日夜,杨师厚的银枪军亲兵们发动叛乱,乱军首领张彦派曹廷隐向河东李存勗求援,李存勗立即领军从晋阳赶赴魏州,杀死张彦,收编银枪军,魏博镇遂归后唐。李存勗称帝,是为后唐庄宗,926年,魏博军的一名士兵皇甫晖,因其部队被发配贝州(今河北省南宫市),不能归邺城(今河北省大名县),怒而发动兵变,煽动士兵杀主帅杨仁晸,立偏将赵在礼为留后,是为邺城之变,存勗命李嗣源讨伐,嗣源被军士挟持,被迫与魏博叛军合兵造反,往洛邑前进。庄宗正打算御驾亲征时,却被怀有私仇的部将郭从谦起兵杀害,史称兴教门之变,兴教门之变亦是邺城之变的延续,故庄宗也可说死于魏博兵变。

当时燕地割据的藩镇还包括以下两个:

【易定镇】(又名义武军):首任节度使张孝忠,奚族人,原为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旧将。781年,宝臣之子李惟岳谋袭父位,唐廷不允,李惟岳、田悦等起兵叛乱。唐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成德军节度使,与朱滔联兵讨伐李惟岳。782年正月,朱滔、张孝忠破李惟岳于束鹿。契丹人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李惟岳,缢死辕门外,传首京师。唐德宗将成德节度使分割为义武节度使(定州、易州、沧州)和恒冀都团练观察使、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三月任命张孝忠为义武节度使。王武俊欲谋得成德节度使,以功高赏薄,对唐廷不满,又瞧不起张孝忠,暗中与幽州节度使朱滔、淄青节度使李纳相互勾结。是年十一月,朱滔称冀王,李纳称齐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张孝忠、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与朱滔、王武俊对峙,一直到784年,唐廷招降王武俊。786年,沧州归属横海节度使。张孝忠死后,子张茂昭袭位。810年,唐宪宗遣宦官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率河东、义武、卢龙、横海、魏博、昭义六镇对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进行讨伐,张茂昭率义武军参战。八月,张茂昭举族入朝。唐廷任命任迪简为义武节度使,张茂昭为河中、慈、隰、晋、绛节度使。之后,义武节度使成为唐廷直接任命的藩镇,抵制河北的割据。多次参加对河北三镇叛乱和昭义节度使刘稹的讨伐。直到黄巢之乱,义武节度使王处存还到长安勤王。黄巢之乱后,王处存投靠李克用,在卢龙节度使和成德节度使的夹缝中生存。895年,王处存死后,儿子王郜继位。朱温攻打王郜,王郜派叔父王处直迎战,兵败,义武军兵变推王处直为帅,王郜出奔投李克用。王处直投靠朱温。朱温建立后梁后,封王处直为北平王。910年,因遭朱温武力威胁,王处直转投李克用之子晋王李存勖,并助其在柏乡之战中击败梁军,王处直复用唐朝天祐年号。921年,王处直因与李存勖生隙,又联络契丹,被义子王都兵变取代并杀害。王都继续归顺李存勖。后929年,王都勾结契丹起兵,为后唐明宗李嗣源所灭。易定镇共有25位节度使任职。

【沧景镇】(又名横海军):725年设置横海军使,784年,设横海军副大使。787年唐德宗设置节度使,治所在沧州,下辖沧州、景州。819年开始长期管辖沧州、景州、德州、棣州,相当于今天津市马厂减河以南,大运河以东,山东省京沪铁路以东,黄河以北和博兴县北部地区。被程怀直、程怀信、程执恭、李全略割据。821年,德州、棣州另设观察使,撤销景州。822年,改为节度使。827年,增齐州,829年废除,不久恢复,下辖沧州、景州、德州、齐州。831年改为义昌军,撤销景州。868年,齐州归天平军。892年,恢复景州。898年合并到幽州。五代复为横海军,宋代废除。沧景镇共有35位节度使任职。

另外,安禄山起初掌管的平卢军占据辽西,761年,从前为安禄山部将后归顺唐朝的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为史思明之子史朝义部所迫,南迁淄青(山东省青州),持续到819年,这时高丽和渤海再次把诸夷燕亳一体的环渤海圈统合起来。

背景与影响:
唐廷历代帝王在侵犯东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将其内徙至燕地北境,建立了羁縻州制度,欲靠其强悍武装镇守边疆。这些部落民后来大多转为了定居,形成了许多胡人聚居的村落,与土著燕人交错分布,并融入到了本地的燕文化里面。燕地自此胡化甚深,受到的中原汉文化影响很浅,而与唐廷的关系疏离。学者方积六在《论唐代河朔三镇的长期割据》一文中曾谈到:“河北地区历史悠久的习武风尚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广泛融合,增强了河朔三镇的政治、军事势力,有利于分裂割据者进行反抗唐王朝的斗争。”
学者谷霁光认为:“安史乱前,河北已有强烈的反唐情绪。唐室对河北,也相当猜忌。”英国学者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蒲立宾、普利白兰克)也认为:“河北与关中的对立在北齐时代已形成。北齐时河北是一个文化最高、经济最富庶、人才最多的区域。而且当时河北与高丽往来频繁、关系密切。”并且与中原地带相比,“河北贡篚征税,半乎九州”、“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冀州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都说明当时在胡人的开发之下,燕地进入经济文化上的高度繁荣,盛于中原。到了唐代的河北已是一个交通便利、手工业发达、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是一个富庶地区,而以幽州镇为军力代表的整个地区,出于防范东北诸族的需要,高宗以来不得不在这里设置了大量的军队,因河北又是个拥有强大军事武装的地区,两者结合之下就为公元9世纪前后的幽燕独立运动提供了充足的经济与军事基础,特别是幽州为最早产生独立倾向的地区。可以说当时的幽燕是继先秦姬燕王国之后的又一次黄金时代,既是4世纪时鲜卑人光复大燕的延续,又是10-11世纪燕人能够与契丹人建立大辽联邦的基础。
河朔三镇时期的燕人不同于中央集权下受外地流官支配的局面,其封建土豪越发壮大,因为在同一藩镇系统内部一般是子承父业,使得藩镇系统的本土性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强化。藩帅必须具有与藩镇系统的利益共同性和与藩镇社会的文化共同性,不仅物质利益要与藩镇系统共享,其文化和性格特征也必须与藩镇社会的风气相适应,否则就有被其淘汰的可能。藩镇系统中的武将群体具有“文武不坠的素质特点,“体貌魁伟”的体质特点,以及“神情爽朗,性多豁达,不拘小节〃的性情特点,“严训”、“机略惠贤”的个人能力,“轻财厚义,节用谨身”的生活观念。“守忠事上,信义居怀”、“诚信”、“纯孝”、“义顺忠勇”作为藩镇社会普遍认同特别是节度使阶层所赞赏的高尚品德被强调出来,特别是这种“忠义”的品德是针对本土,而不是对于帝国中央的。
“藩镇系统”,是在军政合一的体制下,由藩帅主持,由藩镇幕府和支州郡内的武将与文职成员、普通兵卒共同构成。藩镇中的武将大部分出自河北本地,他们从小深受河北尚武之风的影响。“生于燕”的黄直继承了其父黄晖的武将职业长达“十五余载”,因“仕于燕”而被当地人称为享有“衣锦之荣”。一些不仅广泛吸纳地区外的人才进入本地藩镇系统,还极力避免本地区人才流失,甚至禁止系统内人员移居外徙。当时在藩镇系统中工作出色的人才还可以兼任文官和武将。不管是北部还是南部,河北藩镇系统都很重视文武官员的相互转化,使文官转为武将,不断向尚武的藩镇系统靠拢;使武将转为文官,加强武将在社会上的实力和地位。文武两群体不仅具有相同的道德观念,还互相通婚,这就更加强化了由本地招募和父子相继方式形成的藩镇系统的本土性,对藩镇独立性的强化有重要的意义。它和禁止境内的人才迁徙外出一样都可以保证藩镇系统内部的核心精神——独立于中央之外——不被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越来越和当地藩镇系统利益趋于一致,藩镇社会更具独立性了。随着唐代后期军事政策的转变,兵募逐渐被雇佣兵制所代替。大量的无土地雇佣兵存在着,并且无法以中央政令裁撤的方式得以解决;地方藩镇统治集团也不希望丧失人数众多、作风凶悍以为其统治基础的兵卒。特别是自平卢侯希逸开始,节度使可由军中废立,这就更加强化了军卒和将校的地位与权利。这些军人有强烈的尚武之风,认同于河北藩镇社会的“忠义”观念,并强烈地希望维持割据现状而不愿有稍许改变。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平民加入到了支持本地区游离于中央之外、甚至是与中央对抗的阵营中去,其中以幽州人最为典型。开成会昌年间(836-846),幽州的知识分子,不仅明确地接受了“镇冀之间,自为一秦”的观念,更甚而明确地反对归顺中央,反对用实利的损失换取名义的效益。河朔地区平民的文化观念特征不仅与藩镇系统所倡导的“仁孝”和“忠义”相适应,而且藩镇系统的割据行为不断加强着他们头脑中的独立性。当时河朔民风大不同于中原,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平民群体同样具有尚武、节俭的行为,具有地方性和私属性的“忠义”道德观念,这些特征又引出了他们对藩镇社会独立性的认同和支持。
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便指出,唐代自安史乱后,“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除拥护李氏皇室之区域,即以东南财富及汉化文化维持长安为中心之集团外,尚别有一河北藩镇独立之团体,其政治、军事、财政等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即不以长安、洛阳之周孔名教及科举仕进为其安身立命之归宿”。
大燕民族英雄安史父子四人逝后被燕地军民尊为地方保护神,尊称为安史四圣,魏博镇田承嗣特立祠敬奉,足以说明安史父子四人在燕人中的地位之崇高,被燕人引以为傲的“河朔故事”广为流传。安、史二家族均出身粟特,其部下亦多为此族。粟特人祖居中亚河中地区,原为农耕民族,亦多从事商贸随丝路向东迁徙,凭借其优良的战斗力在东亚又多以雇佣兵为业。粟特民间盛行源自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汉名祆教,随着粟特的迁入,燕地亦广立祆祠。在语言上粟特人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与当时的波斯人在文化上十分相近。而粟特在燕地兴盛之时,其故居河中地已开始伊斯兰化,随后又被突厥化,原有的粟特文化消失,燕地随之也成为粟特民族最后的流亡地之一。消灭安史之后,唐朝开始排斥外族,更多在中原地区生活的粟特人便大规模迁居燕地,与原住民通婚,此即为燕人的第二次大规模胡化。至今燕地仍有众多昭武九姓后裔,如康、史、安、曹、石、米、何等姓氏,其中的安氏后裔还拥有天主教在燕首个教友村庄-保定徐水县的安家庄。直到晚唐,燕地粟特人有增无减,部分还加入了日益强大的沙陀部族,这种民族融合一直延续到金元时期。

●建立刘氏之燕王国(895 A.D. ~ 913 A.D.):

893年,幽州军卒出身的深州人刘仁恭在兵变中被军士们推举为首领,之后他率领叛军进攻范阳军(卢龙/幽州节度使)的军部,被李匡筹军所败后逃往河东归附晋王李克用(沙陀人)。在刘仁恭的教唆下,894年李克用攻陷范阳,次年李克用上表于朝廷,推荐刘仁恭为范阳留后,不久,唐朝廷追认刘仁恭为范阳节度使。897年,唐昭宗为镇国节度使韩建挟持于华州,李克用将欲勤王,向刘仁恭征兵,而刘仁恭以许多理由搪塞,李克用大怒,亲征幽州,未料大败而还,刘仁恭因此摆脱河东控制。
898年,刘仁恭败义昌节度使卢彦威,并吞其辖区,并以其子刘守文为义昌节度使,因此兴起兼并河朔三镇的野心。次年南征时,大败于宣武朱全忠、魏博罗绍威联军,女婿单可及被斩,受创后的刘仁恭依附于朱温与李克用之间,然而随着朱温势力的扩张,华北最后仅余河东李克用及范阳刘仁恭可自保。906年,朱温大举攻范阳,刘仁恭危在旦夕时,李克用基于唇亡齿寒之理,仍不计前嫌营救。刘仁恭利用中原乱局得以称雄一隅,但他不求治理本乡,只图利用权力挥霍享乐,导致其统治很不牢固,被世人蔑称为“桀燕”。期间刘仁恭之子刘守光曾因与其爱妾罗氏通奸,被刘仁恭鞭打后,断绝父子关系。907年6月1日,延续近三百年的李唐帝国灭亡于朱温(后改名朱全忠,为黄巢旧将)的政变,被后梁政权取代。同年,朱温派宣武将领李思安攻幽州,刘守光击退敌军后叛变,自命节度使,将刘仁恭囚禁,又派元行钦杀刘仁恭的其余儿子们。此后并与其兄义昌节度使刘守文相互攻击,909年,擒刘守文,不久将其杀害,并攻陷义昌军,兼有两镇。
909年刘守光被后梁封为燕王,大权独揽的刘守光开始寻求称帝。911年9月8日刘守光宣布独立,国号大燕,改元应天,以幽州子城为宫城,以梁使王瞳为左相,卢龙判官刘涉为右相,史彦群为御史大夫。这也是迄今最后一次以燕为名建立的独立政权,其辖境很接近于战国时代的燕国疆域,诸夏各地也都大体上恢复了先秦时期的多国体系。不过这次复国很勉强,只能算有名无实,因此很快就亡国了,根本比不上此前虽无名但有实的河朔三镇时期。刘仁恭统治时期曾将平州一带(卢龙)割让给了契丹人。
912年1月,晋王李存勖派遣大将周德威会合镇、定两州兵力入侵燕国,燕帝刘守光向后梁与契丹求救,但两国未尽全力来救。913年10月,兵临幽州范阳,燕帝刘守光诈降,晋王李存勖前往幽州,刘守光背约,晋王李存勖遂举兵进攻。12月范阳沦陷,被囚禁的刘仁恭当即被俘,出逃的刘守光在914年1月4日也为晋军所擒,刘氏仅称帝两年。914年2月12日,刘守光被李存勗杀于晋国太庙,刘仁恭后来被押解至代州,被斩首。
刘仁恭所代表的是本土燕人的利益,正是由于幽州镇推行最典型的军事共和制度,统治权力牢牢的掌控在了陆续迁入进来的内亚武士手里,属于外伊朗人的殖民政权,而并没有形成像是成德镇那样有扎根于本地的家族统治,导致缺乏本土燕人的积极支持,当时的燕人仍然念念不忘过去属于东北亚各族自我统治的鲜卑诸燕时代,并不会全心接纳内亚系的统治者,因此幽州频繁的发生政变,成为河朔三镇里第一个灭亡的,而刘氏家族的燕国与此前相比更加缺乏优秀的军事动员能力,统治基础也更加不稳,使得燕人再也竞争不过树大根深统治稳固的河东镇,并被其吞并。

●沦陷沙陀李氏之河东镇(913 A.D. ~ 922 A.D.):

刘守光的燕国被李存勖吞并后,纳入了晋地河东节度使的统治下,之前任燕国纳降军使的范阳人卢文进降晋,得拜蔚州刺史。917年二月时,李存勖正陷入与大敌后梁的长期战事中,命时任威塞军防御使李存矩募太行山以北部落骁勇者及燕国逃亡士卒送到晋梁前线,又下令征集马匹,百姓生怨。李存矩聚集了五百骑,亲自南运,以卢文进为偏裨将随行。士兵们害怕远行打仗,李存矩却不体恤。他们到祁沟关时,小校宫彦璋说服士兵兵变,杀死李存矩,他们拥卢文进为首。之后卢文进企图恢复燕国,但遭失败而流亡契丹,投靠耶律阿保机。当年三月,契丹军以卢文进为向导,大举进攻晋国北境,很快攻下新州。卢文进任部将刘殷为新州刺史。周德威奉李存勖命率本部卢龙军合河东军及晋国盟友赵国、义武军士兵攻新州,却被契丹三十万大军所败,被迫撤回卢龙军部幽州(即范阳)。契丹军乘胜进围幽州,卢文进招幕幽州流亡之人,教契丹军用飞梯、冲车、地道、土山攻城,周德威亦采取相应策略防御。四月,晋大将李嗣源、阎宝奉命赴援,契丹战败,随军的牛羊也已吃了一半,太祖后悔出兵,责让卢文进。六月,契丹太祖因天热班师,命耶律曷鲁、卢文进留守,八月,李嗣源、阎宝及李存审援军到,耶律曷鲁、卢文进等因军少无援也撤退,但此后卢龙与契丹的边境仍然易受攻击。后来卢文进娶契丹公主,契丹太祖任卢文进为平州刺史、卢龙留后,再任为节度使,让他和部下燕人士兵屯平州,每年他都带领奚族骑兵进攻晋国。运往卢龙的粮食常被契丹军掠夺,卢龙军下辖诸州因而残破。契丹俘获数州士人和女子,并因而学会纺织,契丹人强盛,都是得到卢文进的缘故。
921年,赵王王镕被养子王德明所杀,王德明接管赵地,改回本名张文礼。李存勖起初意图安抚,任他为成德军(即赵国辖地)留后,但张文礼相信李存勖最终会攻打自己,于是求援于后梁,并通过卢文进求援于契丹。后梁皇帝朱瑱拒绝,而契丹太祖则应允。李存勖讨伐张文礼时,契丹太祖发起大举南攻。次年正月李存勖亲自迎战,契丹战败,撤军,又于四月攻克蓟州,以卢文进和耶律涅鲁古典军民事。虽然契丹出兵相助,但九月成德军军部镇州仍然沦陷。张文礼在遭晋讨伐后不久即病死,子张处瑾继。张处瑾伏诛,晋国吞并成德军。
此战失利后,卢文进和同样投靠契丹的燕人军官王郁带领契丹士兵继续骚扰晋国北境,使李存勖在讨伐后梁时有后顾之忧。李存勖在923年三月于魏州(即大名府)建立后唐称帝,宣称恢复唐朝。当年九月王郁与卢文进召契丹武士南下进攻,欲收复瀛、涿二州。李存勖在十月突袭攻破后梁都城大梁,朱瑱自杀,梁亡,李存勖接管后梁领地,将华北各地短暂统一。此后契丹继续每年攻掠后唐,次年七月要求李存勖割让卢龙军给卢文进,李存勖拒绝。契丹太祖决定征服东面邻国渤海,留卢文进和将领秃馁(又作托诺)屯后唐边境的营、平等州以防后唐攻击。926年,太祖灭渤海,以渤海地封长子耶律倍,同年四月,李存勖在后唐都城洛阳死于兵变,李嗣源,以李存勖养兄身份称帝,又派使者对卢文进指出政权更替、不计前嫌,说服卢文进复归。当年十月,已为契丹检校太尉的卢文进杀死帮助自己戍守平州的契丹人,率所部十五万、车帐八千乘奔幽州,叛逃降唐。卢文进被李嗣源封为范阳郡开国侯,933年三月,出为昭义军节度使。936年,李嗣源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乱,在契丹太宗皇帝帮助下击败后唐派去讨伐他的军队。李从珂全家自杀,石敬瑭建立后晋取代后唐。卢文进因背叛契丹,闻讯害怕,身为燕人又不肯屈身事晋,十二月弃官逃到吴国。
当时属契丹人控制的辽西一带仅被后唐短暂统治不足一年。

3. 契丹化时期(公元10至12世纪,第三次胡化):

●大辽王国统治之燕云十六州(922 A.D. ~ 1123 A.D.):

915年,契丹迭剌部的酋长耶律阿保机出征室韦得胜回国,之后他在在滦河边建设了一座模仿燕都幽州的城市。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以后于916年3月17日称帝,建立大契丹国。
922年1月9日,大契丹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带领长子耶律倍与次子耶律德光率王郁等经略燕地,占取幽州,一度打到定州。次年,耶律德光又率王郁攻镇州,在定州遇唐兵,破之。923年秋,王郁及阿古只南进燕赵攻下磁窑务。926年契丹攻下辽东的渤海国,以渤海地封长子耶律倍,同年耶律阿保机去世。在辽太祖生前统治的时期,有许多燕人因战争被俘或者主动逃难而前往契丹控制的燕地北境山后地区生活,建立聚落。930年,割据原渤海国疆域的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937年1月7日后唐末帝李从珂见大势已去,想要自焚,要耶律倍,倍不从而被杀,石敬瑭攻破洛阳后,追封耶律倍为燕王,辽太宗将皇兄耶律倍改葬在他生前隐居的医巫闾山,上谥号为文武元皇王。
936年成德节度使沙陀人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出于对契丹消灭后唐的大力协助,石敬瑭按约定将燕地北境的燕云十六州(原幽州节度使属地)的主权献给契丹,并拜契丹可汗耶律德光为义父。石敬瑭献土之举实际上主要是其考虑到东北亚以契丹人为主体的政治集团越发强大,内亚沙陀集团是根本统御不了燕地的,反而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才心甘情愿地让燕人重新与契丹人这两个兄弟民族组成同一个国家。
燕云十六州都包括: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幽、蓟、檀、顺、涿、莫、瀛七州位于燕山南麓与太行山北支东麓,即“山前”地带,其余九州在山岭西北部,即“山后”地带。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燕地东境滦河两岸的滦、平、营三州以及辽西旧卢龙军属地当时也均为契丹国领土,为当年刘仁恭所割让,只在1122-1123陷于宋国。由于契丹人的祖源很大一部分就是燕人,最早就是高地燕人,后来接纳了大量逃避帝国郡县化的低地燕人,因此燕云十六州境内的低地燕人当时都是十分欢迎契丹的皇帝前来统治,而且燕人也终于摆脱了内亚人的压力。而后来恬不知耻的宋朝中国人无理的提出对燕云十六州的主权要求,实际上燕云十六州的易主跟中国人没有一点关系,仅仅是沙陀人与契丹、燕人间的问题。
后来幽州作为契丹的五京制成为辽都南京,旧的藩镇节度使被取消,燕云十六州开始郡县化,“幽州”这个古老的名字自此也不再使用。对契丹则造成其旧的部落自由日益被中央集权取代,辽帝利用幽州农业区的高税收来提高自身实力,以控制草原的契丹诸部。而燕地南境冀州地,即河朔三镇中的成德镇与魏博镇,自李唐灭亡时起就分属此后历代中原政权掌控一直到宋代,虽属中原汉人统治,但因处于战场前哨,当地人民亦保持了燕人的尚武传统。
石敬瑭在942年死后,他的侄儿石重贵继位,因不肯向契丹称臣,耶律德光在944年开始进攻后晋,946年石重贵投降。947年正月耶律德光把石重贵降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封“负义侯”,后晋灭亡。同年2月24日,入主中原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东京汴梁将国号由“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成为辽朝首位皇帝。因耶律德光的中央集权野心,藩镇制度也在此时几乎被废除,各路藩镇节度使当时赴中原朝见辽帝,唯一未去的是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由此他趁着各路节度使空虚的时机扩大了地盘。同年4月耶律德光因统治不稳而北归,5月15日病逝于栾城县杀胡林,辽世宗耶律阮继位,辽世宗时期契丹人开始进行汉化,以中央集权取代原来的部落制。948年十月耶律牒蜡获封燕王,为南京留守。951年9月世宗去世,年仅34岁,在位4年。当年10月11日辽穆宗耶律璟继位,969年3月12日39岁的穆宗被刺杀,次日辽景宗耶律贤继位。由于景宗体弱多病,皇后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黎氏)开始摄政,即著名的萧太后。982年10月13日35岁的景宗周西京大同病逝,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由于圣宗年仅12岁,故而萧太后继续摄政。萧太后执政期间,进行了改革,恢复了“大契丹”的国号,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百姓富裕,国势强盛。
与李克用、石敬瑭同出沙陀突厥的晋人刘知远作为河东节度使在耶律德光撤军后趁机于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同年六月入汴京次年病逝。948年刘知远二子刘承祐嗣位,即后汉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平之(河朔隆尧人),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进而反叛。951年1月1日刘承祐被杀,后汉亡。随后郭威称帝,入主中原,建立后周政权。954年郭威病逝,其养子柴荣继位,即周世宗。959年周世宗带领来自中原的汉军侵犯大辽,占领了瀛、莫二州,连陷益津关、瓦桥关、高阳关三关。同年五月在议取幽州时周世宗病倒,随后撤军。当时白沟河以北的燕地核心区域仍然由契丹所属。
960年一个小军官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洛阳人,祖籍保定清苑),周世宗被迫退位,宋太祖赵匡胤称帝。此后为建立中央集权,到979年宋朝灭亡了最后一个独立政权,晋地的北汉,诸夏继李唐帝国以后再次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只有幽州地作为燕云十六州受大辽保护而得以幸免。同年宋军从太原出发北伐,进攻大辽,一度占领了涿州,逼近燕京(幽州)。宋军与辽军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萧太后带领契丹勇士亲赴战场,后赵匡胤因在战时中箭受伤而带领宋军退兵。到989年大辽攻占了燕地之易州,自此两国边境基本就以白沟河(今大清河)-拒马河-太行山一线(北纬39度)划分。997年赵匡胤因箭伤复发而亡,宋真宗赵恒继位。
1005年1月,大辽与宋国的代表们在澶州签订了和约,即澶渊之盟。协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第二年,宋朝派人去辽国贺萧太后生辰,宋真宗致书时“自称南朝,以契丹为北朝”。此后燕地迎来了一个多世纪的和平时期。
1009年萧太后去世,圣宗开始执政,大辽进入国势最强时期。1031年6月25日,大辽在位最久的圣宗去世,辽兴宗耶律宗真继位。兴宗在位时期大辽开始衰落,其于1055年8月28日去世,辽道宗耶律洪基继位。1066年道宗又恢复了国号大辽,在其统治时期,长期处于原始渔猎社会的满洲女真人作为武力强盛的新兴蛮族开始崛起。1101年2月12日道宗去世,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继位。天祚帝就是统治燕地的最后一位契丹君主。
女真人本是东北亚边缘一些较为原始的渔猎部族,祖源为先秦时期的肃慎人(也是后来的乌孙,包括曾经复兴燕国的公孙氏家族),语言上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有更多老亚洲Y-DNA单倍群C系的血缘,也有流亡的燕人后裔,由于高句丽中央集权帝国的衰落,仍然保有很多封建性的北方诸部落开始崛起,从西部流亡的突厥人又带来了先进的内亚军事技术,加上辽国统治的衰败,特别是契丹人因为汉化而对女真进行歧视,故而女真开始凭借其强大武力开始对外扩张领土。1112年九月女真不再臣服于契丹,其酋长完颜阿骨打开始统一女真各部。1114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平叛的辽军大败。1115年天祚帝亲征女真,再次战败,并引发了国内叛乱。1116年内部叛乱平定,但在五月女真就借机占领了辽阳和沈州。1117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这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国。
1120年金国攻克上京临潢府,留守降,天祚帝流亡夹山。到1121年辽国已经失去了其疆域之半。而辽国内部又发生了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而爆发的内乱,1122年天祚帝杀了自己的长子耶律敖卢斡,这使得更多的辽国军人感到不安而投靠金国。四月,金攻克辽西京大同府。由于战场上消息不通,辽国内部以为天祚帝在前线阵亡或被围,于是在1122年3月耶律大石和奚王回离保(萧干)在燕京拥立耶律淳为皇帝(北辽),回离保屡败入侵的宋国童贯军队。当年6月24日,耶律淳病死,德妃萧普贤女以皇太后身份摄政。但背叛大辽的燕将辽东人郭药师以涿州和易州归宋,郭药师以六千宋兵突然到达燕京,甄五臣以五千人夺迎春门,萧妃令闭城门与宋兵巷战,郭药师大败,丢掉了马徒步逃跑,越城逃脱。11月居庸关失守。1123年正月上京叛金。2月2日(另有记为1122年12月),金国军队攻占燕京,萧德妃和耶律大石投奔天祚帝,但天祚帝以谋反罪名杀了萧德妃,而耶律大石得到了赦免。当年春季奚王回离保在箭笴山称奚国皇帝,改元天复,但五月便为叛变的部众所杀。
在契丹人统治的大辽王国,有耶正定人赵延寿(936年为幽州节度使,加封燕王)、律牒蜡(948年)、玉田人韩匡嗣(969年后)、萧孝穆(1023年获封)、耶律洪基(1043年获封,后成为辽道宗)、耶律延禧(1084年获封,后成为天祚帝)、耶律挞鲁(1103年获封)、耶律牒(虫葛)、耶律瑰引(死后追封)几人曾获封燕王爵位。1121年当时属于金国金景祖完颜乌骨乃之孙完颜撒改逝后也被追封为燕王。

背景与影响:
关于当时东北亚蛮族的日益强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内亚胡人的衰落。其源于公元7世纪穆斯林势力在阿拉伯的崛起,以712年签订的撒马尔罕条约为标志,阿拉伯人开始成为中亚霸主,呼罗珊的粟特人势力风光不再,八世纪后期粟特人陆续伊斯兰化,远东的内亚秩序输入由此中断。秩序的真空造成北方突厥人的崛起以填补,由于突厥属于游牧民族,故而能够迅速将内亚技术带给东北亚同样游牧的契丹以及后来的蒙古,使得游牧民再次称霸远东数个世纪,一直到16世纪海路兴起以后造成内亚秩序输入线彻底枯竭,欧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才结束其霸权,这期间东亚的殖民者地位已经由内亚人换成了新兴的东北亚各族。
属于游牧民族的契丹人原是鲜卑人分化出的一支,语言上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发源于燕地北境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是属于自由民的高地燕人,和比邻而居的奚人类似。因着东北亚各族保留完好的封建性,契丹并没有中原汉人的大一统帝国野心,因而在占领燕地后采取因俗而治政策,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也就是农牧民分治,又建立五京制与捺钵制,将其中的燕京立为了南京析津府,在晋地设立西京大同府,在奚人领地建立中京大定府,渤海人领地建立东京辽阳府,在其祖源地则建立了上京临潢府。允许境内属于异族的奚人(高地燕人)、渤海人、女真人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政权,相当于上古燕国初期的君合国形式,又类似大英帝国殖民主义,是中古时代的联邦制,也让燕人拥有充分自治权,由此两族和睦相处。在这种制度下农牧两种产业也达致了互补,满足了境内经济平衡发展,更使得契丹人能够避免此前数个蛮族的命运,即在占领中原后因汉化而造成的蛮族性丧失而统治迅速崩溃,使得大辽能够兴盛近两百年。辽太祖还收留河朔境内因躲避战争而北迁的的流民,实行头下军州制度,在草原上按照燕地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其中还包括许多粟特人后裔。当时的宋国无耻地大搞宣传,以民族解放者的姿态声称当时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备受蛮族奴役,中国人对燕地享有无可争议的主权,就如同现在的中国共产党对台湾的主权要求一模一样。而当时燕人根本不屑于宋国人那种编户齐民大一统下的汉人文化,尤其是轻视汉人传统的科举,穷人靠读书做官发财的制度,而是更为喜欢北方游牧人那种放鹰走马,以强力武装捍卫自身利益的民风,反而比官僚帝国统治下的汉人拥有更多的自由。
出使过辽国的苏辙就曾评价:“北朝之政,宽契丹,虐燕人,盖已旧矣。然臣等访闻山前诸州祗候公人,止是小民争斗杀伤之狱,则有此弊,至于燕人强家富族,似不至如此。契丹之人每冬月多避寒于燕地,牧放住坐,亦止在天荒地上,不敢侵犯税土。”当时的燕地也形成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大家族,像著名的韩氏家族,在辽国境内“耶律、萧、韩三姓恣横” ,已贵为和契丹二姓一样的上层统治者。一些大族甚至在几百年后的元代余威尚存,元人王恽就曾感叹:“迄今燕故老谈勋阀富盛,照映前后者,必曰韩、刘、马、赵四大族焉。呜呼,盛哉!据宋人许亢宗1125年奉使金国的《行程录》记载,燕地“民尚气节,秀者则向学读书,次则习骑射,耐劳苦。未割舍已前,其中人与夷狄斗,胜负相当。”,又据宋人楼钥1169年出行金国的记录,沿途所见,原北宋故地“只是旧时风范,但改变衣装耳”,及过白沟原辽宋边境,“人物衣装,又非河北,北男子多露头,妇人多耆婆。把车人云:‘只过白沟,都是北人,人便别也。’”,以及:“其人坚忍奇崛,包藏祸心,狡立凶谋,前有荆轲太子丹之风,后习安禄山史思明之态”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语),“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新唐书·史孝章传》)”都是对当时燕人的描述。而宋国人则以中原汉人正统自居,而歧视已胡化的燕人,称为蕃族。当北宋联合女真灭辽,以为可以利用燕人的民族情感,不料已胡化八百多年的燕人早不再认同汉人的民族归属,因而受到了当时燕人的批驳,1122年,宋使马扩出使辽国,接待的辽国汉儿官员说道:“南朝每谓燕人思汉,殊不思自割属契丹已近二百年,岂无君臣父子之情?知有养父而不知有的父,是亦不孝也。燕人久属辽国。各安乡土,贵朝以兵挠之,决皆死战,于两地生灵非便。”,“谚语有之:一马不备二鞍,一女不嫁二夫。为人臣岂事二主,燕中士大夫岂不念此?”,表明燕人与契丹之间的民族认同已远超过对于中原汉人的认同。
当时燕人被契丹人称为“汉儿”,与之相对的“南人”则是对山东、中原、江南等宋国人的称谓,后来蒙古人沿用了这种并不正确的区分方式,但也足以说明燕人与中国人的巨大差异。在燕云十六州,燕人开始与契丹人混居通婚,并且被游牧民的淳朴风俗所影响,这也是燕人的最后一次胡化,将传承千年的先秦周礼与胡人的封建自由和尚武精神完美融合起来。不仅在血缘上燕人与南部中原汉人差异越来越显著,燕人的语言也正式地从中原古汉语中独立了出来,全新的独立民族逐渐形成。契丹同时也接受了农耕文明,不过因为燕地民风自古与中原迥异,因而未长期占据中原的契丹人也没有像过去的鲜卑等族沾染上中原汉人的恶习,保持了自身的德行与民族活力。

●沦陷赵氏之宋帝国(1123 A.D. ~ 1125 A.D.):

瓦解契丹统治的罪魁祸首当属燕奸马植,他本为燕地大族,在辽国有着高官厚禄,但是却因个人品行低劣而遭人排挤,更想贪图在中原一带的帝都做官,于是开始阴险的勾结宋国人进行政变。1111年,童贯出使辽国,马植私下与他秘谋侵占燕云十六州。后马植化名赵良嗣潜入宋国,献计抗辽。宣和年间曾七次赴金,挑起女真与契丹之间的矛盾,与完颜阿骨打约定夹攻灭辽。于是金国君主完颜阿骨打开始与卑鄙的宋国勾结,在不断侵占吞并辽国土地的同时,与宋国订立海上之盟,联合灭辽。1120年,宋、金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的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赐给宋国。
1122年,燕京幽州城沦陷,次年大辽的全部国土均被入侵的女真人吞并,而宋国并没有按照约定成功攻下辽南京与西京。起初金国指责宋国背约,而拒绝让土,但宋国又花重金购买,为了安抚宋国,1123年2月金国把燕云十六州的山前部分(景、檀、易、涿、蓟、顺)让给了宋国,宋改辽南京析津府为燕山府。为了报复此前燕人不肯降宋,并消灭燕地的藩镇制度,让帝国更容易地统治燕地,宋国人在占领燕地以后,在宋徽宗的种族灭绝指令下,大肆捕杀燕人世家大族,酿成一起起大屠杀,特别是针对有内亚血统倾向并不说汉语的胡化燕人。而有大量的燕人再次像以前被中国入侵时一样,往北流亡,躲进了深山里,直到后来女真和蒙古时代再次驱逐中国人以后,燕人才展开复仇,成为灭宋的主力。当时低地燕人的政治中心幽州成为空城,可谓是自上古时代秦灭燕以来,对燕国社会最严重的一次破坏了。
当年正月,辽国守将张觉以平州(今唐山、秦皇岛一带)投降金完颜宗翰,金太祖改平州为南京,任命张觉为南京留守。五月,张觉又想降宋。六月,和宋国燕山府宣抚使中山人王安中联络,叛入宋国。七月,完颜阇母率二千骑讨张觉,先胜两仗,但在兔耳山被张觉以精兵万骑大败。十一月,完颜宗望奉金太宗命,接管完颜阇母的军队讨张觉。当时宋国改平州为泰宁军,以张觉为节度使。张觉远迎封赏时,被完颜宗望的间谍探知,举兵袭击,结果张觉回城时在城东被截击,大败不得归城,只能逃奔北宋燕山府。完颜宗望遂克平州,向王安中索要张觉,王安中开始不肯,杀了一个长相相似的人搪塞。完颜宗望看出来不是张觉,发兵去攻。王安中不得已,只好杀张觉。张觉被杀时,在燕京的原辽国降将及常胜军皆哭,对宋国极为不满(辽史记为张觉死于1124年)。
1124年八月完颜·阿骨打在返回满洲途中病世,其弟完颜晟继承其王位。1124年天祚帝开始率领族人向西流亡。1125年3月26日天祚帝在应州被俘,大辽为金朝所灭。除臣服于女真的契丹人,其余族人向西迁徙,一直抵达粟特人旧居的河中地,由耶律大石建立了西辽政权。
由于在流亡的燕人世家大族的游说下,女真人决定帮助失去家园的燕人复仇。1125年秋八月,金军借平州之变,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斡离不(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粘没喝(宗翰)领军直扑太原。十二月东路金兵攻燕京,因为宋国的大屠杀导致留在本土的燕人们根本不愿帮助宋军,宋军只得招募来自中原的那些市井混混无业游民,导致宋军毫无战斗力。镇守燕京的郭药师和完颜宗望一战而败后即投降,并成为灭宋先导,协助金兵攻占河北大部,渡过黄河,南趋汴梁。1126年正月,完颜宗望率金兵东路军进至开封府城下,包围北宋首都,因京城守御使李纲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宗望胁逼宋议和后撤军,即宣和和议,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宋钦宗以康王赵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并割让中山、河间(今属河北)、太原三镇。1127年春,金军俘宋徽、钦二帝及大批皇族北去,北宋灭亡,其残余势力在黄河以南的商丘拥立康王赵构为宋高宗。1128年宋军败退至长江以南的临安(今杭州),直到1138年宋金议和后两国边界稳定下来,宋国再也无力贪求北方包括燕地在内的土地。
在此前统治燕地南境冀州地的宋朝内,获封燕王爵位的有赵德昭(追封)、赵元俨(追赠)、向敏中(追封)、赵颢(追封)、赵佖(追赠),赵俣在1108年获封燕王,1127年去世。

(五)金元帝都:

自金元到明清七百多年来幽燕一带开始长期纳入大一统帝国的统治之内,大辽的灭亡就是幽燕历史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转折,自此燕地开始作为帝国的一个省以及帝都京师所在地,使得燕人的民族独立进程开始停滞。

●并入女真之金帝国(1125 A.D. ~ 1213 A.D.):

由于燕京的原住民在战争中损失殆尽,因此金国政权又从中原迁入了许多移民到城内,使得当地燕人在血统上退化。又是在燕地大族的劝说下,女真决定留在帝国边境继续维持北方的封建自由秩序,保护包括燕人在内的各族不被中国奴役。1153年故都燕京被立为金中都,其人口后来增加到超过百万,逐渐成为帝都,直到百年以后落到被蒙古人屠城的下场。燕京之所以成为帝都,也是因为燕地以内亚、东北亚、中国三重边疆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决定了其必然会成为满蒙塞北诸蛮族帝国的统治中心。也从这时开始,燕京越发脱离燕地文化,被帝国风气所毒害,燕人开始习惯于被强大的北方亲戚们保护的生活,原来的豪族们继续享受其在帝国内的高官厚禄,而逐渐淡忘了自己应该有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女真自己因为久居南方,沾染上宋人的恶习,也逐渐丧失了原本强盛的封建文化,变得越来越倾向中央集权官僚化,导致此后被新的蛮族代替,重复了契丹人的命运。当金国中央集权化以后,燕京作为帝都的负面作用越发凸显出来,对帝都城内及周边的编户齐民使得当地燕人严重丧失了武德,社会散沙化,豪族逐渐衰落,导致整个燕文化无以为继,再也难以复兴大燕。
1215年,在蒙古军的打击下,金朝南迁。河北多地相继沦陷。1219年正月,金宣宗为拉拢统治区内豪族武装抵抗蒙古而授予其高职,分封河北、山东、河东的地方官吏与地方武装首领王福等九人为“公”。河北九公皆兼宣抚使,赐号“宣力功臣”,总率本路兵马、设置公府、任命官吏、征敛赋税、赏罚号令皆由九公自便,即为“九公封建”。九公的封号及其管辖的地区为:①沧海公王福,管辖清、沧、观州、盐山、无棣、乐陵、东光、宁津、吴桥、将陵、阜城等地。②河间公移剌众家奴,统领献、蠡、安、深州、肃宁、安平、武强、饶阳、六家庄、郎山寨等地。③恒山公武仙,辖有中山、真定府、沃、冀、威、镇宁、平定州、抱犊寨、栾城、南宫县。④高阳公张甫,统领雄、莫、霸州、高阳、信安、文安、大城、保定、静海、宝坻、武清、安次县等地。⑤易水公靖安民,统辖涿、易、安肃、保州、君氏川、季鹿、三保河、北江、矾山寨、青白口、朝天寨、水谷、东安寨。⑥晋阳公郭文振,统辖河东北路。⑦平阳公胡天作,统领平阳、晋安府、隰、吉州等地。⑧上党公张开,统辖泽、潞、沁州。⑨东莒公燕宁,辖有益都府路。金末,九公或归降蒙古军,或战败被蒙古军杀死。
1215年九月,周元儿领导的红袄军攻克深州、祁州、束鹿、安平、无极等县,遭到真定府金兵的镇压。周元儿及红袄军五百余人被杀。

●并入蒙古之元帝国(1213 A.D. ~ 1368 A.D.):

来自内亚,新兴的蒙古人在女真衰落的时候崛起,并迅速扩张,建立了欧亚大陆领地最为广阔的帝国。
1213年蒙古人消灭女真的金政权占领燕地。燕地封建土豪定兴人张柔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1218年张柔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今保定市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后知其好友苗道润已遇害,誓师复仇,接连攻下雄、易、安、保诸州。1234年,张柔入觐窝阔台汗,升万户,兼管军民,成为独据一方的燕人首领之一。燕人张柔第九子作为蒙元镇国大将军的张弘范更是消灭中国人的得力干将,1279年3月19日厓山海战中彻底剿灭宋国残余,因此被中国人哀嚎道“崖山之后无中国”。张柔归顺蒙古之后,保州因战乱,已是一片废墟,张柔对州城重新营建,规划市井,营建民居,修建城垣,并引护城河水入城,疏浚河道,排涝防旱,修莲花池,建书院,迁庙学,利交通,利农商工,改善生产条件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使保州城得以复兴,成为“燕南一大都会”,奠定了保定旧城的基础,历经元、明、清,保定的城市格局都无太大的改变。保定的繁荣,也成为如今幽燕民族能够重新崛起的保证。
燕地永清人史天泽作为粟特后裔,也是辅助蒙古人的重臣。1213年秋,成吉思汗铁木真率部南下。十月,铁木真麾下骁将木华黎进至燕地,史天泽之父史秉直作为本地土豪率数千人到涿州迎降。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率军击败金将武仙,又俘杀抗蒙红袄军将领彭义斌。历授五路万户、河南等路宣抚使、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中书左丞相等职。至1274年,奉命与伯颜等统军出征南宋,至郢州时因病北还。次年,病逝于真定。
蒙古人深知中原地带对草原精英们的腐化,因而在1264年定都于相邻塞外的燕京汗八里,也就是金中都。汗八里城是当时远东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大都市,已经取代了过去内亚人黄金时代的长安城,城内遍布各人种的族裔,以及各种宗教的神庙,人口众多。但是由于大都属于一个殖民城市,并非是在本土燕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城内的各种宗教社区都没能挺过元末的大洪水冲击。对燕人来说,这是首次成为大一统的帝都所在地,此后数百年都难逃帝国桎梏,让幽燕难以从帝国中独立出来。而燕地也丧失了自身的行政范围,与晋齐等地一同划给了中书省直辖,但蒙古人的封建传统要保留的更多,因此在蒙古人统治时期,燕地并未遭受严重的编户齐民散沙化。取得对燕地的统治权以后,蒙古人为了加强大都的安全,由木华黎将军从内亚征调了大批雅利安种系的部落武士,驻扎在围绕大都的周边地带,因为当时的燕人大多在此前金国编户齐民化统治时期严重散沙化,已丧失了武力,难以承担保卫大都的责任。这些部落主要来自南西伯利亚大草原,以及北高加索一带,和河中地的商人与高级技工(主要居住在大都)。
蒙古统治者治下宗教信仰自由,此时也是天主教会首次传入燕地的时候,当时的蒙古王室和贵族对天主教颇为优待,1298年,方济各会传教士孟高维诺在当时的元大都城内建立了燕地有史以来第一座天主教堂。
燕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贡献最大,因此在大元的统治阶层中不乏身居高位的燕人,这待遇不同于被蒙古人所鄙视的南支汉人。蒙古人在血缘和风俗上与契丹相近,都是草原游牧民族。
蒙古人也重复了女真的命运,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就开始也沾染上中国人的恶习了,但相比之下其保留的封建传统还是更多一些,让其在东亚的统治基本上是稳固的。由于蒙元并非采用过去的中原式中央集权吏治帝国,各地方有高度自治权,有侍候制度,并分封了蒙古贵族为各地藩王,其中就有两任燕王(金印兽纽王)。即1262年1月13日,册封忽必烈次子真金为燕王,至1273年3月封为皇太子。1330年3月26日册封元文宗子阿剌忒达纳为燕王,同年十二月(1331年1月)封为皇太子。
蒙古人后期统治的动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气候剧变,造成鼠疫泛滥,也就是当时对欧洲造成极大破坏的黑死病,这导致了蒙古人开始封闭内亚交通线以阻止瘟疫的传播,进而造成其经济衰退,社会基层瓦解,流民四起,加上许多武士染病而亡,才让来自中原黄泛区的流民大军攻陷大都,终结其一个多世纪的统治。

(六)帝国直隶:

明清大一统时期是燕人费拉化的主要时期。

1.沦陷朱氏之明帝国(1368 A.D. ~ 1615 A.D.):

1368年无疑又是个灾难的开始,来自南方黄泛区的流民大军攻破了元大都,燕地再次沦陷于中原帝国。由于朱元璋的无产阶级本性,要铲除燕地的豪族,在他攻占燕地以后,指使常遇春对大都的色目人进行了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仅有少数跟随元顺帝北逃,而与蒙古人合作的低地燕人也不能幸免,于是大批燕人又像过去宋国占领时期往北流亡到燕山的深山老林里,要么更远跟随蒙古人到漠北,以及满洲,并成为后来消灭暴明,建立满清统治的八旗一部分,那些燕人流亡者当时已经认同与之更具亲缘性的满洲人。
由于明初以恢复周制为名再次进行封藩,1370年十岁的朱棣就获封了燕王爵位,1380年就藩北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㭎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虽然此时燕京没有成为新帝国的首都,可以有个复原的机会了,可惜燕王朱棣在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事变夺权,朱棣称帝以后又大肆削藩,越加中央集权化,燕王爵位也不再获封。1421年迁都于燕京,此后的幽燕又重复了前朝厄运。并且中原人对燕地共同体的破坏远甚于此前游牧的蒙古人。燕地旧名也被“直隶”这一极富帝国特征的名称取代,不过行政范围上则恢复到河朔三镇时的大体边界,燕赵之地即作为一省延续到现在。长期遭受帝都的腐蚀,使得周边燕人大多变得油滑,品德低劣,形成“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种近代对燕人的评价,一直延续到满清时期。
也正是此时天主教信仰广泛传入燕地,而燕地因为靠近帝都而成为当时传教士聚集之地,极大地改变了燕人今后数百年的命运,这是唯一的好处。由于明帝国并不敢打压外来传教士,要依赖其输入的先进技术,因此当时的燕地天主教社区不同于编户齐民,而拥有很高的自治权利,能够抵抗帝国官僚的压榨,是自沦为帝都以后燕人里最有抵抗力的共同体,除此之外只有穆斯林社区可与之相比。
明初洪武到永乐年间,燕地的入口结构因为战乱再次发生改变,不同于此前以异族通婚胡化为主,而改为了移民,但多为境内的人口流动,其中主要是自燕地北境山后地带迁往山前的小兴洲移民,其次是真定府一带向东部低地的移民,还有一部分散居各处的晋地移民,晋人移民集中于燕地西境的宣府一带,极大的改变了当地的语言分布。
明代闽人郭造卿曾经编著有一部《燕史》,记载自姬燕到元末时期燕地历史,是第一部独立的以燕地为核心而编纂的史书。原书120卷,但现今仅存抄本34卷,目前残本已出版,这书对我们以后编著 幽燕自文明起源至今为止更加完整的国史很有帮助。

2.并入满洲之清帝国(1615 A.D. ~ 1912 A.D.):

1615年建州女真再次崛起,1644年大清帝国入主中原,不同于暴明的入侵,满洲人入关以后善待燕人,因两族本就有比中国人更为亲密的关系,也就没有造成元末明初那时的大规模人口灭绝。此时燕地有著名学者博野人颜习斋与蠡县人李恕谷,主张恢复先秦西周封建制以及井田制,可惜当时的诸夏受大一统帝国毒害太深,而无法实践起来。而满人最后又被反征服,坐拥帝都压榨四方,日渐腐朽,闭关自守。燕地也由此受帝国掠夺最深,燕人被奴化成了一代代的费拉顺民,甚至沦为与中原地带一样产出流寇拳匪,其中只有天主教徒凭借自身组织力得以守护一方文明的秩序,如在1900年的庚子圣战中,教会建立的民兵成功地抵抗住了拳匪的进攻。
太平天国混战时期虽然没有波及燕地,但当时有个头领秦日纲在1854年5月获封燕王,是迄今该爵号或者说政治意义上的最后一次使用,1856年秦日纲被处死。

●天津租界:1860年大清战败给英法后,签订条约开放了天津港允许外国人自由贸易,并建立了租界,此后直到1945年民国收回英法租界,共有九国在天津建立过租界。由此天津也成为燕地最为繁华之地,也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当时与上海、香港等高度西化的远东大城市齐名。天津的城市建设质量是当时燕地最好的,建筑精美,街道整洁干净,秩序井然,与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各城市没什么差别,完全是幽燕各地进行文明化的参照。这里是传教士们进入内地传教的起始处,因为贸易关系,沿大清河数个内陆港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与广大内陆的贫困成鲜明对比。可惜在支那赤匪统治以后,天津已经称不上一流城市了,其在东亚的经济地位与上海等地相比更是急剧滑落。

●庚子圣战:1900年庚子圣战拉开了诸夏反清独立的序幕,也是幽燕教会和幽燕民族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圣战中众多幽燕基督徒的英勇殉道便代表着天主教信仰已经深深扎根于幽燕民族之中,依靠东闾圣母的庇护,再没有任何势力可以毁灭我们民族的坚定信仰,幽燕民族将永远做教会的战士,抵抗任何入侵者。期间依靠欧亚各国联军的援助,彻底消灭了祸害幽燕教友的义和团拳匪,也动摇了满清的帝国统治,南支那各民族的东南互保则为此后的诸夏独立战争积蓄了力量。
圣战中56位幽燕殉道者全部隶属于当时的直隶东南代牧区,在1955年4月17日他们被教宗庇护十二世列为真福品,2000年10月1日时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将这些幽燕殉道者共同纳入120位在满清至民国年间为坚持信仰而遇害的中华殉道者,正式册封为教会圣徒。

●诸夏反清同盟:八国联军剿灭义和团后,满清的统治越发不稳,东南互保之后的南支各省已开始蠢蠢欲动,寻求脱离帝国而独立。为了挽救自身统治,朝廷开始推行新政,如建立了后来成为直系军基础的北洋新军,以及废除科举,推行君主立宪等。其中曾主导开展洋务运动及担任湖广总督的燕地南皮人张之洞便主要负责教育改革,虽然他倾向于保守,但也影响了后来许多革命党人。这些改革都没有遏止住南支那革命党日益兴起的情况。终于到辛亥年间(1911年)由南到北各省纷纷反清独立,第二年清帝退位,进入中华民国北洋时代。清帝退位前燕地亦有进行独立运动,特别是在燕地东境,但因燕地处于当时满清帝国严控的核心区,因而缺乏全省独立的能力,如像广东与湖南那样大的声势,许多起义者也都是以外来的南支人为主。

1909年10月14日,各邦谘议局开幕。
其中幽燕西亚(Yuyencia)议长:阎凤阁 ,副议长:谷芝瑞、王振垚。
议员:李兰增、赵云书、高书官、张镇诒、王邦屏、郝鸿词、曹克祇、杨蔚林、萧启宗、张庆熙、张铭勋、李恭治、王汝焕、张锡光、姚翼唐、陈树楷、李搢荣、张瑞年、张凤瑞、丁宗峄、刘际熙、李兆佺、崔谨、宋如璋、李渠、张照坤、王丹桂、张冠卿、孙玉峰、王锡泉、齐树楷、田西河、石之梅、吴德镇、仇翰垣、孔宪章、王法勤、刘续曾、翟士杰、长海、王辅仁、马汝典、刘丕承、张其密、高锡恩、罗存瑛、董承荣、沈鸣诗、孟昭文、张澍田、胡学海、范光国、张炳麟、齐桂棻、祖兴绪、张肇隆、聂丹书、李津舟、傅圻、张汝桐、贾文龙、杨箓之、刘春霖、高奎照、张书元、田启琩、马鑅筹、刘锴、籍忠寅、冉汉文、陈甫杰、刘树鑫、刘福田、李士铭、孙洪伊、胡家祺、康景昌、彭国栋、吕邦宪、李镜蓉、商佑、马立中、窦文光、王廷烛、于邦华、高俊浵、李谐韺、董德馨、刘寿山、贾玉铎、王赓汉、朱丕彰、刘澄琛、张凯、王庆麣、田益锟、宋震坤、么立祥、李清源、彭堃、陈洪范、韩有仁、张廷钰、张瑞云、乔培茂、郝士元、路克让、田尔砚、吕昭祥、王庚堂、宋桢、王培心、陆尔修、王宝圭、郑长善、张作梅、赵宜修、张同佩、张之桂、徐莲峰、刘钺、李培真、谷连升、郭方刚、朱培仁、崔润之、呼九泽、王振铎、姬治、袁华林、徐寿光、王国彦、贾睿熙、李恩泽、薛潭、王吉士、聂作宾、张秉熙、谷钟秀、玉衡、连祺、定禄、李景芳、世英、祥俊、锡林、吉安、林庄、文成、乐绂、文敏、文福。
1910年5月25日,各邦谘议局互选资政院议员。1910年10月3日,资政院成立。朝廷钦定议员百人,各邦谘议局选出议员百人。其中幽燕西亚代表团:齐树楷 李榘 刘春霖 籍忠寅 于邦华 吴德镇 陈树楷 李搢荣 胡家祺。
第一次诸夏联盟的成立,不可逆地改变了满洲帝国(Amba daicing gurun)的宪法结构。满洲帝国自湘粤战争以后,已经逐步由内亚殖民政权演化为内亚-东亚君合国。第一次诸夏联盟成立后,即使没有加入联盟的东亚各邦,都开始觉得内亚朝廷的保护非但无益,甚或有害,宁愿越过朝廷,直接加入西方列强主导的远东条约体系。满洲帝国朝廷为了挽回颓势,企图通过新政,一方面恢复满欧特殊关系,维持内亚对东亚的传统优势,一方面发明以满洲为中心的奥斯曼主义,遏制诸夏各邦的独立倾向。谘议局的筹办,确立了内亚和东亚各邦的法统。资政院的成立,为各邦提供了以欧洲方式解决内亚-东亚国际问题的适当平台。交涉各方都希望谘议局承担远东国际联盟的任务,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摘自《諸夏紀事本末》)

●汪兆铭行刺:1910年4月2日夜,同盟会员汪精卫(吴越人)主导,与黄复生、罗伟章在载沣上下朝必经的银锭桥下埋放炸弹后被人发现。因计划泄露,4月16日三人都被捕入狱,被判终身监禁。
●保定共和会:1910年5月16日胡鄂公(荆楚人)等一批南支那革命党人在保定成立了共和会,旨在“推翻满清专制,建立共和民国,融合种族界限,发展全国实业”,其后在保定首先发起了“断发”运动。
●滦州独立:1911年南支那爆发武昌起义,满清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胡鄂公联合熊得山等筹设北方革命军总指挥处于天津。当年10月29日即山西宣布独立的同日,满清新军中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燕地大城人)也响应革命,发动滦州兵谏,向清政府提出最后通牒的“十二条政纲”,11月6日汪精卫、黄复生、罗伟章三人自法部大狱释放出狱。11月7日,朝廷将张绍曾调离滦州,削去兵权。张绍曾避居天津英租界。此后,王金铭、施从云和第二十镇第八十标三营管带冯玉祥等人和天津同盟会的革命党组织——北方共和会取得联系,秘密筹饷并策动起义。此后燕地统一的京津保同盟会建立。1912年1月,王金铭、施从云等接受同盟会指示发动起义,1月3日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通电全国。1月10日滦州起义遭到镇压。后胡鄂公又联合北方同盟会、铁血会、振武社、急进会、克复堂、北方革命总团、共和革命党等革命团体合组北方革命协会于天津。
●任丘起义:1911年12月18日,耿世昌(齐地人)指挥的任丘起义爆发,占领任丘县,后被镇压,耿世昌等人被害。
●刺杀良弼:1912年1月中,彭家珍(巴蜀人)参与京津同盟会分会刺杀清政府要员袁世凯、良弼、载泽的策划。但1月6日他们刺杀袁世凯失败,彭家珍遂承担了刺杀良弼的任务。1月26日夜,彭家珍通过自杀式袭击,将宗社党头目良弼被炸成重伤,良弼三天后死去。自此满清政府再不敢以武力解决问题。
●天津起义:1912年1月29日晚爆发天津起义,但以失利告终,10多人战死沙场,许多革命党人被捕,到2月9日获释。
●满清覆灭: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正式宣布退位,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因需继续维护西方国家在与满清条约中的利益,中华民国仍然维持了形式上的帝国统一。

3.北洋军政府割据(1912 A.D. ~ 1928 A.D.):

在此后的北洋政府时期,因为执政者袁世凯等采取拥护西方的政策,与后来国民党的南京政府作为苏联傀儡时期不同,因而燕地获得了相应的繁荣,特别是天津的租界与其发达的商业,燕地的天主教化也是主要在这一时期进行的,比如当时的北平代牧区到1928年北伐前天主教徒比例已达6%,为支那最高,有26万教友,之后每年新入教者逐年下降。而因其自由的环境,也让诸夏各地得以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避免了形成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期间直系军力保持多年优势,但也其因位置特殊,没有像邻国晋一样长期保持自治,燕地资源多用在了抵抗奉系、皖系入侵者之上,丧失了独立建国的环境。因一战结束后,伴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衰落,西方势力逐渐退出东亚,北洋政府也就失去了重要靠山,于是日本与苏联开始在远东争霸,搅乱了原本良性竞争的秩序。因南支那国民党的列宁化,党魁蒋介石以为可以通过联合苏联赶走西方和日本的“帝国主义”势力,从而发展所谓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帝国主义,其北伐胜利后,便宣告了北洋时代的终结。
●袁世凯时代:1912年2月12日临朝称制的满清隆裕太后诏授袁世凯在北京全权组建临时政府。2月13日,孙文遵守南北议和时的承诺,向参议院辞职,并推袁世凯为大总统。2月15日,袁世凯被选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并于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职。1913年3月22日,即将出任内阁总理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暗杀身亡。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段时间里,袁世凯吸纳社会精英、北洋人士和少数革命党组成新政府,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体制逐渐确立,并于10月6日进行大总统选举,袁世凯成为第一任正式的大总统,并于10月10日就职。
1913年7月,孙中山以宋教仁被刺以及袁世凯未经国会同意即向西方各国进行“善后大借款”丧权辱国为由,发动二次革命,8月即以失败告终。因反对共和制的舆论盛行,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开始筹备君主立宪制的中华帝国,定1916年登基改年号为“洪宪元年”。由此再引起混乱,丧失了西方支持,在日本资助的孙文中华革命党和满清宗社党以及蔡锷的云南起义围剿下,在3月22日袁世凯尚未登基即宣布撤销帝制,6月6日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1914年1月北洋政府将热河从直隶脱离独立建区。10月4日,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
●冯国璋时代:作为直接继承袁世凯北洋政府的直系军方,燕地河间人冯国璋在1916年10月30日任副总统,1917年7月赴北京担任代理大总统,执掌大权。冯国璋继承了袁世凯的亲英美政策,维护旧条约的延续,反对武力讨伐南支那地方叛乱势力,因而与亲日的皖系军阀产生冲突。1918年9月4日祖籍天津的徐世昌新任大总统,皖系的段祺瑞则在幕后执掌大权。之后冯国璋隐退专心建设家乡,到1919年末去世。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战场位于保北铁路沿线,出身直系的山东蓬莱人吴佩孚为总指挥,战功卓越,到月末战争结束,皖系溃败。
●镇压五四学潮:1919年5月4日北京,在一批皖系势力及南支那国民党伪民族主义者、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联合鼓动下,一波北京市民特别是学生,进行了反政府游行,宣称北洋政府出卖民族利益,亲近帝国主义侵略者。有700多名学生被北京政府逮捕。当时也有汇文神学院的学生参加,因此教廷下令禁止天主教徒参与这一反政府运动,特派教务巡阅使光若翰前来,明确反对该学潮,如有违反者会受绝罚处分(开除教籍)。
●联省自治运动:1920-1922年间兴起了联省自治运动,期间由直、鲁、豫、晋、川、鄂、湘、苏、赣、皖、浙、闽、粤、桂14省的民间人士在北京发起了“自治运动同志会”,另有直、鲁、豫、晋、陕、北方五省与热河的民间人士在天津建立了“自治运动联合办事处”。后顺直省议会曾致电各省议会选派代表赴沪共同制定一种省自治法纲要,作为各省自订宪法的共同参照。但随着此后民国法统由直系所恢复,因此这一运动逐渐消退下去了。
●曹锟时代:1922年1月亲日的奉系张作霖、皖系段祺瑞和孙中山联盟对抗直系的曹锟和吴佩孚。奉军12万人入山海关后,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到5月初,直系在长辛店战斗中出动空军进行轰炸,直系取胜,奉系势力逃往关外。5月5日战争结束,双方在秦皇岛英舰签定和约停战,此后张作霖回到东北宣布自治。6月吴佩孚恢复法统,重开国会,徐世昌下野,黎元洪复任大总统。
1923年10月6日燕地天津人曹锟出任大总统,是继徐世昌之后第三任正式的北洋政府大总统。后由他起草并于10月10日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是支那在近现代第一部正式颁行的宪法,尤其可贵的是其中明定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范围,赋予各省立法权,将国体定为联邦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各地各民族的自由权。
1924年9月15日,张作霖以十五万大军,分两路向山海关、赤峰、承德发起进攻。吴佩孚任讨逆军总司令,二十万人应战,开启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因冯玉祥倒戈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曹锟,又勾结孙中山,山西的阎锡山也趁机阻截直系援军,导致直系军最终战败。到11月初吴佩孚南逃后,段祺瑞重返北京,奉系掌握大权,段将曹锟制订的民国宪法推翻,再次倾向于中央集权。
1925年11月,直系浙江军务善后督办孙传芳响应起兵,开启反奉战争,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驱逐苏皖等地奉系势力。1925年12月初,冯玉祥再次倒戈妄想一人独吞,直奉开始联合讨冯。1926年春初,张作霖父子乃整编残部,率师再度入关。因冯部违反条约,在大沽设防,3月16日八国公使联合抗议。逃往库伦后冯部加入国民党势力。1926年4月9日,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发动兵变包围了临时执政府,段祺瑞逃走,曹锟也被释放。4月15日冯部全师撤出北京,直系短暂恢复控制。
1926年末,张作霖驻北京,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公布《军政府组织令》,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并出任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原摄政内阁总理顾维钧呈请辞职,由潘复继组“军政府内阁”。
●剿灭李大钊匪众: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出军警和宪兵二三百人,包围搜查了在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及其附属机关中东铁路办事处、俄款委员会、远东银行,逮捕了中共创立者之一的李大钊等国共地下党80余人。1927年4月28日,临时军法会审开庭判决之后,李大钊等20共党分子被押解到京师警察厅看守所绞杀,清除了这个燕地人的最大耻辱。又公布搜得中俄文资料编纂成《苏联侵华阴谋文证汇编》,赢得各驻华公使一致喝采。李大钊等人被杀,使北方的共党领导机关遭受严重破坏,直到日军战败撤离前避免了燕地严重赤化。
●直系燕地将领:冯国璋、曹锟、曹锳、曹士杰、白宝山、陈光远、陈嘉谟、陈调元、高士傧、陆锦、刘富有、刘玉春、刘玉珂、刘询、刘梦庚、李奎元、李宝章、李树春、李济臣、李竟容、卢金山、卢香亭、马法五、孟恩远、齐燮元、师景云、田锦章、佟麟阁、王怀庆、魏益三、杨春普、杨文恺、阎治堂、殷鸿寿、张允明、张国溶、张联升、张福来、张锡元、赵玉珂、郑俊彦、周荫人,以及冯玉祥西北军中的数位燕地人等。

4.沦陷国民党之民国(1928 A.D. ~ 1935 A.D.):

●北伐战争:在苏维埃共产国际势力的支持下,1926年7月1日,国民党联合共产党等南支那势力开始北伐。1927年初,张作霖发重兵南下抗敌。不敌冯玉祥部。1928年初,蒋介石复职,冯拥众40万,遵命北上讨伐奉军。1927年,张学良败于郾城,撤出郑州,阎锡山自称“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趁机扩张势力,遗商震北入绥远,进据张家口。1月15日,傅作义东进直隶,占领了涿州。1928年奉军包围涿州,1月6日,傅作义弹尽援绝,向奉军投降。
1928年4月,蒋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共同讨伐张作霖。张宗昌部败退滦州,孙传芳在北京宣布下野,张、孙残部向国民革命军投降。5月初北伐军连续攻占平阴、禹城、石家庄、临沂、德州、定县、张家口。蒋与冯部济南以南党家庄车站会晤,继续北伐,后保定沦陷于北伐军。5月底,北伐军包围京、津地区。6月4日晚,张作霖撤离北京,退出山海关外。因坐守北洋的张作霖想脱离日本,转投英美,6月4日清晨,日本关东军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炸死张作霖。6月8日北伐侵略军占领北平。
1928年12月29日,奉系领袖张学良除下北洋五色旗、改挂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并宣布接受国民政府管辖,即“东北易帜”。北洋政府由此正式结束运作,进入国民党专制的党国统治时期。
●肢解燕地:1928年国民政府改直隶名为河北,6月28日国民政府废除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9月17日正式将热河改为省,属于关外东北四省之一。辖15县和卓索图盟、昭乌达盟的共20个旗,省会设在承德县,由奉系军阀汤玉麟担任热河省主席。再将宣化与口北从河北脱离建立察哈尔省,又将天津划出(1930年天津与北平又并入河北)。随后民国迁都南京,虽然国民党政府较之北洋政府时期更为集权,但幽燕也终于摆脱了已有数百年作为帝都的桎梏,远离帝国中心,为此后幽燕独立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压制教会:国民党上台以后对外国传教活动进行限制,天主教会方面由宗座代表刚恒毅主导的本地化,提倡华人神职人员替代外籍传教士,以配合国民政府的反对“帝国主义”政策。国民政府又颁布《外国人兴资办学条例》要求必须由华人担任教会学校的校长,教材和教学体制参照国民政府教育制度整改,宗教课由必修改为选修,不得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礼拜等。这些都阻碍了教会的传教事业。
●西北军解体:1930年5月至11月的中原大战,蒋中正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互相争权,之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各奔东西。西北军的将领中大多是出身直隶的燕地人,冯玉祥的十三太保里面有7位是燕人(韩复榘、孙连仲、孙良诚、刘汝明、佟麟阁、赵席聘、张维玺),五虎将里面有三位是燕人(刘郁芬、张之江、鹿锺麟),冯自己就是生长于燕地保定府,但他不是燕人,而是中原安徽籍的流民后裔,因此其品行与燕人迥异,被人称为倒戈将军,是出卖直系军的祸首,勾结赤匪的败类。
其他属于西北军的燕地将领还有孙岳、庞炳勋、冯治安、池峰城、董振堂等人,他们后来多加入了国民党的部队,对抗日军。

5.大东亚共荣-日治时期(1935 A.D. ~ 1945 A.D.):

像北洋时期一样,因为当初直系是属于亲英美的,又与亲日的奉系与皖系连年交战,因而相比之下,显然许多燕人看不惯相较于西方,更为落后的东洋人。因此当一战结束西方势力退出东亚以后,直系也衰落下来,心灰意冷的老一辈燕地爱国者便对日俄与南支那国民党势力的争权不再感兴趣,大多都没有主动联合日本人对抗国民党,如曹锟等。因1927年以后蒋介石的清党反共活动,美国才开始转而比较支持国民党,后来一些燕人为了对付赤匪和日本人,也只好去投靠国民党了。
此后在日本帝国的主导之下,展开了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帮助幽燕与晋、察、绥、齐脱离中华民国的统治,与满洲国一同受日本保护,建立大东亚共荣。
满清朝廷在八国联军的冲击之下,其帝国式统治迅速崩溃,本来在国际共产主义势力没有介入的情况下,远东诸夏各地都可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形成各自独立的民族国家,但共产主义恐怖分子在西欧的赤化失败后,其野心早已盯上远东,于是分别扶持了国民党作为其白手套,共产党作为其黑手套,协助其宣传共同的中国大一统主义。虽然许多国民党人并非与苏维埃有直接联系,仅是愚蠢的伪民族主义妄想症者,但其推行的中国帝国主义、伪中华民族论,即以原来满清帝国的版图建立现代的民族国家,却成为诸夏各民族的沉重包袱,不仅其追求的三民主义繁荣富强民主的中华民国永远无法在大陆建立稳固统治,更是为诸夏的赤化铺平道路。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远东邻国日本推行的大东亚共荣论则要比国民党的中国大一统主义更合理,更利于诸夏各民族各自利益,在其统治下不会妨碍各自的民族建立各自政权。但日本殖民主义显然也不如其竞争的最优等的由基督徒所主导的欧美殖民主义,只可惜在步入20世纪以后基督徒的殖民主义就已逐步瓦解,诸夏没有拥有美洲的命运。即便如此,作为优等生的日本民族显然有资格作为远东各族的首领,担任带领诸夏各族文明化的任务,且是对抗苏维埃赤化远东的最强力量。因此诸夏各族尚未真正建立各自的民族国家之前,投靠日本,避免为赤化铺路也就成为首要选择了。那些被中国伪民族主义者视为汉奸卖国贼者,也显然名不副实,因其自身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民族共同体归属,因此维护其个人或家庭、家族的现实利益则成为明智的选择。如果日本的统治对其自身小共同体有利,而对所谓的虚假的中华民族有害,并且国民党的党国也不是真国,汉族又不是真民族,那么投靠日本人就算不上叛国或汉奸,反而因其抵抗为诸夏赤化铺路的国民党政府,以及在剿匪上所做的贡献,更有资格成为如今诸夏各族的民族英雄。
这些人物包括:白坚武、刘珍年、韩复榘、齐燮元、朱深、祝书元、祝惺元、高凌霨、吴赞周、杜锡钧、温世珍、李鹏图、潘毓桂、赵欣伯、张燕卿、张仁蠡、李垣、陈曾栻、于品卿、李焕瀛、崔景岚、王之佑、周学昌、刘郁芬、孙良诚、程希贤、荣臻、荣子恒、马良、王永泉、张壁、刘静山、邢仁甫等。

●热河入满:满洲国建立的第二年,1933年1月,日本关东军决议攻占热河,3月3日,张学良部下汤玉麟弃城而逃,日军占领热河,热河省并入满洲国。随后日军进攻长城各关口,进入幽燕腹地。1933年5月31日中日双方签定《塘沽协定》停战,冀东地区成为非军事区。
●加入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933年10月中旬,日本政府斋藤内阁召开会议,通过了《帝国外交政策》,其中明确提出:“支持中国大陆上之分治运动,逐驱国民党政府势力于华北之外。”1934年12月,日本冈田内阁又制定了《对中国新政策》,决定在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扩张的同时,削弱国民党在华北的势力,使其日益缩小,从而在华北形成不同于南京政权的形势。冈田政府还明确表示,要在华北建立新的亲日政权,实现华北分治。这一对华新政策提出后,日本关东军和天津驻屯军先后召开会议,商讨实施华北分治的具体办法。到1935年4月,关东军司令南次郎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最后确定了具体方案。这一方案就是在内蒙古地区建立蒙古自治政权的同时,在华北地区制造自治政权,使华北五省脱离南京政府,建立一个在日本领导下同满洲国有密切联系的特殊地域。
1935年10月,日本提出华北五省特殊化口号,策动华北独立,脱离中央。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带着日本政府与军部 分治华北之使命到华北。10月4日,日本冈田启介发表《鼓励华北自主案》,扶植殷汝耕设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防止赤化。10月4日,日本外交官广田弘毅对国民政府提出广田三原则:1.中国取缔反日运动,并摆脱对欧美的倚赖,改为对日亲善及合作。2.承认满洲国独立。3.应与日方一起合作防范共产势力。最终被国民政府否决。11月,河北民众代表联席会议、中华民主同盟会、国民自救会、山东人民自协会、绥远军政自治协会、河北全省人民自救会、察绥商民联合会、天津工商联合会等团体,联名致电北平宋哲元、保定商震、山东韩复榘、太原徐永昌、绥远傅作义、察哈尔张自忠、北平秦德纯、天津程克、青岛沈鸿烈等,要求开放政权,允许自治。这些民间团体还致电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要求自治。
●河北各地寻求自治:1935年5月,天津日租界《国权报》社长胡恩溥和《振报》社长白逾桓相继被刺杀,之后河北特警总队奉于学忠之命,进人冀东,分驻通州、香河、宝纸、顺义、怀柔、三河、石门、抚宁一带。南京国民政府违反塘沽协定,出兵干预,即为“河北事件”。1935年6月5日,燕地西境的张北县再发生军事冲突,赵登禹部非法拘留四位土肥原贤二下属日军士兵,事后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山东省乐陵县人)遭免职,6月27日中日双方签订《秦土协定》,国民党势力开始撤出察哈尔。1935年6月28日,原吴佩孚部将白坚武,以自治军总司令名义,率领数十名治安军,劫持驻扎于丰台的国军铁甲车两辆以攻取北平城,并炮轰永定门,但最后失败,即为“丰台事件”。冀东的孙永勤部被歼灭后中日双方又在7月6日签署了《何梅协定》,协议规定,中国军队从河北撤退,取消河北省内的国民党部,禁止河北省内的一切反日活动。自此燕地摆脱了中国入侵者国民党势力的控制,开始与日军建立大东亚共荣。1935年10月18日,武宜亭等在河北省香河县安抚寨召开民众自救会,宣传“民众倡导自治”,于21日在日本宪兵的配合下,冲入县城,组织自治政府,任命安厚斋为县长,自治政府维持有一周,此即为“香河事件”。1935年天津再次被划出河北,建立特别市。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建立:1935年在今唐山与秦皇岛、天津与北京北部一带成立了首个独立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首府设在通州。当年11月24日先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殷汝耕(吴越人)为首任自治政府行政长官,池宗墨任秘书长。殷汝耕以委员长名义发表自治宣言:“自本日起,脱离中央,宣布自治,举联省之先声,以谋东洋之和平”,并公开声明反对孙中山制定的“联俄容共”政策。后向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晋绥绥靖主任阎锡山、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山西省主席徐永昌、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北平特别市市长秦德纯、天津特别市市长程克、青岛特别市市长沈鸿烈等人分别发出通电,要他们“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宜定大计,挽救国家之灭亡,而负磐石之重任”。在第一次委员会会议上公布的组织大纲中声明:“本委员会根据《塘沽协定》特殊之地区为范围,脱离中央政府,完成人民自治,以防止赤化,刷新内政,敦睦邻邦,开发富源,尽力确保东亚和平而增进人民福利为目的。…” 第二天,冀东号飞机飞临北京和天津的天空,散发了庆祝自治的传单。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成立一个月后,即1935年12月25日,殷汝耕发表了《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改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宣言》和《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组织大纲》,宣布正式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如其名称所示,冀东政府有效遏制了燕地东境22个县的赤化,尤其当地为匪首李大钊的原籍,燕地赤化的起源地。该政权与南京的国民党政权相对立,受日本皇军保护,达到了事实独立状态。
冀东政府的警察由原分驻各县的常备保安团改编而成,总人数为1万2千人。另外就是冀东政府的民团,又称保卫团或散在团。民团是由各县的乡团、商团、伙会和其他武装组建而成,总人数约10万人。1937年2月,满洲国提供了500万元的经费,帮助殷汝耕提高部队的装备水平。日本也派出大批军事顾问,帮助冀东政府训练保安队和改编民团。冀东政府在该军事制度之上建立清乡、连保制度,收缴民间枪支,严禁参与投共抗日活动。1936年4月冀东政府发布文告,取缔农会、工会等赤匪伪装团体,同时在各地建立防共组织,如在通州建立了自强社,并在各县设立分社。保安第四总队长赵雷在唐山纠集警、政、学、商各界要员百余人成立了唐山公民防共协会。在会上,赵雷宣称:凡“共产分子经举发而调查属实者,应请示政务长官,枭首示众”。会后布告“悬赏缉兵”。7月29日,殷汝耕命令各县于8月15日前抽选壮丁组织防共义勇军。仅据冀东政府公布数字统计,从1936年1月至9月,冀东政府审核的重大盗匪、共产党案件就有175件,其中与保安队相关的案件就多达62件。除去冀东政府的军队之外,北宁铁路沿线,山海关、秦皇岛、昌黎、滦县、唐山、塘沽及通州等地都有日本驻军,共3000多人,他们与其他日本浪人一起维持冀东政府的统治。
1937年1月25日,殷汝耕在冀东广播电台发表讲演,以《冀东的防共使命》为题,呼吁要联合德、意、日进行反共。他说:“我们想要防共,非要联合世界上反共国家共同努力不可。在欧洲须联合德意,在亚洲须联合日满,组织联合战线,一致迈进,或者可以把共祸根本铲除了。”
●冀察政务委员会:冀东独立以后本来还可以再使华北五省全部自治,只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妥协,并且当时控制华北的宋哲元、韩复榘、阎锡山等并未主动与日本合作宣布各省独立,日军便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12月9日北平发生“一二·九”运动,赤匪鼓动反日学生游行。1935年12月18日,在河北省中南部与燕地西境的察哈尔省联合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由宋哲元兼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但其并不受南京国民政府完全控制,南京中央基本无法干预河北事务,达到了半独立状态,宛如当年的河朔三镇再现。只不过当时河北统治者宋哲元为山东人,而山东的统治者韩复榘却是河北人,理应颠倒过来,像阎锡山的山西一样。之后日本又与华北政务委员会秘密订立《华北防共协定》要求,其基本内容中就包括国民党中央军不得开入冀察两省剿共,两省剿共军事行动应该得到日军协助。
●卢沟桥事变与通州事件:国匪大一统主义者贪求统治燕地的野心不死,苏联利用这点积极挑拨中日开战,因而不竭余力地对河北国民党势力进行渗透,冀察委员会亲苏的宋哲元则纵容赤匪。而在1936年12月28日,关东军称,倘中国政府接受共产主义与抗日政策,关东军将采任何必要方法,以防卫满洲国及维持东亚和平。终于蓄谋已久之后,1937年7月7日国民党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但皇军保持克制,只想保留满洲,而不想军事占领华北,所以只是惩罚性的清剿河北境内的国共反日势力。参见:《血案1937,鲜为人知的通州事件》
蒋介石仍想完全驱逐日本在华北和满洲的势力,秘密进行对冀东政府的渗透,于是一支由张庆余和张砚田二匪带领下叛变的保安队,在1937年7月29日制造了震惊世界的通州大屠杀,数百位日韩侨民惨遭屠戮,由此才让皇军一改计划,怒惩暴支。通州事变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转折点,皇军对罪恶满盈的蒋介石党国发起了全面战争,由此又造成东亚秩序的混乱,泛亚主义的日本开始与欧美国家交恶,凭一己之力挑战欧美诸列强,必然要遭受失败,结果就是让苏联赤匪渗透诸夏的力量得以强大起来,诸夏的赤化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幽燕由此也要再次经受帝国奴役半个多世纪。
●并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7年7月,日军相继攻陷北平、天津,8月上旬,日军又攻下南口、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邯郸铁路沿线地区。12月14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宣布成立,政府首脑王克敏(原冀察政务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主席)充任临时政府的行政委员会委员长,齐燮元任治安部总长。同时发表《政府成立宣言》要“绝对排除共产主义,发扬东亚道义”,并宣布以北洋时期的五色旗为国旗,以北平(并改名为北京)为首都,继续使用中华民国年号。1938年2月1日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也被并入北平的临时政府,至此燕地全境进入日治时期。该政权统治燕、晋、齐三地,与蒙疆自治政府、吴越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共同组成大东亚共荣的支那部分。
●教廷的支持:1931年满洲国建立以后,罗马教廷最先承认了其主权,并建立外交关系,派遣吉林教区高德惠担任教廷驻满洲国宗座代表。1939年3月14日,教廷驻华代表蔡宁总主教在北平发布公开信,要求各地主教对下辖司铎及教友严加管制,禁止其参与抗日活动。期间北平的刘福栋与王玉山神父还带领了一个参观团前往日本进行友好交流。1942年,因教廷与日本友好的关系,被押往山东潍县集中营的400多来自比利时、荷兰、法国等国的传教士及修女被释放,返回北平。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虽然日军仅想占领华北,但1940年3月,汪精卫离开重庆政府并与日本方面寻求合作,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接管了原“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辖地,但是“临时政府”改组后的华北政务委员会与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1940年1月14日,华北治安军在北平正式成立,司令齐燮元,其部队主要指挥人员出自通县陆军军官学校,兵员来自原华北剿共军以及在日军占领区招募人员。治安军初期负责河北以及山东北部的治安维持工作,1940年底扩军至5万余人后,开始全部配合日军的扫荡作战。到1942年,华北治安军一度发展到12个集团,9万余战斗人员,战斗区域也扩大至包括山西、山东南部的全部华北地区。
1945年日军投降后,幽燕一带再次纳入了大一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统治之下。同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恢复原名北平。

6.反共战争(1945 A.D. ~ 1949 A.D.):

当日军撤离后,渔翁得利的共党对华北的赤化已经很有成效,积攒了雄厚兵力,并有苏联协助,特别是接手了满洲国的强大资源,由此开始得以在燕地境内兴风作浪。之前幽燕爱国者与国匪的矛盾因此弱化,获美国支持的国民党不再完全作为苏联的傀儡,其对幽燕民族的危害也不再像此前那么严重,两权相害取其轻,于是这时包括此前的本地土豪、亲日派、教会人士等,都与国民党的民国政府联合起来,一致剿匪。在初期,主导剿匪工作的主力就是国民党政府。

●燕地赤化简史:1920年开始李大钊(唐山乐亭人)就派人到河北各地传播马列主义,建立党组织。
他派罗章龙等到唐山与工人积极分子邓培建立联系,宣传马克思主义。又派人到唐山的职工学校任教,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他先后派邓中夏、何孟雄到保定,在青年学生中宣传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等马克思主义原理。他还派罗章龙、史文彬等到石家庄、派何孟雄到张家口,与正太铁路、京绥铁路的工人交朋友,宣传革命。1920年10月,建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河北成了大钊建党活动的基地。河北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是唐山、张家口、山海关、保定、磁县、石家庄、安平。这些党组织的建立都与李大钊有直接关系。李大钊派罗章龙到唐山发展邓培入党,并在1922年4月,成立中共唐山地方委员会,邓培任书记,这是共产党在河北省建立的第一个地方委员会。1922年5月到1922年底,在李大钊和他领导的北京区委的指导下,张家口、山海关、保定、磁县先后建立了党组织。1922年7月,长辛店铁路工人发起了京汉铁路北段工人大罢工。1922年10月23日到11月16日,在中共北京区委和唐山地委领导下,开滦五矿工人3万多人举行了历时25天的大罢工,后被镇压下去。1923年10月他派已经在北京入党的弓仲韬建立了中共安平县台城村特别支部,这是共产党在支那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1925年,共产党在支那的党组织大体分布是这么几个地区:北京即周边、广州、上海、武汉、长沙、济南,就这六个地区。
国民党联共以后,由于其在河北平津一带没有实际党组织,便依靠共产党为其建立北方分支。1924年,中共北方区委帮助国民党建立了直隶省党部和天津市党部。同年,保定、唐山都建立了国民党党部。随后,乐亭、容城、蠡县、满城、清苑、饶阳、安平、磁县等地都建立了国民党的党部。到1926年,直隶省建立了国民党县、市党部53个,区党部60个,发展党员5300人。在中共北京区委的帮助下,热河特别区建立国民党县、市党部8个,发展党员3500人。在察哈尔特别区共建立县、市党部6个,发展党员3200余人。除北京外,当时河北的共产党员已发展到2000多人。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钊等国共地下党80余人。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等20共党分子被押解到京师警察厅看守所绞杀。1927年8月,成立中共顺直省委。国民党到北方以后,加大了对共产党的镇压力度。1929年6月顺直原省委书记王藻文因对党中央撤职不满,叛变,省委卢福坦、郭宗鉴、彭真、叶玉文等一大批干部被捕。1931年4月,改组后的河北省委再次遭到破坏,正在开会的省委13名领导全部被捕。同年6月,中共河北省委和北平市委又遭到破坏,省委书记殷鉴等20多人被捕。同年11月省委常委马辉之等四人被捕。1931年一年中河北省委三次遭到破坏。1933年5月省委又有11人被捕,其中省委书记施滉被杀害。同年8月到9月,省委秘书长被捕叛变、省委组织部长被捕叛变,省委宣传部长等省委多人被捕。
1927年10月共产党发动玉田农民暴动,后被镇压,此为幽燕人民反恐战争第一战。以后还有,完县(今顺平),磁县,灵寿,水泉,迁安、高蠡等处农民暴动,全部都被镇压下去了。1930年12月,成立了中共河北省委。1931年7月赤匪二十四军进入保定西部山区的阜平县,建立了燕地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所幸半个月后就被剿灭了。1933年5月,冯玉祥联合共产党,300多名共产党员参加了同盟军,发展到10万多人。后攻占察哈尔省的康保、沽源、多伦。另有兴隆县孙永勤发展的匪军。这支匪军在中共遵化县委的帮助下,改编成“抗日救国军”,发展到了5000多人。1938年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发动20多万,其中地方武装10万,波及21个县,攻占了9个县城。冀中的河北游击军,半年时间扩充六七万人,与吕正操的队伍汇合攻占5个县城。
中日战争爆发后,因国民党要与共产党联合抗日,建立统一战线,赤匪主力八路军由此才得以大肆进入河北境内,先后建立起北部的晋察冀根据地和南部的晋冀鲁豫根据地。两大根据地包括若干小的根据地,形成一片。晋察冀根据地是赤匪建立的最早的根据地,曾被赤匪誉为其“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而晋冀鲁豫根据地则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根据地,总面积、总人口占到了华北的1/5和1/4。此外,河北东部还建立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属山东抗日根据地),三大根据地基本囊括了河北全境。进入河北的赤匪八路军主力分别是115、129和120三个师。115师进入河北西部,129师进入冀南平原,120师进入冀中平原。初期,晋察冀匪军进入河北的时候只有3000余人,后来发展到了32万人,民兵从无到有,发展到了90万人;晋冀鲁豫的匪军由9000人发展到了30万人,民兵发展到了40万人。
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国共之间在争夺东北问题上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当时处于抗战前沿阵地的冀热辽部队最先进入东北,占领山海关、锦州 ,进入沈阳。随后冀热辽军区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飞到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了东北的情况。之后赤匪决定占领满洲的优势位置和资源,以及苏联的军事援助,由北往南连续消灭南支那国民党势力。此后燕地开始了全面赤化。1948年5月赤匪中央指挥部从延安转移到了石家庄西部山区的西柏坡,当地成为燕地沦陷前的邪恶轴心。
1949年初燕地沦陷。1949年7月12日中共河北省委成立,8月1日,中共控制下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正式成立。

●国共内战:共产党匪军占领满洲以后,1946年6月国民党开始进攻中原地区。1946年10月11日,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奇袭夺取中国共产党华北区中心城市张家口,为燕地首战。之后蒋介石准备突袭延安,继续向华东、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赤化区进攻。1947年6月6日,共军攻陷热河赤峰。10月,因华北国军增援东北,共军乘机向保定,石家庄进攻。11月12日,聂部攻陷石家庄。此时傅作义受命担任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率主力部队沿平保线寻机作战。1948年国民党开始迅速溃败,燕地于平津战役后全境沦陷于赤匪。
1948年11月,华北地区剿匪总司令傅作义所部60余万国军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以6个军18个师守北平、5个军16个师守天津,1个军8个师守张家口,准备在战局不利时从天津塘沽乘船南撤,投入徐州战场,或向西撤退退回绥远地区。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林彪、罗荣桓率东北野战军主力80万人在辽沈战役结束后迅速入关内,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军区2个兵团共100余万人,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方针将国军包围在华北地区。
1948年11月25日,共军华北军区第3兵团由集宁地区东进,11月29日向张家口地区守军发起攻击,形成对张家口包围之势。傅作义急令在北平的第35军及怀来的第104军第258师连夜驰援张家口;又令昌平的第104军主力移至怀来,涿县的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间,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12月2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割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由蓟县向南口、怀来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抓住傅作义的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也不能东撤。5日,先遣兵团主力一部在行进中攻克密云,歼灭第13军1个师,主力向延庆、怀来急进;华北第2兵团进抵涿鹿以南。傅作义感到北平受到威胁,遂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撤,令第104、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第35军;并令第92军、第62军和第94军主力由津、塘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第35军在回北平途中,于新保安被包围。至此,共军将北平、天津从中间隔断,并完成了对上述地区的包围和分割,切断了国军西撤或南撤的路线。
国军第35军在新保安被围困后,国军在北平西面部队全力向西攻击,企图解第35军之围,但反被共军包围,第16军及第104军5个师被共军消灭。之后共军发动新保安战役,次日破城,消灭傅作义嫡系部队第35军2个师,第35军军长郭景云自杀。12月23日,共军在张家口东北,将城内突围的国军第11兵团7个师5万人大部消灭。1949年1月2日起,各攻击部队34万人在天津周围集结。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共军胜利。1月11日,蒋介石决定至北平部队“由空运撤至青岛”。1月13日,“北平部队空运青岛计划”开始实施,但城外“不断向机场轰击,阻碍甚大”。1月14日,共军发起总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军第62军、第86军2个军10个师13万人,生俘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陈长捷。据守塘沽的国军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部5个师共5万余人,于1月17日乘船南撤。
天津被攻陷后,国军北平守军陷于绝境。从1948年12月中旬到1949年1月中旬,傅作义同中共进行了三次和谈。傅作义与中共于1月21日达成和平解决协议,国军2个兵团8个军25个师26万部队开始陆续撤出城外听候改编。1月22日,傅作义发表公告:“为迅速缩短战争,获致人民公议的和平,保全工商业基础与文物古迹,使国家元气不再受损伤,以期促成全国彻底和平之早日实现,自本月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起,双方停战。”至此,北平沦陷。1月31日中午12时,共军第四野战军由西直门进入北平城,接管北平防务。平津战役结束。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正式在北京成立政权,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燕地开始被最残酷的大一统帝国奴役,北京成为帝国邪恶轴心,燕地进入近代最黑暗时期。

●剿匪英雄:王凤岗、张荫梧、孙连仲、庞炳勋、刘汝明、陆维源、周秉谦、聂子正、张化五、王英、徐廷瑞、崔世昌、刘培绪、朱占魁、许铁英、孟建德等。
流亡海外的燕地反共人士:李石曾、陈纪滢、姜新立等。

7.沦陷共产党之中国(1949 A.D. ~ 现今):

侵略者共匪利用苏联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以后,首先残酷镇压其统治下的各反抗力量,通过“镇反运动”消灭了燕地的士绅阶层,人民被解构为彻彻底底的原子化费拉顺民,除教会外,燕地再没有强大的具有威胁共匪统治的民间反抗力量。站稳脚以后,共匪开始寻求独立自主,清除苏联势力,于是便有了1960-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但事实表明共匪依靠自己的力量并不能变得强大,其榨干各地资源,在中原一带引发大饥荒,反而让自身的统治濒临崩溃。因而在匪首毛泽东死后,共匪里面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开始投靠西方,由此获得了美国支持,才有了所谓的“改革开放”,进入中共掌权以后最为自由的一个时期,也是幽燕忠贞教会最为活跃的时期。由于赤化远东本身便是严重拖垮了苏联自己,其无力维持庞大的革命输出成本,因此必然走向崩溃,随着1989年苏联垮台,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独联体各国纷纷独立,共产国际势力解体。这时,中共成为全球最大的共产党组织,代替了苏联的位置,但其采用实用主义,混合了国民党的伪民族主义,维持其集权统治,避免了苏联的下场。进入21世纪,在利用与西方友善关系而获得实际利益之后,中共开始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但因其统治基础并不牢固,必然会面临失败,并且会像苏联一样解体。

●民间武装反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新区还是老区,自从中共开始大规模夺得政权以来,就不断地遇到局部的,但却是相当激烈的反抗。1949年8月华北局的报告反映了老区此类案件之严重。报告称:“一、纵火。天津、安新均发生弹药库爆炸,林县焚毁仓库两处,北平电车被焚五十余辆……二、杀人。冀鲁豫26个县3个月内统计共杀人55起,死人88名,大部为匪特反革命分子所杀。自元月至今合计约有288人(被杀),这些人命案件大部与国民党特务和反革命分子有关。”1950年3月西南局的报告则反映了新区情况之严重。报告称:“二月五日在成都西南龙潭寺地区近万土匪暴乱,杀害我一七九师政治部主任朱向璃及闻讯前往增援部队五十多名干部战士……成渝、渝黔等重要公路,渝泸等水路都被土匪掐断。”(来源:《建国初期:空前绝后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中共河北省政府大张旗鼓开展”剿灭土匪”和”镇压反革命”的运动,消灭了反抗中共统治的王凤岗部武装、天津地区李树芬部武装、邢台地区靳丑子等武装组织400余支,处决5000余人。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地共举行控诉会、公审大会10429次,展览会7094次,群众会、座谈会73754次。全省参加检举的群众达26万余人,共检举出各种“反革命分子”25766人。从1950年11月至1951年8月10日,全省共捕押各种“反革命分子”35075人。(来源
●通州人民的抵抗:通州被日军占领10年,二战结束后又被国民党统治了三年,被日本、国民党建设为反共活动的模范县,反共基础很强。沦陷后据共匪公安部门统计:“暗藏的顽伪军排以上的军官1767名,国民党党员686名,反动会道门36种,道首478名,还有数起中统、军统特务和反动武装线索”。从1949年到1950年初,京津公路、京通公路不断发现死尸遣弃路旁,多为被抵抗力量剿灭的共匪分子。据共匪当局统计该类案件达72起。朝鲜战争爆发后,反共力量壮大。迁居北神树村的国民党员张容加等3人,以天主教神职身份,公开进行反共宣传。他们组织起农会,掌握了村中大权。张各庄国民党员保长李凤祥,与地主张学玲夺回了村政权,拒不向共匪政府交公粮,反对抗美援朝。还有人在次渠村旁插上“青天白日”小旗,上写“打倒共产党”、“第三次世界大战要暴发,蒋介石要回来”、“五国联军正向中国进攻”等。马驹桥、于府、应寺、觅子店、徐辛庄等地,还发生了烧粮库、抢劫共匪汽车等事件。
1950年共匪通县政府镇压的反共活动:(1)小甘棠村“清算委员会”计划推翻共匪村政权,宪兵队队长、国民党军团附冯光普被捕。(2)国民党“大陆指挥所平津指挥室冀东游击别动大队”,以大稿村为基地,以通州鸿德茂成衣局为联络点,计划配合国民党反攻大陆组织武装起义。15名成员被捕,邢绍先、田漳洪、徐成瑞、徐成章等11人,被共匪当局杀害。(3)从10月至1951年初,李树芬、张明安、马振东等抵抗力量62部先后遭镇压,205人被捕。(4)全佛大道会武装起义:1950年11月20日,通县骚子营村“全佛大道会”成立“乾清国”,道首王振玉称帝,反共叛乱。当年 11月9日,通县公安局指挥干警剿灭该会,击毙道首,重伤2人,俘9人。1981年,通县清理高速地名时,将原村名骚子营易称今名。
除此还逮捕了地主富农31人,道首47人。将近3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于1952年底结束。共缴获各种枪49支,子弹手榴弹若干、电台1部、胶轮大车6辆、自行车28 辆、大牲畜2头,黄金415克、人民币42120元和大量粮食与布匹。逮捕“反革命分子”619人,其中处决126人,判死刑缓期执行21 人,判有期徒刑171人,病亡9人,转外地处理的9人,教育释放97人,受管制的21人,逃跑22人,正在审讯未处理的143人,未捕直接交村管制的83人。经过复查,仍有21个村“镇压反革命”不彻底,39名“反革命分子”,禹养然、高金奎、李万城、徐亚斋、张瑞等被判死缓。1955年夏开始到年底又搞了一次“镇压反革命”运动。这次查出“反革命”嫌疑230人,经调查核实,逮捕168人,处决8人。侦破了潜伏6年之久的马驹桥国民党区党部和7个区分部。在全县还清出了未向政府登记的国民党党员96名。(本段引自:《北京通州史志–艰辛的起步》)
●南和县还乡团:南和沦陷后,国民党员王兰斋、程闻皋等一批南和县反共军兵退往石门(即石家庄),成立国民党南和流亡政府。逃亡到石门的冀南十六个县的武装者组织建立了“河北反共青年胜利军”,以希望收复失地。原国民政府南和县县长程闻皋担任“华北反共同盟会河北省第二支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府副主席兼第一军参谋长,原南和特务队长路通远担任第一军副军长。
国民党南和县党部书记长王兰斋,同国民党河北省党部委员范秉之(邢台人),在石门组织“冀南还乡团”,由冀南16个县的流亡者组成,共700余人。为了筹措枪支弹药,进行反共活动,王兰斋赴山西太原,通过其同乡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委员韩振生(邢台人)和山西阎锡山部下高级军官申永寿(南和西内人),从山西运回小钢炮5门,手榴弹5000颗;并通过驻石门第三补给部司令耿幼麟(任县人),拨给步枪1000支。冀南还乡团将这批武器分发给各县还乡团,以使他们回乡进行反共活动。王兰斋为了竞选国民党的国大代表,亲赴北平,指使在京南和人士,在京发展南和人士参加南和同乡会,以扩大自己的反共力量和政治影响,之后王兰斋被选为河北省国民党侯补委员。
1946年秋和1947年夏,王兰斋、程闻皋曾两次组织派遣还乡团人员李洪海、孙金虎、豆山歧等大约20余人,从石门秘密返回南和进行反共活动。1947年6月,王兰斋、程闻皋命令原伪警备队大队长李洪海、中队长豆山歧、讨伐队长孙金虎,带领20余人的还乡团成员,从石门返回南和进行反共活动。他们先在郄村、北徐庄作为落脚点,召集人员研究行动计划,然后分头到大郝、范庄等地进行活动。后在大郝、范庄、辛村等村,组织发展河北反共青年胜利军,发展了马兴辰(大郝人)、魏邦柱(范庄人)、邢合的(辛村人)等多人参加。并以大郝为基地,派出成员打探共匪情报。并派马兴辰携带枪支,进入共匪县委、县政府机关侦察共匪政领导住处及活动规律,以进行暗杀活动。后李洪海在韩村袭击焚烧了共匪大队部,共匪扶持的韩村村长刘孟华、农会主任伍修善被打伤,又杀死农会主任之弟谢费嘴,还在河郭一带村庄张贴反共标语。王兰斋还派遣国民党员从石门返回南和,以城北村庄为据点,联络原国民党人士,发展新国民党党员。同时,还在阎里、宋台等村及城北齐麻三旧部,发展同盟会员。8月共匪派遣手下对大郝村的李洪海、孙金虎等进行打击,后他们逃脱。
1947年11月12日,石门市沦陷,国民党军2.4万多人牺牲,第3军第32师师长刘英被俘。国民党石门市府、市党部及16个县的国民党流亡政府也被颠覆。(来源
●蔚县一贯道反共活动:一贯道源于山东济南,1920年代传入河北,日治时期改组为“中华道德慈善会”,道首张光璧被聘为汪精卫政府的外交顾问。1940年一贯道传入蔚县城。1945年日军撤退后转入地下活动,并积极投靠国民党。1948年春,蔚县沦陷赤匪,1949年5月一贯道遭共匪政府取缔,其活动转入地下,多在暗室、地窖等隐蔽场所活动。土改时期,一贯道宣传“挖了别人的眼,自己不会亮,白分人家的地,良心过不去。古人还提倡拾金不昧哩!”进行抵制。并在暗室里建立“仙佛班”、“忏悔班”、“人事班”,网罗一批死硬分子,成为破坏革命的先锋。对经过考验,确实可靠者,发给“佛号”,鼓励他们
效忠于道,誓死不渝。蔚县共给“佛号”17000余个。后发展到了赤膊上阵,公开破坏生产,扰乱社会秩序的地步。1951年蔚县治安委员会于2月23日分片召开区干部会议,严密部署取缔一贯道的工作,并摸排出应逮捕的道首及骨干分子200人。25日深夜,全县同时行动,分头抓捕道犯。除南深涧一名道犯外出漏网外,其余一网打尽。经过3天的审讯追查,共逮捕道犯322人,其中点传师76人,坛主217人,骨干分子29人。在河北全省范围内,以一贯道为重点的反动会道门均受到了严厉的取缔,共计逮捕反动道首4455人,集训登记道首5691人。(来源
●武安县“黄兵道”武装起义:1950年10月11日,武安县部分村庄的会道门—— 黄兵道发动武装叛乱。邯郸地区、武安县、区干部协同当地驻军、公安、民兵击毙道徒3人,伤9人,逮捕首徒31人,平定了叛乱。12月15日,武安县委、县政府分别在城关、茶口召开公判大会,将道首申二蛋等8名重犯处以死刑。
●保定共匪内斗:1968年驻保定的共匪38军与省政府发生内斗火拼,当地匪军将中共河北省政府驱赶到了石家庄,这也让保定得以避免沦为共匪在燕地统治的一大中心,成为日后反抗共匪统治的重要力量来源。
●文革时期部分反革命犯(1970年初北京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名单):
田树云、孙秀珍、梁志德、王文满、周存厚、侯坤、陈诚、刘季人、刘树珍、张佩亭、王林、杨贤、金有钟、佟学瀛、汪寄忠、宋金良、于文生、董玉昆、陈继曾、张郎郎、胡宗悫、胡天旺、龚福臣、金世珍、刘勇、陈荣山、朱琦、刘元、张金良、张占林、王治富、卢书敏。(来源
●天安门事件: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六四大屠杀,成百上千抗议的学生命丧于匪军,其中也包括了许多生长于幽燕的儿女,学运领袖中有李录、沈彤等均为燕地人,事变之时,许多北京市民保护了他们得以逃离。

(七)沦陷期幽燕教会史:

●剿匪圣战
早在1917年5月,圣母玛利亚就已在葡萄牙小镇法蒂玛显圣,警告人类将要面临的苦难,特别在告诉牧童的第二个秘密中要求教会奉献俄国,否则全世界会被邪恶势力占领,教会遭受迫害。当年10月13日圣母最后一次显圣,次月共产主义匪首列宁就发动革命,推翻沙俄帝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此,当时教会不竭余力地坚持反共,命令教会神职帮助世界各地的反共剿匪力量。(参考“法蒂玛圣母”)
自从庚子圣战以后,燕地进入全面西化时期,教会的传教事业毫无阻碍,每年的新皈依者成倍增加,这一时期成为幽燕教会的黄金时代。直到北洋政府时期仍然维持了这一良好环境,只是国民党就在遭受苏联的挟持,通过北伐战争建立起大一统集权的党国后,沦为苏联的傀儡。其鼓吹虚假的中华民族,排斥西方,兴起立儒教为国教运动,教会也被迫要配合党国进行本土化,支持其虚假的中华民族,自此教会的传教事业开始受阻,逐年衰落。
作为苏联对付日本的棋子,党国不断骚扰华北,最后让日本不得不对党国开战,随着党国的溃败,燕地进入日治时代,也鼓励了本土独立运动。但泛亚主义的日本并不支持西方的宗教与文化,加上战乱频繁,教会更加难以传教。不过日治时期因为教廷首先承认满洲国,对日亲善,同样反对英美等新教徒国家,因而相比新教,天主教在境内也并未遭受明显打击,只可惜幽燕民族的精神中心东闾圣殿在国匪挑起的中日战争时期被摧毁。因为燕地教会多是法籍传教士,都属于二战中的同盟国(维希法国),因而教会也未遭受日军的大规模迫害,期间只有正定教区荷兰籍的文致和主教等人在1937年10月9日遇害,但事后日军有关负责人也向教廷谢罪,并惩治了凶犯。保定教区周济世主教则维持了与日军友好的关系,境内教会事业未遭受什么破坏。
1945年日军投降后,坐收渔翁之利的共产党已越加严重的赤化燕地。为了配合国民党主导的剿匪工作,河北教省各教区也陆续建立了反共组织和相关军事行动以保卫教会免受无神论政权的统治,如公教青年报国团和圣母军等,此为继庚子年以后幽燕民族的第二场圣战。只是在当时已拥有满洲资源的匪军明显强于在中日战争时元气大伤的国军,自1948年共匪将指挥中心转移到平山西柏坡以后,由北向南,国军节节败退,燕地全境迅速沦陷。
赤匪全面执掌大陆政权以后,国民党政府退缩在福摩萨,已经无力剿匪,燕地的土豪乡绅爱国者纷纷在赤匪的土改与镇反运动中被铲除,境内的外籍传教士也被迫遣返回国或流亡海外,只剩下本土的天主教徒还在顽强抵抗,但也已丧失了武装战斗的能力,而成为以保存实力为主的被动抵抗状态,拒不参与共匪消灭教会工具的自立革新运动,坚决反对爱国会的裂教活动,以忠贞教会为主体维持到现在,保护未受赤化的真教会继续传承民族信仰。

1.教会在沦陷初期的抵抗:

【1】西湾子教区:1943年,比利时籍主教石德懋与日军蒙疆当局达成联合反共协议,派遣教友王崇惠代表西湾子教区,到绥远发动其他教士进行反共活动。1945年日军战败撤离了崇礼,1946年12月30日,八路军欲占领崇礼,西湾子本堂神父樊海清组织教友建筑围墙与壕沟,并建有教友自卫队与国军数百人保卫教堂,敌军伤亡500余人。最后共军炮轰西湾子主教座堂,才被攻破,城内教友随后被大肆屠杀,主教府大堂也被焚毁,城内财物搜刮一空,后国军短暂收复崇礼。主教公署与修院则迁往张家口。1947年,石德懋派遣赵振民神父出任国民党崇礼县议会参议长。1948年9月30日共军第三次占领西湾子时,比利时神父贝耀宗、国籍神父赵振民、秦选等人组织数百教友建立守护第七连,在碉堡内持续抵抗,造成敌军重大伤亡,同年10月共军全面占领崇礼,到1954年被捕的4名外籍神父被迫离境。1951年8月20日石德懋主教、比利时籍秘书兰宁被逮捕,石德懋主教在同年11月27日狱中殉道,继任的张克兴主教也被捕。1952年2月23日,王海楼和兰宁离境,同年6月6日圣母圣心会当地会长比利时籍顾秉贞离境。1952年6月西湾子教区原张北县落花营子与公会村的安宗仁、费默理神父回国,1953年9月,两位比利时神父田开智、唐天瑞神父,以及两位波兰籍修女离境。到1954年,西湾子教区还有45位司铎,张克兴主教在狱中号召教区所有司铎应不怕受苦,一律留守自己的堂区。神父教友都上下一心,没有一个背叛基督,加入革新教会的。一位比利时圣母圣心会的唐神父说:“西湾子的司铎、修女和教友支持教会的英勇事迹,足堪我人仿效”。
【2】献县教区:1945年9月,日军撤退后因担心共军的占领,献县状态派宝血修女会院长冉如利亚给她的表亲美军远东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写信请求协助保卫,但驻天津美军仅空投了20余箱食品。此后中共献县政府截获了数次总堂送往天津的情报,1948年7月15日中共当局将法籍耶稣会长尚建勋、法籍主教府院长穆启华、法籍理家潘汝林、医院长比利时籍李诗堂等人拘捕,22日将其送往天津离境。此后自行离境的外籍神父有法籍邓惠达、柯守义、美籍毛纶等。1949年后驻天津的北疆博物院法籍神父盖斯杰1950年被迫离境,以及卜相贤、鲍翊华、房如晦、紫古值、申自天、甘墨林等人于1953/1954年先后因中共天津政府下令而被迫离境。1953年献县教区代理主教张思谦、献县总堂本堂司铎贾书善、及王峻德、蓝路一、王德望等八人被中共逮捕,指控其“煽动解放军及青壮年逃亡,给帝国主义送情报,积极组织圣母军,聚集被斗地主和回乡团进行反共活动,号召信徒抵抗为主致命,公开支持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瓦解投共民兵,指挥部下劫夺解放军枪支及暗杀等活动等”。因承认中共政权,此后只有法籍神父丁鸣盛未被驱逐,他在1961年3月去世(1907年来华)。
【3】顺德教区:1945年邢台沦陷后,中共邢台政府指控波兰籍的顺德教区葛乐才主教协助48名国军撤退,并在义德中学储藏枪械准备反抗共匪统治,及其他污蔑罪名。1946年12月9日共匪公开批斗葛主教,1947年1月15日葛主教与波籍神父郎本仁等被迫离境,其他神父于同年或第二年离境。
【4】北平总教区:1946年秋,北平教区总主教田耕莘枢机积极配合国民党政府的反共活动,派遣了王岱铎、翟文景参加傅作义的暂三军担任随军司铎,鼓励军中的天主教徒剿匪,在关沟战役中王司铎被俘。
1954年3月1日,北平共匪召开“革新派”大会,迫害教会,第二天有28位司铎与12位加入圣母军的教友被捕。当时北平各重要堂口都被革新教会霸占,教区内的热心教友,只得到小堂口望弥撒,革新教会搞的各种花样,都没有控制这些忠贞的教友。
【5】易县监牧区:1947年6月,易县沦陷,易县监牧区马蒂懦主教被国军师长邱行湘护送到北京,并出任罗马教廷驻华公使黎培里的驻北京代表。同年11月马蒂懦接触到美驻华大使馆的包瑞德上校与李安东,并协助提供剿匪相关情报。1951年5月12日马蒂懦在北京被捕,中共政府指控他参与了李安东与山口隆一的炮轰天安门计划,并在此前配合日军捕杀共党分子,由此被判无期徒刑,1954年被迫离境。
【6】保定教区:1948年11月保定沦陷于赤匪,代理主教张弼德要求教区神父修士坚守岗位,禁止逃离大陆。1951年,保定教区外籍传教士被共匪驱逐出境,保定教区还剩下60名国籍神父,有小部分神职和教友叛教加入了共匪的自立革新运动。后来代理主教张弼德在北京被中共“统战”,开始支持其分裂教会的一系列活动。1951年4月12日,教宗庇护十二世擢升当时在汉口管理教区房产的范学淹神父为保定教区正权主教。上任后他便返回家乡,开始恢复保定教区教务。因范主教在中日战争时期帮助过八路军,因而在当时的镇反运动中未立即遭受迫害,而是共匪的统战对象,但范主教坚守信仰原则,直到1958年因拒不加入爱国会而遭受赤匪共匪迫害。
【7】永平教区:永平教区的本地籍司铎刘若瑟在1951年4月28日被共匪杀害,1952年共匪举行反帝爱国运动大会,共匪干部大声宣讲传教士罪行,在场教友答道“工会没有干涉宗教的权力”,共匪干部又迫害圣母军成员,有一矿工英勇的说道“我是圣母军团员,我要永远做圣母军,一直到死。这是我的徽章号码,你们拿去吧!几时你们要我下狱或者处死,就来招呼我吧!”。1953年11月19日,永平教区荷兰籍署理何毓华神父被中共唐山市政府驱逐而被迫离境,何毓华神父杯指控设立圣母军,派遣司铎在乡间进行反共运动,不准青年加入共青团,禁止少年佩戴红领巾,消极抵抗反帝爱国运动等。廖亚尔、冀兹陵等人则被中共北京政府下令而被迫离境。之后永平教区只有16位本地籍神父,何神父称“这些神父都团结一致,具有坚强的信德和爱德,宁死不参加‘革新运动’,他们尽力使圣堂开放,勇敢举行礼仪及圣事。”在永平教区有不少矿工教友,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有着坚强的信仰,在问道他们对被枪毙的刘若瑟神父有什么感想,矿工教友们答道:“他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的英雄!”(见《中国近代教难史料(1948-1957)》53-74页)
【8】景县教区:1954年7月底,景县教区奥地利籍耶稣会士凌安澜主教及艾神父被迫离境,前往香港。共匪当时指控凌安澜主教是大地主,剥削工人,又招待反共宣传人员。在他们离境之前,革新教会一直无法在当地立足。

●教廷发布反共禁令:1947年2月16日,黎培里以教廷驻中国全权公使的名义发布“禁止公教团体和个人参加反动组织”的训令,表示“有神、无神势不两立”、“爱国、爱教有矛盾”。当年秋,美国的斯佩尔曼枢机访问北平,到访了耕莘中学和辅仁大学,并发表演讲,鼓励教友坚定信仰,反苏反共。1949年7月1日,黎培里以教廷圣职部的名义颁布训令,要求教友禁止参加无神论组织和避免阅读无神论出版物。1950年7月28日,颁布警告,表示对于参与支持无神组织活动者,给予圣事上的制裁,甚至绝罚。
●公教青年报国团:1946年7月,黎培里指示并资助比籍雷震远神父(Raymondde Jaeghei)在北平组织建立了”公教青年报国团”(又称民众自卫团、民众建国协进会)武装组织,援助国民党的反共战争,由雷震远担任团总指挥,姚光远与任佩泽为副主任,刁化仁为秘书长。最初设立山东和察哈尔两个分团,后增设河北、绥远、山西分团,各分团设主任、指导司铎和书记等职务,分团以下设工作队。有石家庄、保定、涿县、天津、泊头、通县、芦台、束鹿、宣化、唐山以及山西太原11个情报站。河北分团最初有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唐山、涿县六个工作队。察哈尔分团于1946年末由王若鹏负责,另名察哈尔省民众建国协进会,成员分布于境内各县。1947年5月后河北分团由刁化仁担任主任,毕卓云为秘书长,增加落垡、泊头两个工作队。1948年6月,报国团受“剿匪总部政工处”指挥,将民众自卫团改名为青年救民戡乱先锋队,河北和察哈尔分团改编为第一、第二两个大队,各分团所属工作队改编为中队,第一大队由刁化仁担任大队长,下设北平、落垡、天津、唐山、保定、涿县、石家庄、藁城八个中队。北京教区王章神父担任落垡中队长,组织了宝坻、武清境内教友百余人,成立还乡团剿匪。
在石家庄由骆毅宾负责组建了武装组织石家庄公教队,后由国民党第三军改编。1947年7月,正定教区陈启明主教、杨鸿志神父、陈道生神父与石门的荷兰籍罗贯之神父等策划,由杨鸿志和教友赵子云将500名教友组织武装起来建立还乡团,于7月中旬守卫正定县城有45天,并在近郊的三邱村、大林济、朱河村等地逮捕处决300多名共档分子。1948年初教友任国顺将共匪在平山县西柏坡设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消息报告给吴雅阁神父,吴随后到北平联系刁化仁,商议行刺毛泽东与朱德等人的计划,并派特使赵德祥教友赴藁城桥寨与赵雅各、冯连相、宋本笃联络安排。1948年8月10日,雷震远与刁化仁将吴雅各此前的报告及匪首毛泽东已于5月27日抵达西柏坡的情报,通知国民党华北剿总与军统,随后又根据部分情报对平山县郭苏镇一带展开轰炸,9月13日再次对石门和灵寿等地进行轰炸,但毛匪最终还是逃脱。1948年冬,共军陆续控制了华北各地,公教青年报国团转入地下。
1948年冬,燕地沦陷,境内报国团成员退守北平,由刁化仁指挥继续抵抗。于当年12月25日召开会议,将团改组为地下工作队,下设1个联络处,4个大队,17个区队,52个分队,总指挥部在北平,刁化仁为总队长,陶嘉信为副总队长,王涣世为指导司铎,屈国华为联络站站长,北平东堂的宋维礼神父担任联络站指导司铎,各大队亦设队长和指导司铎,后分散于燕地各处在地下隐秘活动。到1949年北平沦陷前,刁化仁流亡香港,继续指挥燕地的地下工作队,王章神父化名汪国安留在北平,被捕时曾被搜出枪支弹药。
1950年10月16日,石家庄多位公教青年报国团成员被共匪逮捕,吴雅阁神父殉道。1951年7月,北京、天津、唐山、昌平、南口等地报国团成员陆续遭到逮捕。到1956年,在北京、石家庄、保定、天津、唐山等地秘密活动的公教青年报国团各主要成员均已被共匪逮捕。
●圣母军:1948年梵蒂冈驻华公使黎培里派遣爱尔兰神父莫克勤在天津建立了圣母军分会,亦称圣母慈爱祈祷会。圣母军成员积极介入到反共行动中,曾在保定发展到两个区会、80余个支会,在唐山也建立了组织分部,有173位成员。北平辅仁圣言会院在1948年开始发展圣母军组织,院长芮哥尼令闵明我、孙振之等在辅仁大学建立了反共护校同学会、公教同学会、新校董会,进行反共宣传。1951年7月芮哥尼被捕,被迫离境。1950年北京鲍思高会院组织了圣母军北京区会,由意籍邱伯里担任指导司铎。1951年至1953年天津、保定和唐山圣母军陆续被中共政府取缔。
●守护七团:1947至1948年,北平总教区副主教李君武等组织教友参加傅作义的军事行动,建立守护七团,协助其保卫平津,平津战役时期守护七团被调往天津增援守城部队。1948年9至10月,李君武副主教组织北平的外地教区办事处和修会,北平教友上万人在中山公园五色土上举行了圣体降福,献县教区赵振声主教主持,期间祈祷圣母保护北平,勿使沦陷。
●反共教士雷鸣远:雷鸣远是比利时籍遣使会传教士,曾任武清小韩村本堂司铎,1912年任天津教区副主教。他在天津创立了《益世报》,积极投入政治活动,是显著的民族主义者,极力支持本土教友的权力。1928年在安国成立了耀汉小兄弟会,并成功推荐本地籍司铎获得教宗庇护十一世亲自祝圣为燕地首批本土主教,提出“中国归中国人,中国人归基督”的口号,但是他显然分不清中国人只是个虚假民族,因此与国民党来往密切,主张抗日反共,亲自上战场救护国军受伤士兵。1938年他被蒋介石派往武汉,与戴笠、张荫梧建立天主教性质的反共军事组织“军事委员会华北战地督导民众服务团”,雷鸣远任团主任,曹立珊、义禄等担任总务、事业处长,在华北一带进行反共活动。当年10月他又带领全体团员自汉口北上,在晋东南一带活动,并于张荫梧军会合组织“十字军”。
1940年,雷鸣远服务的政府军鹿钟麟部与共匪的八路军发生冲突,3月9日,雷鸣远被八路军俘虏,关押在太行山山区的山西省辽县,被当作国民党间谍受到6个星期的洗脑和酷刑,期间雷鸣远神父真实认识到了共产党的邪恶本性,40多天后,经国民政府交涉,雷鸣远被释放,但已罹患重病。在到达重庆后不久,1940年6月24日,雷鸣远因黄疸病逝世于歌乐山。同年7月18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以1287号褒扬令公开褒扬。11月29日,重庆市召开追悼雷鸣远神父大会。台北的国民革命忠烈祠亦有设他的灵位。雷震远、雷鸣远合著有《内在的敌人》,该书揭露八路军于1940年皖南事变前突袭国军三个军共6万多人,却没有动不足50英里外的日军。
●耀汉小兄弟会:1948年初,北平耀汉小兄弟会会长曹立珊等在刁化仁的支持下,组织500余教友成立“民众服务团”,隶属于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并派会士张斐理等6人前往剿总接受培训。后张斐理在北平组织了北郊工作队,搜集相关情报,同年又为暂三军组织救护队,北平沦陷前,曹立珊等流亡香港。
●沦陷共匪时燕地教会规模:据教内1948年统计,河北省有天主教徒75万余人。沦陷共匪后据中共政府不完全的专门登记材料为64万多(临清教区在河北省境内的各分堂和支堂及察省新划归河北省地区的10万多均未统计在内),当时仍有公开宗教活动的19万多人,秘密活动的无法计算。河北省(包括察哈尔部分)共有神甫683名,中共政府已知者为210人,另已查明的秘密神甫40来人(实际上不止此数)。当时的天主教地下势力所控制的教职人员和教徒的数量都占了各自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1949年后,在河北省境内的外籍传教士共148人,到1956年止仅剩一位。

2.沦陷后的幽燕教会:

●教廷对沦陷区教会的安排:1948年3月8日,教宗庇护十二世发布通谕称:在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地区,司铎可以暂时不守教会的除独身主义以外的规矩。至于做弥撒行圣事,可按“圣教艰难”时的办法即隐秘的办法。
1949年1月,受教廷传信部部长伯多禄·富马梭里·毕翁弟枢机、次长刚恒毅总主教的“应变”训令,黎培里将全国各教区大修院转移至香港、东南亚等境外;要求各教区、各修会团体的外籍人员,除特殊危险者,必须坚守岗位。同时,调整各教区主教人选,填补空缺教区主教以及指定多名继承人。
●镇反运动打压教会:1951年3月,北平圣母军指导司铎周翰章神父被捕。1951年6月,共匪的控制下在北京成立了三自革新委员会,一些出卖教会的叛徒揭发教内反对中共统治的教友与神职,7月25日共匪公安部门开始大搜捕。之后狄俊义、于惠民、苏志远神父,公教青年报国团的宁天爵、边汉元、宋维礼,坚持反共的孙占魁、张德全、张辅仁,反对三自革新的比籍万广里,本地籍神父薛清芳、苏培英等陆续被捕。当年9月4日,在南京的黎培里总主教被迫离开大陆。16日在北京辅仁大学礼堂叛教者们成立了北京市天主教革新委员会,也就是爱国会的前身。这些叛徒里面有马文纯、姚光裕、牛圣贵三神父与高淑敏等20余人,他们还随北京市土改工作团到西北与南支各地活动。1952年有李君武副主教、南堂的李荫桃、贾振民等表示支持共匪的“抗美援朝”,他们都被教廷宣布绝罚(开除教籍)。
献县教区苏培英神父在1953年被捕,耶稣会士戴神父也被捕。宣化教区张九牧神父因拒绝承认圣母军是反动组织,及反动自立革新在同年被捕。正定教区萧神父同年被捕,罪名为从事反共活动,不和革新运动合作,北平教区遣使会赵神父因同样罪名被捕。1954年3月以后北京的外籍传教士都被遣返回国。
●教廷明令反对自立革新运动:1950年11月30日四川广元县天主教徒发表《自立革新运动宣言》后,教廷驻华公使黎培里则于12月18日在南京向中国全体主教和神甫发表《请看主》牧函加以反对。1951年1月13日,《天津市天主教自立革新宣言》发表。黎培里又于2月21日在南京秘密印发由法籍天津教区主教文贵宾起草的《天主教中国全体主教声明》称:“天主教徒倘在某地因环境关系而甘愿脱离教宗,就是脱离了耶稣,脱离了教会。这样的所谓狭义的‘某国天主教’,只是裂教,不是至一至公的真正天主教。”3月31日,黎培里向全体主教发出《敌人的阴谋》牧函,通告废除中国教会“三自”的实施。1952年1月18日,庇护十二世颁布《勖勉中国被难教胞》文告。9月8日,黎培里在南京被驱逐出境。同年,正定教区的传教士在石家庄市天主教革新促进会成立后撰文称:“目前之石市革新会系一裂教性之组织,这是没有丝毫疑惑的。”“革新就是裂教,走脱离教宗的路,结果是死亡。要生活在教宗的教会里就得坚决反对革新。”
●教宗庇护十二世的鼓励:1953年12月8日,罗马教廷发布关于1954年为“圣母年”的通谕,鼓励中国神职人员做最好的儿子,和中共最残暴的政权做斗争。河北省15个教区中有12个接到该通谕后制订了集体朝圣的计划。保定教区塑像、造亭,指定西关教堂为朝拜圣母堂,规定星期六为朝拜日。永年教区亦于1954年1月开始朝圣活动。石家庄市天主堂修了圣母祭台、圣母山,每逢星期六均有百余名教徒进堂朝圣。正定教区元氏县殷村发生圣母泪土治病。永年、西湾子、安国、赵县等教区也都出现圣母显圣。保定、永平、西湾子等教区均宣布了圣母年大赦条例,进行避静活动。西湾子副主教、代理主教宋连德号召教友:“无论什么新花样的名目都是变相革新。要坚持信德。”1954年10月7日教宗庇护十二世发布《切愿声明》公函,特别鼓励中国沦陷区的教友和神职要坚持信仰的纯粹,并批判共党的自立革新运动。
●教廷反对爱国会自选自圣:共匪夺取大陆政权以后,驱逐了外国传教士,许多国籍的教会神职人员也因为担心遭受迫害而离开了大陆,其中包括了逃往美国芝加哥的北京总主教田耕莘枢机(山东人)。部分留下来的神父主教中,有一部分响应了中共的独立自办教会政策,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并在1957年8月2日成立了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次年开展了大张旗鼓的自选自圣主教运动,其中发起者包括原献县教区合法的主教赵振声(1957年12月当选为河北省天主教爱国会主席),至文革前被祝圣的非法主教中,来自燕地的包括了王守谦(永年1958)、常守彝(宣化1958)、潘少卿(西湾子1958)、蓝柏露(永平1958)、李德培(天津1958)、王其威(保定1958)、姚光裕(北京1959)、刘安祉(正定1962)。1958年6月29日,庇护十二世颁布《宗徒之长》通谕,重申任命主教的权力为教宗所独具,任何未经教宗批准而举行的主教祝圣礼,主礼者与受礼者会受到自科绝罚,称爱国会为非法。

3.迫害教会的升级:

除了投降于共匪的神职人员,另一部分服从教会命令未离境流亡的教会神职则坚持信仰原则,拒绝加入被时任教宗庇护十二世明确抵制的爱国会任职,由此这些神职人员开始遭受共匪迫害,这其中就包括河北保定教区1951年就任的范学淹主教、易县监牧区代理刘冠东、宣化教区王木铎主教等。
因为众多神职教友拒不屈服于共匪,他们都被共匪监禁起来。1954年公教报统计,到11月5日止,确认处于被监禁者中,西湾子教区主教1人,司铎3人,北平总教区主教1人,司铎30人,修生8人,景县教区司铎1人,献县教区司铎7人,大名教区司铎1人,永平教区司铎1人。
●坚持抵抗:永年教区副主教王子真等秉承罗马教廷旨意以隐秘方式传教,使该教区革新组织无法成立;献县教区代理主教张思谦一面指挥大批神父转入地下,一面动用神权处罚革新积极分子,几乎把该教区革新组织摧垮;西湾子教区接替外国传教士就任主教的张克兴不肯与革新组织合作。在乡下,当时的忠贞教会通常在教友家中挖掘地下室作为弥撒场所,成为实实在在的“地下教会”。据共匪官媒报道曾在献县、永年教区查出地洞、暗室200余处,大者容纳百人,有的一洞三室,据官媒称其亦被用来从事谍报工作所用,以协助“帝国主义者”推翻共产党政府,1954年3月该地教会被共匪查禁。
●文革期间:1966年以后十年里全教省再没有任何爱国会公开教会的活动,因爱国会成员一度受到比其他神职人员和教友更为严重的冲击,教产一律充公,许多教堂被拆毁或挪作他用,各教区及其男女修院均被解散,一些修女被迫结婚。但使用暴力手段并不能消灭天主教,教友和被遣返原籍的神职人员在自己家里偷偷念经祈祷,大家相信教难已经来临,信仰更趋坚定;部分原爱国会成员痛悔自己走错了路;许多教友聚居地区一再出现“活圣母”、“活耶稣”、“活圣女”、“活圣人”等。天主教活动完全处于地下状态。
●教宗鼓励:1969年在经历十年劳改之后,又恰逢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范学淹主教被放回老家小望亭遭受软禁。1977年5月,范主教召集甘肃天水市教友王泰、保定市教友张国彦等9人在张国彦家起草《罗马教会纲领》,向全国各地寄发,同时将王泰祝圣为司铎(即后来的王弥禄主教)。1976年教宗保禄六世致信范学淹,祝福他担任主教25周年,信上说:“阁下诚属忠心耿耿,无愧于群羊之典范,是朕和普世教会最可爱的教区领袖和司牧。”1978年范主教因教宗保禄六世的公开支持而再次被捕。
●权力下放:1978年6月27日,罗马教廷发布《将以下权力及特权颁给居留在中国大陆之神父及教友》的指令,其要点有二:一是将主教处理教会日常事务的大部分权力下放给司铎,同时简化了许多宗教仪式,放宽了部分教规;二是把充任司铎的条件实际上简化到“忠于伯铎”(即忠于教宗)和“愿守独身的男性”两个,特别提出“即使未有正式的神学教育”。这是向坚持反对独立自办教会而又享有人身自由的司铎、主教发出的重新控制教会领导权的动员令,也是给中国大陆天主教徒一个判定教职人员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是对50年代从教会的角度看以割断与罗马教廷的一切联系,和神职人员结婚为外部特征的爱国爱教运动的全盘否定,与大多数教友深藏于心的想法一拍即合。

4.幽燕忠贞教会的形成:

80年代的共匪因为要搭美国的便车,顾及国际脸面,对教会还不敢得罪太厉害,主要是靠统战,让爱国会充当狗腿子,以夷制夷。而因为这种局面,忠贞教会得以崛起。
●爱国会裂教:文革结束后,为了表现自己所谓的宗教信仰自由,共产党控制下的爱国会开始恢复自选自圣主教,至今在河北教省境内由爱国会任命的非法主教包括傅铁山(北京1979)、刘景和(永平1981)、范文兴(景县1981)、刘定汉(献县1982)、蒋陶然(石家庄1989)、潘德世(保定1991)、苏长山(保定2000)、方建平(唐山2000)、郭金才(承德2010)。在这批投靠共匪的神职人员带领下,其管辖的“教会”没有得到教廷的认可,根本不是天主教会一员,但他们却自称为天主教,仍然采用正统教会的礼仪等,以欺骗不明真相的教友和教外人,形成裂教。因此忠于罗马教廷的幽燕神职与教友们开始与之对抗,建立起一个继承自燕地沦陷以前圣教会的,真正的天主教会,被教友们称为忠贞教会,而外教人一般称为“地下教会”。
●范主教复出:1980年1月20日范学淹主教获释,当时他是全省惟一享有些许人身自由的合法主教。1月26日,刚被解除劳教的原保定教区姬永贤与曲景枫神父受范主教派遣分别到徐水县安家庄、坟台、椿木峪、师庄等村和清苑县东闾村一带活动,主要是让未遭逮捕的曾参加过爱国会工作的神父当着广大教友的面做“明补赎”(即当众悔过)。2月16日,范主教在东闾村先于他近一个月获释的苏敬贤神父住处过春节。17日,安家庄三位年轻教友向范主教拜年,跪下说:“求主教赦罪!”范主教答:“你们回去先把大堂要回来!”安家庄教堂原本在河北省核定的首批开放教堂之列(交与爱国会),但这项由中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宣布的决定遭到该村忠贞教友的一致抵制,因为他们不承认王其威的保定教区主教身份。从此保定教区展开收复教堂的运动,并自费重建了多处在文革时被捣毁的圣堂,影响及于石家庄等地区,忠贞教会越发壮大。
●恢复圣统制:1981年1月,范学淹主教将清苑县田各庄的苏志民修士、徐水县安家庄的安树新教友和另外3名教友秘密祝圣为司铎。为了对抗共产党主导的裂教运动,范主教也开始祝圣忠于教宗的合法主教,首先是祝圣了正定教区贾治国主教与易县教区周善夫主教,以及天水教区的王泰主教。并委托贾治国代表他祝圣原赵县教区副主教闵庆昌为赵县教区主教(因闵去世未行,后祝圣了萧立仁为主教以接替之)。时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得知范主教的行动以后给予了大陆主教先祝圣后通报的特权,特致函范学淹称:“你的此举完全合乎我的意思。为此我给予你宗座遐福,并给予你特权:在一切事上,你可先行裁决处理,而后再向我汇报”。以后周善夫、贾治国又先后祝圣11名主教或助理主教,分别为保定、易县、安国、献县和顺德教区。1982年4月13日范学淹主教因私自祝圣主教第三次被捕,被判刑十年。此后幽燕忠贞教会陆续祝圣的教省内主教有李思德(天津1982)、师恩祥(易县1982)、宋维礼(易县1982)、刘书和(热河宗座监牧/易县助理主教1982)、刘冠东(易县1982)、李振荣(献县1983)、陈柏庐(永年1986)、苏志民(保定1988)、裴尚德(北京1989)、赵振东(宣化1989)、韩鼎祥(永年1989)、张庆天(易县1992)、陈仓保(易县1997)、赵克勋(宣化2003)等。自此幽燕教会形成了由罗马教宗承认的忠贞教会与共产党承认的爱国会相对立的局面,而后者仅是冒名顶替的教会。1987年11月17日范学淹主教获假释。1988年1月3日,范主教在保定主教府向一位来访者回答关于爱国会的问题答复被整理成著名的《十三条》,在教会内部广泛流传,至今仍为幽燕教会主教们所坚持,其核心内容是强调主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爱国会神职人员己经完全丧失了神权,被隔绝于圣教会之外。
●恢复东闾朝圣地:1985年11月2日,被解除劳教的张浩德教友在清苑县东闾村自家院内设立了与爱国会堂口相对立的祈祷场所,被当地教友称为东闾西堂。忠贞教会的主教和神父们汇集该地,使之成为幽燕忠贞教会的大本营,对抗共匪统治的重要阵地。1986年又恢复了东闾圣母朝圣,此后规模逐年增长,1989年5月24日,由于考虑到在民宅院内举行弥撒人满为患,冒险在院外较宽大的地方,搭制一临时的弥撒间。到1993年5月24日,整个华北地区几乎每个教区都有教友来朝圣,当年共祭神父103位,主教3位,教友约3万人,东闾朝圣开始恢复了几十年前的盛况。此后每年圣母月里每天都有外来朝圣者,而尤以5月1日,5月7日中华圣母瞻礼,24日圣母进教之佑瞻礼以及5月31日圣母月结束之日。东闾再次成为幽燕民族的精神中心。为了鼓励幽燕忠贞教会的抵抗运动,1995年圣母再次于东闾显奇迹,数万教友于露天的大礼弥撒中亲眼目睹,5月31日,苏志民助理主教在东闾西堂,宣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任命书,宣誓就任保定教区第六任主教。1996年四五月份,当地政府对东闾朝圣的壮大感到极为恐惧,便出动将近5000部队士兵以及大约30辆装甲车和直升机隔离村庄,以禁止朝圣,圣母像也被没收。当时东闾教友进行了英勇地武装抵抗,发生了流血事件。事后苏志民主教与安树新主教都被捕,此后每年五月和八月当地政府都会出动大批警力阻止朝圣者进入东闾并持续至今。
但此后共匪当局也不敢再像欺负汉人费拉小老百姓那样,很多事他们不敢管,怕引起更严重的冲突。比如当地教友到16岁就能结婚的也确实,教友生多少都行,当地又是以机械加工为主业,工商业发达,所以说现在搞独立,保定就是开始的地方。
●收复教产运动:1988午10月,赵县教区萧立仁主教率领数百名教友将邢台市驻军营区的围墙推倒,后占领营区库房达半年之久。1989年4月,石家庄市栾城县油通村裴荣贵神父带领近千名教友在村小学校内搭建祭台聚会念经,达80多天,县公安局干警奉命前往驱散,遭到顽强抵抗,负伤干警达70余人。
●建立主教团:1989年11月21日,关陇忠贞教会张刚毅神父与易县教区主教刘冠东、易县教区助理主教刘书和,经罗马教廷驻香港代办费罗尼同意,在陕西三原教区张二册村秘密集会,发起成立了中国大陆主教团,完全接受教宗的领导,维持其与整个天主教会的彻底共融,与属公开教会的中国天主教爱国在1980年成立的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相抗衡。会上推选保定教区范学淹主教(当时因被软禁而未到会)为主教团团长,刘冠东为执行主席,刘书和为秘书长。拟议中的领导成员大多数都为幽燕忠贞教会主教。与会的易县教区刘冠东主教与师恩祥主教、献县教区主教李振荣、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等在事后均被捕入狱。
●范主教殉道:1992年4月12日,84岁的范学淹主教在监禁期间为主致命,13日其遍布伤痕的遗体由公安局归还,之后有15万人次从全国各地前来的教友吊唁范主教。复活瞻礼过后,4月24日下午东闾本堂崔新刚神父主持了范主教的葬礼,当时有4万多名教友前去送葬。
●忠贞教会盛期规模:
到90年代初,劳教结束后的陈建章、刘书和、刘棣芬、师恩样、刘冠东、李振荣、萧立仁、贾治国以及苏志民等相继回到原住地。幽燕教会或重新集结,或从秘密转向公开,开始形成新的组织体系。到1995年末,幽燕忠贞教会主教累计已达27名(河北省内,其中已故13名),另有司铎160余名,分别属于保定、易县、安国、正定、献县、大名、永年、顺德、赵县、宣化等10个教区,保定、张家口、石家庄、邢台、邯郸五市的大部分传教堂口均由忠贞教会控制,受其管辖和影响的教友达30万人以上。特别是保定市,忠贞教会的教友有7万余人,占该市教友总数的80%,爱国会仅控制了保定市区原主教座堂、东闾重建的大堂、安庄天主堂等几个堂口。全省属于爱国会的主教与累计仅10名(其中已故2名),邢台、张家口两教区主教出缺,爱国会神父有230余名,大部分是历年河北省和外省市神学院的毕业生。1996年被公安部门监禁的忠贞教会领袖大部分已先后回到原居住地,忠贞教会的教友或在自己家过宗教生活,或暗中请忠贞教会司铎主持宗教仪式,完全拒斥爱国会主教和神父,或不让他们进村,或不进他们主持仪式的教堂。还有许多忠贞教会神职到外地继续进行有组织的传教活动。特别是易县教区的组织体系基本无损,其影响己及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市区以及河北廊坊、石家庄等市。

5.当代的幽燕教会:

到了九十年代,因为苏联解体和八九六四的影响,忠贞教会日益壮大的力量,再加上自身经济的发展让共产党又开始肆无忌惮,加大了对忠贞教会的打击力度,众多主教神父自此长期遭受严密监禁,无法有效行使牧职。尤其是1996年发生“东闾朝圣事件”以后,多位忠贞教会神职被捕,保定教区苏志民主教以流亡海外的龚品梅枢机为中介请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转交给全国人大一封信,指责河北省的“制非”违反了宪法,发生了许多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和违法行为。同年7月上旬,一名国外记者先后两次秘密采访了清苑县小望亭村地下会长,向外界传达了当地教会受迫害的情况。1997年10月起,保定教区苏志民主教被囚禁至今仍未获释。
在爱国会的领导人物宗怀德主教于1997年去世后,加上此前强烈反对爱国会的忠贞教会范学淹主教也已过世,教廷更加放宽了对爱国会的态度,开始寻求妥协,希望地下教会与公开教会“合一”。此在前1995年杨广彦祝圣为盩厔教区主教后,中国教会就已开始出现教廷与中国政府双方都接受的主教人选,那之后不断有爱国会主教或自主或背后有关部门指示下,向梵蒂冈教廷请求宽恕,此时的教廷不仅宽恕了这些爱国会主教的投敌行为,而且还认可其主教合法,宣称其是与普世教会共融的,而许多爱国会主教在取得所谓合法名号以后,却更加肆无忌惮地参与自选自圣的活动。
到1999年3月,河北省有忠贞教会有主教13名,司铎约140人。据有关部门估计,受地下势力控制的教徒有约16万人。河北省数百个天主教徒聚居村党的组织建设从历史上看基础就不够扎实。隶属于爱国会管辖的公开教会在96年镇压运行动以后,加上教廷开始转变对共产党的态度,其规模开始有所增加,当时有教徒约60万人,爱国会主教8名(其中退休1人)、助理主教2名,共10名,爱国会神父254名、省神学院在校生140名,还有修女约500名。
教宗本笃十六世于2007年5月27日,发表针对中国天主教的牧函,取消了前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1981年给予忠贞教会的祝圣特权,代表着教廷进一步地寻求妥协。由此一些忠贞教会主教开始转为公开,加入爱国会职务,比如保定教区辅理主教安树新便在2006年刑满获释后接替了原保定教区公开教会主教苏长山的职位。而教廷在第二年则将其升任为助理主教,可以继承仍在狱中的正权主教苏志民的职位,以满足教廷的“合一”计划。但2010年苏志民主教仍然在世的情况下,安树新自任为了正权主教,反而造成其他忠贞教会神父更加不满,而计划今后再推举一位主教以追随狱中的苏志民主教。
2016年5月,随着正定教区栾城县油通堂区的董冠华神父公布了其主教身份,并在当年9月与忠贞教会的贾治国主教分裂,代表着幽燕教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也就是既不同于投靠共匪的爱国会,也不同于顽固服从教廷的旧忠贞教会,开始了第三条道路,也就是坚持教会传统的反共立场,抗拒当前教廷的妥协立场,从而形成独立的本土教会,类似于圣庇护十世司铎会的传教区。而这一时期,现任教宗方济各正与共产党当局密切地开展协商,寻求达成一致的主教任命协议,并让中梵双方建立外交关系,否定了前几任教宗的保守立场,特别是梵二会议之前历任教宗明确的反共要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河北省天主教地下势力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50年代初期是有组织地直接受罗马教廷指挥,阻止广大教徒走社会主义道路,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性质是效忠罗马教廷,反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是个别地间接地受罗马教廷指挥,反对爱国会,特别是反对自选自圣主教,伴以游离于教会团体之外的个别传教和与海外势力的秘密联系,不公开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但或明或暗地对抗党和政府的领导;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在全国性“消灭宗教”的背景下积蓄能量,伺机再起;70年代末以来即改革开放以来是由间接受罗马教廷指挥,到直接受罗马教廷指挥,逐渐发展为挟教廷以自重,自行其是,甚至更多地依靠教廷以外的国际反共反华势力,有组织有预谋地向合法教会争夺神权,以种种貌似“合法”的名义不断挑动事端,瓦解基层政权,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以此为筹码,使自己成为全国天主教地下势力的指挥中心。”(引自:《关于河北省天主教地下势力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历史·现状·对策》)

●幽燕忠贞教会人物:
周济世、范学淹、陈建章、苏志民、曲景枫、施纯洁、朱友三、周善夫、刘冠东、师恩祥、刘书和、宋维礼、陈仓保、张庆天、刘棣芬、裴尚德、李思德、石鸿祯、贾治国、肖立仁、闵喜林、李振荣、高玉臣、韩鼎祥、史双喜、安世恩、王木铎、张九牧、赵振东、赵克勋、张克兴、郝进礼、姚良、董关华、鹿根军、刘红更等。
.
.
.

第七章 光复幽燕

即本文所指的“幽燕独立运动”。因我们的国家并不是完全新建的,而是有历史的传承,比如宗周的姬燕、鲜卑人的三燕、安禄山的大燕、以及五代十国刘氏之燕,所以使用“复国”一词也是完全可以的,不过因为此前的数个政权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与本文提议的有一定差异,因此在正式名称上采用国际上主流的“独立”一词。

(一)燕文化在近现代的复兴:

1890年在当时的直隶省涞水县发现“北伯”铜鼎,1921年民国学者王国维认为这是燕国文物,开启了考古学意义上的燕文化研究。1914年易县燕下都遗址处有乡农在老姆台挖掘出青铜器,随后美国考古学家毕士博对遗史书文献里,生动的以实物再现于燕人后裔眼前,让我们得以直观地了解祖先们曾经建立的那个古老而光荣的王国。此后数年内,确定燕北长城范围,以及在日本学者帮助下对热河地区的考古研究也有初步成果。
1933年4月保定市发行了文艺期刊《幽燕》,萧作霖为创刊人,最初只是收集整理本地民俗文化,为当时的幽燕民族意识有一定促进作用,很可惜不久以后即被国民党政府控制,转而宣传其大一统伪民族主义。
1949年后燕地沦陷共产党政权,但考古工作并未遭到很大干扰,越来越多的燕国遗址被发掘出来。50年代初,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其发掘报告中首次使用了“燕文化”一词,1973年随着琉璃河燕初都遗址正式开始发掘,燕文化的考古工作进入黄金时代,此后确定了许多燕国受封初年的历史问题。80年代随着更多燕国及先燕遗址的发掘,整个上古燕国的面貌越加清晰,也从中梳理出了从石器时代到燕国建立以后燕族人的发展历程,“燕文化”一词开始在考古学界被正式命名。
除了考古成果,因80年代共匪亲美的自由环境,本土的民间文化在经历共匪的破四旧运动打击之后又开始复兴起来,其中比较明显的一点,笔者自己家乡那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大都是建于那个时候。就在90年代共匪改变亲美政策以后,民间文化再次衰落,建筑工艺水平也是逐年降低,到现在都成了那种富有共匪低级审美的粗糙板房,本土特色完全丢失了。

(二)当代幽燕独立运动:

20世纪末在民间是否有主张本土脱支独立的人士不得而知,可能是有的,但是当时信息流通不便,估计没有留下可靠的文字记录,而且应该也没有什么较为完善的理论和相应的影响。进入21世纪,由于互联网的便捷,网络上才开始出现部分提到燕独或主张本土独立的宣传。

●1984年1月21日:香港信报《人在香港》专栏的一篇《“楚独”屈原》里提到了“燕独”,可能是当代最早使用这个词的,但其指的是战国时期的荆轲,而且作者是宣传大一统的。
●2012年07月2日:上海人蒲汇塘渔夫写的《红朝宫廷评话-原名:王立军事件给人的启示》,第三章第八回,亦提到了“燕独”一词。
●2013年8月25日:blogspot博主张裕聪发文《华北独立运动之正名》与《北洋共和国——国土,人民,国家象征》,主张在京津冀与山西地区建立“北洋共和国”。
●2014年4月:人人网的黃浚宇写了一篇《單純就是想整理記載一下李碩的藍圖》,想像了一番独立后的燕国。
●2014年6月27日天涯社区有人发帖《梁大岭:假冒子孙求平等,是泛汉主义得的甲骨病》,提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燕族”。
●2015年8月6日,知乎网有人提到了一位信仰天主教的14岁保定少年已不认为自身属于汉族,而是“河北族”,属于北方游牧民后裔,并且支持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反对北京的帝国统治,如果河北人都信仰天主,依靠东闾圣母的庇护就能让本地人变得繁荣富强,这位少年因此遭受了其党员父亲的毒打,但其信念反而更加坚定。
●2015年之后,在巴蜀学者刘仲敬先生(阿姨)“发明民族”的号召之下,其读者群体中陆续产生了中国大陆各地的分离主义运动,包括满洲利亚(Manchuria)、巴蜀利亚(Bashulia)、粤人的加通尼亚(Catonia)、闽越(Hokkienam)、吴越(Goetland)、晋兰(Jinland),以及荆楚、江淮、赣鄱、湖湘、齐洲、夜郎、“大不列滇”、“桂尼士兰”、等各地独立分子,后来被称为诸夏主义者(Cathaysianism),但当时燕独分子并不活跃,在刘仲敬的文章里也没有提到过燕独,而且他在那时候比较倾向于把京津冀豫鲁皖陕这一带北支那官话平原区划入所谓的“四边形中国”,不认为这些地方可以发明出独立的民族,是未来大洪水的重灾区,西安以东会被“核平”。
●2016年6月10日的一个论坛里又有人把荆轲称作燕独恐怖分子。2017年就有人写了一篇《楚独分子”屈原成为爱国诗人是中国历史的老常态》对此予以反驳。
●2016年4月:有人在Facebook建了些个包括“河北獨立-自決建國”等一样后缀词的各省市独立主页,不过看样子只是瞎搞的,作者应该不是燕人,主页里也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同一时期,诸夏主义者的开篇作《诸夏自由同盟宣言》里面提到了“燕赵”复国。
●2016年5月2日:冬川豆的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燕虽旧邦,其命维新》,署名作者为“燕有乔”的文章,此为诸夏主义者内首次介绍燕独。5月中旬,诸夏主义者建立了自己的一个小论坛,其中亦有燕国专栏。
●2016年9月7日:YouTube用户王守悉发布了一段视频《【中國情報】北京独立,燕幽复国的可能性》,以他自己的观点评论了当代的燕独,认为不会成功。
●2016年11月27日:刘仲敬在《诸亚与诸夏》里面提到了“中山民族属于内亚”,中山民族(Kashgaria)指的就是现在的石家庄人。

●2016年的大部分时间笔者仍然是以关注教会传统的问题为主,直到年末那段时间开始相信,如果想帮助教会恢复梵二前的正常状态,就必须借助政治力量。民族国家虽然在起初对教会是不利的,但在当前相对应于现代左派分子优势的世俗无神主义,显然民族主义要比其优越,而对教会最有利的政权形态虽然是中世纪传统的封建君主制,但在当前的环境下,已经不可能将其全面恢复了,所以就应该鼓励民族主义来抵制左派分子对传统基督教社会的腐蚀,特别是波兰民族那种,做波兰人和做一名天主教徒是相同的,坚决抵制异教徒占领基督徒的欧洲,使得波兰人成为了基督教欧洲最后的几个堡垒。随着支那大一统帝国在未来数十年内解体为多个民族国家的必然结局,再加上梵二后现代主义教廷对忠贞教会的抛弃,我们幽燕的忠贞教会应该利用这个时机,率先发明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幽燕民族,并且还要建立相应的自治的幽燕独立教会,以维持一个传统的基督徒所统治的社会,成为正统天主教信仰在整个远东的中心。
12月初,笔者开始独立地对当代幽燕民族进行了初步的建构工作,以作为燕独的理论基础。12月28日开始在Twitter上以“雅各·比約”为名介入相关话题的讨论(后来把“各”改为了“格”,起初的ID为“enoya33”,现在为@Yuyencian)。
2017年1月6日在Facebook建立了相关的主页进行宣传,12号通过的审核,最初名为“大燕復國運動”。后开始在Wordpress博客上分享相关资料,最初名为“聖教興燕”,ID为“domdionysius”。
1月27日基本的理论体系架构了出来,随后在博客发布了《大燕民族的建构与复兴》一文,分别介绍了幽燕民族的定义,民族教会,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地理环境,领土范围,国史简编,以及对复国的规划等内容。
4月7日设计了正式的组织徽章,以东闾圣母为主体,之前只是简单的“燕”字图案。
5月末开始以“幽燕”取代了“大燕”一词,首文也就改为了现在使用的“幽燕民族与幽燕独立运动”,英文名也由“Dayansia”改为现在的“Yuyencia”,Facebook主页则改为了现今的名称“幽燕獨立運動”。
6月末,因传言诸夏主义者被共党有关部门定为了非法组织,一些支持者便隐遁了起来。
7月16日设计了最初的国旗“幽燕十字旗”(后来又新设计了几版)。
8月25日在维基百科创立了“幽燕民系”条目,以作为介绍幽燕民族的页面,本来以为这个词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议,30日又创建了“幽燕独立运动”条目,但被一些支那五毛举报,9月5日两个条目都被管理员删除,不过燕独也借此得到了较好的宣传,被更多人知道了。
9月30日在笔者与晋人的领土争论中,刘仲敬评论道:“張家口是蒙古在東亞殖民地的上海、滿洲國不可或缺的金門安全區、晉蘭民族和語言的耶路撒冷、幽燕民族血肉相連的腹心之地。誰的民族發明更早更成功,漢薩同盟的但澤自古以來就屬於波蘭的格但斯克。誰發明民族更晚更失敗,亞美尼亞的阿拉拉特山就只能留在國旗上。誰拒絕發明民族,就會像普魯士一樣滅亡。” 这应该是他第一回公开的使用“幽燕民族”这个词,他的支持对我的燕独宣传有很大帮助。
10月22日整理完成了幽燕近现代史简编(20世纪至今)。
11月5日因系统错误举报,博客被管理员封禁,便暂时使用备用的域名“jacobpius”,到8日网站恢复正常,名称改为了新发明的“Yuyencianism”一词(幽燕民族主义)。同一天刘仲敬在其公布的《諸夏紀事本末》节选里提到了“幽燕西亚(Yuyencia)”,补充了编年史里面反清独立战争时期的燕人名单。
12月4日以组织徽章为基础设计了国徽,并且重新设计了现在使用的幽燕盾徽旗。
12月7日建立“燕獨運”小组(地址:id=344620419257465),作为聚集FB燕独支持者的地方。
幽燕民族的理论部分至此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就是组织化了,也就是从纸上画的蓝图,动手来变成现实。这以后的进展出于安全考虑,故不再于此处公布。

与西藏、东突厥、香港等较为成熟,规模和海内外都较大知名度的独立运动相比,当代幽燕独立运动作为新兴的政治运动,其影响还十分有限,需要更广泛的支持。
但这些年来,燕独运从无到有地浮现出来,从一开始支那人的嘲讽,然后被人不经意间将这个词作为一个未来可能出现的事说了出来,继而是出现了本土的爱国者粗糙发明的北洋国、河北族,以至于燕族人的燕国在人们的评论里逐渐成为了理应存在的民族和国家,直到诸夏主义的大旗横空出世,独派力量越加壮大,虽然刘仲敬他老人家本来根本不相信燕地能够发明民族独立复国,但随着幽燕爱国者们不甘堕落,拒绝中国人这个污名,并努力建构新一代的燕民族,整理燕国史,燕独运终于被很多人认可,不再被视作无可救药的费拉,将来也必会一步步走向成熟。
我们的处境就如同当年东欧的波兰人民,周围满是异教徒,自己的古老王国被外族一次次地征服,人民世代遭受奴役,但我们决不可就这样坐以待毙,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拥有共同信仰的一群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我们的命运是一致的,我们要团结起来,继续反抗帝国暴政,只有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保卫起我们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殉道圣徒们的鲜血才不会白白流淌。故此幽燕人民应早日唤醒我们的民族精神,驱逐盘踞我燕的赤色恶魔,恢复幽燕的光荣与自由!

(三)复国的准备:

我们的国家,因处于大一统中国的心脏,被奴役最为厉害,较之于诸夏其他各国,复兴任务尤为艰巨。我们现在所做的,先是要唤醒幽燕民族共同体的自我认同。如果这一步的工作没有完成,那么后面提到的计划也都无法实现,燕地必然会遭受长期的流民洪水冲击,复国任务更不可能完成了。而如果是教外世俗者取代赤匪建立了政权,其很可能不能长期抵挡洪水,政权也会被其他国家消灭,即便没有外患,也会是持续的内乱。这些结果都是在没有恰当的民族认同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结局也会进一步阻碍以后认同的形成,因为教会自身可能都无法幸存,因此最好的情况下是在帝国崩溃之前就已产生一定程度的民族认同。而即便没有及时完成这一环节,一旦帝国控制力减弱,我们的宣传工作也会更好的展开,独立的民族认同可能会迅速唤醒。
现在并不需要暴力革命或进行其他破坏性的活动,鲁莽的行动是不可能成功的,要保存实力,不做不必要的牺牲。身处沦陷区的爱国同胞应以保护基础共同体为主,也就是让我们的天主教信仰一代代顽强地传承下去,因为天主教信仰就是幽燕民族的根本所在,如果丧失了这个,幽燕民族的复兴无从谈起。还可利用大洪水前还拥有的有限时间做好民族建构、国史编著工作。在海外自由区的同胞可以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拥有共同目标的团体,比如可以“燕独运”为名,建立流亡政权或民族主义政党。同时还要在海外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让更多人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要自己掌握我们民族的命运。特别是对1940年代以后流亡的燕族教友加强宣传,他们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自己的信仰与所谓的祖国格格不入,所以说他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就像当年流亡的波兰人一样,要明白自己真正的祖国是什么,它不是中国这个弗兰肯斯坦,而是被祖先所遗忘的幽燕,也是一个借助天主教信仰而会重生的幽燕。我们最好是获得如史蒂文·班农那样有影响力的右翼人士支持,增加国际知名度和主流国家的认可,特别是天主教信仰虔诚的国家,如波兰。与此同时寻找资金赞助,以尽早展开筹建海外军事组织的工作,招募全球各地支持我们这一目标的战士,特别是信仰虔诚的的传统主义教友,为抵抗异教徒,共同建立一个天主教国家而并肩战斗。可利用教会自身的外交优势寻求国际上的军事支援,优先选择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如波兰、匈牙利、法国、西班牙、爱尔兰等,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作为复国主力的骑士团也是要在这些国家准备,只有当地可提供优质的军事训练。其中的西班牙部分就是与卡洛斯主义者建立紧密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先在大洪水时期的窗口期将一定数量的燕族难民安置在一些天主教国家,如波兰,而后再待时机成熟以后,作为志愿者民兵帮助卡洛斯党人为西班牙王室进行恢复法统的战争,通过实战训练以后,就可作为还乡团回国在洪水肆虐后恢复起正常秩序。而如果这些国家并不希望卷入进来,则可寻求相邻的天主教国家菲律宾,或者日本,以及军力最强的美国,后两个国家也是诸夏其他国家复国首选的赞助来源,其中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的夫人也是天主教徒,因为这个更深的关联,当代美燕是天然的盟友,为了一个天主教的幽燕,美利坚人民必会全力支持幽燕民族的复国大业。当我们准备好以后,共产党的统治也就濒临瓦解,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凭借还乡团武装力量开启幽燕独立战争。
而在目前这个时代,全球各地的基督徒都需要发动一场全球性的圣战,以武力夺回被穆斯林和自由主义者、共产党侵占的所有领地,恢复基督徒的欧洲和内亚,进而将全球基督教化。伊朗以及伊拉克、呼罗珊、东突厥地区恢复东方亚述教会,巴尔干、安纳托利亚与叙利亚、耶京全部恢复东正教,与东仪天主教会共同统治,埃及可恢复科普特教会,将剩下的穆斯林全部赶回阿拉伯半岛。同时将欧洲以及美洲所有的自由主义势力、左翼犹太势力、共济会分子及新异教等全部清除,恢复为启蒙运动以前的传统欧洲。之后,再将鲜卑利亚与满蒙完成东正教化,远东彻底清除赤教残余,秦岭-黄河以北的燕、晋、秦、齐与高丽亚、日本完成天主教化。老异教的南支、吐蕃、南洋、印度、非洲跟进,成为最后的传教区。我们幽燕民族的独立战争也将是这场全球圣战的组成部分。
1900年抵抗义和团拳匪,是幽燕民族的第一次圣战,那时圣母玛利亚在东闾显现,加上联军的协助让幽燕民族战胜仇敌;1945年以后至沦陷于赤匪之间的剿匪期,是幽燕民族第二次圣战,期间以公教青年报国团为主力,因反共同盟国军的失败而结束;未来的民族独立战争将是我们的第三次圣战,由幽燕爱国教友所主导。
我们幽燕民族的耶路撒冷就是东闾圣地,解救沦陷中的东闾,这是多么光荣天主的事!为解救圣地而牺牲的灵魂必然会升入天堂,其重要性与我们幽燕忠贞教会以前那些被共匪迫害致死的殉道者们等同,真正的基督徒决不能只知道在压迫中忍受苦难,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必须拿起武器战斗!作为天主的利剑,斩杀仇敌!

(四)独立战争时期:

而因着当今兲朝的一步步作死政策,帝国的崩溃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且不会等太久,敢保证我们有生之年都可以见证。在此之前,不管海内外都要把燕民族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坚守信仰。
支那帝国一旦难以维持,机会的窗口便真正地敞开了,边疆受奴役的各民族便可纷纷复国,届时共匪必定退居帝都,依靠精锐武装继续苟延残喘。这时,洪水势必会从南方席卷而来,因为黄淮洪泛区的中原人最缺乏独立建国的能力,当地秩序崩溃后,大批流民草寇便会成为燕地的首要威胁,同时当地亦可能被远道而来的伊斯兰国圣战者所征服,其建立帝国的野心将会是此前共产中国的继承者。因此我们的独立战争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此,消灭共匪残余、伊斯兰国、流民这三大威胁我们国家的邪恶势力,就是我们继1900年的庚子保教战争、1940年代的反共剿匪战争之后的第三次圣战。
在这个混乱的时候,沦陷区的爱国同胞们便可以建立自己的武装组织了,凭借天主教传统的优越组织力,教会民兵的战斗力必然高于一般流寇,如一百年前庚子之战的情况。
在抵挡洪水的同时,我们也要联合境内所有以前被赤匪压迫的新教徒、回教徒等族群并肩作战。与此同时经过高质量军事训练的海外的还乡团便可以杀回故土,届时与本土民兵里应外合,最终将赤匪残余力量在燕地彻底清除。而因为再没有外部力量如苏联的支援,赤匪的灭亡也会是迅速的。
在消灭赤匪之后,作为复国主力军,我们的教会武装组织必须掌握政权,并建立天主教军政府维持境内秩序,愿天主赐给我们一位如同西班牙弗朗哥将军一样的杰出领导人。这是确立以后幽燕成功独立复国的关键。决不能再次形成上世纪军阀混战的局面,只会让那种教外的马基雅维利者趁乱做大,这类群体是幽燕国族共同体的破坏者,他们没有建立社会秩序的能力,无法把幽燕带入强盛,只会带来混乱。我们可以效仿曾经的南越吴廷琰总统,即便人数上处于劣势也可建立有效的政权。
全面掌握政权后我们也要在燕地南境继续加强武装力量阻挡流民,因为广阔的大平原缺乏天然屏障,除了炸桥,泄洪等临时办法,就需要组织精锐武装重点守护南部边境,同时修筑起漫长的隔离墙。还要及时把隔离墙以外的中原教友迁往境内,因为在流民洪水中他们无法自保,诸夏其他国家如果有遭受迫害的教友也都应当作为难民主动接纳进来,因为首先幽燕是天主教的幽燕,有义务救助各地遭受迫害的教友,同时也会壮大境内天主教会的力量。除此之外还可以扶持邯郸到豫北一带晋语区,和以原卫国为基础建立一个新的民族,卫族,以此作为燕国与黄泛区之间的一个缓冲区和屏障。
大一统中国的笼子破碎以后,被肢解的东北亚各族必然会再次恢复起地区性的同盟关系,日本是其核心,环渤海圈各族受其保护,就像不列颠对于环波罗的海的日耳曼各族。是有别于东正教的露西亚–旧内亚帝国的继承者,也有别于伊斯兰化的旧内亚地区,以及南方湿热的东南亚圈,而自成一体。

(五)关于争议领土:

流民洪水的威胁退去后,我国必定会再与邻国爆发边界纠纷。比如与齐国在东南边境和海上航道的纠纷,与晋国在察哈尔地区的冲突,与满洲在热河地区归属的争夺,以及蒙古国对燕地北境部分地区的领土要求等。对于这类边界纠纷,在初期我们可以通过和平商议寻求一致方案签订条约,如果这几个邻国愿意给予争议地带一定自治权,并且保障当地原有天主教徒的信仰自由,那么幽燕可以允许其统治争议地带,以避免不必要的边境纠纷。同时遵循争议地区当地人的意愿,由其自主选择归属。如果谈判失败就要通过武力坚定维护所要求的的领土,争议地区归属于战胜者,幽燕民族是从来不畏惧战争和流血的,我们是古老的北国武士,因战争才凸显自身本性。

(六)新国家的建设:

待确定边境以后,百废待兴的幽燕国便可制定维持长治久安的政策体制。由于我们国家的政府形式采取联邦制以及封建制,而不是大一统中央集权,那些不愿意改说燕语的晋语人口,以及满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均可拥有自身的自治权,特别是对于复国贡献较大者。除了境外迁入的教友,那些在境内数量上占据优势的教外群体,因为他们也属于传统的燕民族,只要他们不反对我们的政权,也可给予其国民身份,及合理充分的自由权力。
在不受战乱威胁以及工业区之外的地区均可合理发展农业,让国民满足温饱。我们也要恢复起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水库大坝炸毁,让幽燕的母亲河-海河 再次滋养这片美丽的国土。

1.政治制度:

独立战争成功以后,应当逐步却立君主制政体。以此可以调和天主教政治传统与民族主义间的冲突,让两者达至平衡。而又因为支那恶劣文化对国民数千年的腐化,西方意义的现代民主也并不适合在本土全面实行,因此幽燕希亚复国以后最合理的政体当为君主制。
幽燕先民有良好的君主制传统,比如先秦的姬姓燕国,拥有长达八百多年的王室血脉传承,在亡国之前从未中断。而更早以前,出自上古燕族的商王,其君主与祭司之间互相辅助,更是一个神权王国的典范,当代幽燕需要复兴这一优越制度。
新燕的君主要通过特别的甄选才能被加冕。首先他必须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燕族人,祖上数代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其家族在复国战争中有过卓越贡献,最好是军人出身。其本人也需拥有良好声望,接受过西方正式的公教培养,有贵族之风,体质康健,容貌出众,举止得体。其次就是看其血统,必须源自上古贵种,也就是这个家族的父系祖先基因应属于Y 染色体DNA单倍群类型中的Q 或R ,其中Q 代表其属于诸夷原住民或高地游牧民后裔,是最古老的燕人。而R 则是代表其属于古印欧血统,也就是雅利安人(黄金家族)或吐火罗人,以及中世纪昭武九姓粟特人的后裔,当年燕族的始祖子契便是吐火罗与玄夷两族的联姻之后。应优先选择出身于本土的古印欧人后裔,因其拥有最优质的王室血统。如果是原住民后裔,就需要先进行联姻,迎娶来自欧洲哈布斯堡家族或西班牙与法兰西的波旁家族后裔(卡洛斯主义者),以延续老欧洲曾经繁荣的天主教君主制传统,亦或与东欧斯拉夫裔如波兰的贵族后裔联姻,因其为最典型的雅利安人,其子酮拥有作为幽燕王室的资格。之后历代王室的联姻都可采取以上原则,如果欧洲各传统的天主教国家都恢复了君主制,对此也是很有利的。当然,由于东亚历来落后于西欧,虽然在欧洲现在难以恢复天主教君主制传统,但是在东亚就没有那么大的阻力,那些没落的王室后裔,完全可以在远东重新恢复统治,而后以此为基地,再进行将来的收复失地运动。
当拥有合适的人选以后,复国战争后掌握最高权力的军政府,就可以将权力移交给首任君主,就像当年西班牙王国弗朗哥将军所做的一样。首任君主需要被幽燕教会最高神职人员,即总主教或枢机级别,在圣堂内,通过进行传统的傅油礼与加冕礼,在至高天主权下合法地接受王位。
国王加冕以后,可以根据“三权分立”原则统治幽燕西亚,可称之为三元制君主立宪制。也就是君主、教会、议院三方互相制衡,其中君主负责统治(行政),拥有神圣的地位,是政府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教会负责圣化(立法),也就是国家的法律以教会法为基础,普通民法仅作为其补充,不是优先地位;议院负责监督君主与教会两者(司法),以防止其腐败,且代表众贵族和一般平民的权力。三方需要共同制订一部宪章,以规定各自的权力范围和需承担的义务。
在王都的选择上,最为理想之地为永定河西南部的旧“燕山”,即现在的北京市房山区西部山麓那个圆形的小盆地。该地处于周口店古猿人洞遗址北侧,也与大石河之畔的琉璃河镇燕亳城遗址相邻,这里就是燕民族的发源地,也是“天命玄鸟”的发生之处,即西部相邻的圣水河谷。在小盆地西南侧还有一处中世纪景教修道院的遗址,曾经远赴耶京朝圣,并到罗马朝见了教宗尼古拉四世,与英王爱德华一世等欧洲君主会面过的著名教士拉班·扫马就曾于此修道。此处地势十分特别,为天然形成的一个半盆地区域,西北部为最高山岭,东南部有一个缺口,迎风坡诸条溪流自此汇入源于山后的大石河。只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当地的原有风貌已经遭到城市化与工业的破坏,其中最好的位置目前被燕山石化的厂区占据,但还是尚可修复,将这里建设为幽燕王国的文化中心。可在其厂区上方呈“Y”字形的山脊之处修建王宫,依照中世纪的传统建立城堡,类似于托尔金笔下的刚铎王城——米那斯提力斯,可谓真正的王者之都。
由于我们主张的是君主制,因此不能称作典型的民族主义,但这个制度属于结合了古老的封建君主制与近现代新兴民族主义的特殊形式,共同理念都是避免大一统中央集权,建立众多有充分自我保护能力的小共同体,特别是能够让人民安居乐业,文化繁荣。

2.行政区划:

在国境南部平原区属于人口密集区,京、津、廊、保、唐、秦六市为”小幽燕“。
其中的廊坊作为幽燕境内的核心位置,处于京津保唐四大城市的中间,也属于近代以来一个年轻的城市,经济文化繁荣,未受帝都风气污染,因而在独立以后可以建设为我们国家的正式首都,其所属地区可称为燕州,都城就叫做燕京,或者恢复旧名”广阳“;
故都北平必然会是一座在废墟之上重建的城市,但战争破坏也是必要的,因为它受帝国毒害最深,已与燕民族精神相去甚远,成为被诸夏各国所敌视的大一统象征,但应避免被仇恨支那者核平,因为它毕竟还是凝聚幽燕人民的一个元素所在,属于旧燕国故都之一,并且有众多教会历史遗迹,尤其是幽燕第一座圣堂建立的地方,核辐射的危害也会很大,不利于重建工作。国家独立以后可以将这一带更名为古称的幽州,中心城市恢复旧称”北平“,并且也要缩小城区规模为一座小型古城,恢复原本传统的农业,减弱城市化对基础共同体的解构;
保定地区可作为临时首都,因其为幽燕独立运动的政治中心,并且也是幽燕传统的文化与宗教中心。国家独立以后可以将其更名为安州,以取自境内安国、安新、安肃等常见地名,也是取自幽燕第一个天主教村庄安家庄的安姓。由于拥有东闾圣母朝圣地,这里也是幽燕夏的精神中心,如同波兰的琴斯托霍瓦;保定北部多属于易县教区的数县可以单独建立为一个州,即古称的易州,因这里是幽燕民族先祖的国家兴起之地,与安州分隔的易水河作为上古燕国的南部国界,在中世纪也属于燕云十六州的南界,受中原大一统帝国的统治时间最少,因此当地保留的燕族人本土文化也是最完整的。因延续历史上的涿郡,此处也可名为涿州。此处的旧燕山一带可以建立一处为幽燕王室居住的城堡,与廊坊一带的政治中心相对应;永定河、白沟河、大清河之间圈成的”河中“低地,即与安州同样说保定话方言的地带可以霸州为中心建立一州;
天津则以说天津方言的城区地带设立一个特别市,作为经济商业中心,主导金融业,利用港口成为与西方联系的桥头堡,国家独立以后也可以将其简单更名为津州,或者直接维持原名;
唐山一带作为重工业中心,尤其要发展军工,保障幽燕的军事力量,国家独立以后可以将其更名为滦州,以取自其境内滦县的古名,以及境内同名的滦河;秦皇岛一带则为教育中心,至葫芦岛的沿海一带也作为海军基地,因其城市繁荣得益于渤海的海运,因而国家独立以后可以将其更名为渤州,或延续旧名临榆而改称为渝州,亦或可取北戴河之名而称戴州;天津北部数县作为古无终国之地,以及渔阳郡故地,作为唐山话方言区可建立一州简称渔州,或取蓟县之名作蓟州。
国境北部高地地广人稀,地形复杂,热河与察哈尔各市则是我国后花园,并且在南部边境失守的情况下便于将国家精锐撤到山区,积蓄力量以能够再次南下收复失地。在当地还要重点建立空军基地,就如先民的燕图腾一样,使用以轻巧迅猛为特点的战机,主要用于防卫,军队服装则适合以黑色作为主色,对应本民族传统代表色。
国家独立以后可以将其中的承德改名为兴州,取自始于辽金的旧名,特别是山后地带是明初移民潮中小幽燕地区众多居民的祖源地,即小兴州移民。承德东部连同青龙、凌源等地可根据大凌河而另立一州,名为凌州;赤峰可改为辽州,因其境内为大辽王国的上京与中京所在地;朝阳市则可改为柳州,因其最古老的名称便是柳城,如生于当地的燕王安禄山当时就被称为柳城胡,也可改为隋唐时期的古名营州;如果以医巫闾山与满洲为界,所包含的葫芦岛可称为宁州,取自旧名“宁远”;锦州可维持原名;而阜新改称为阜州即可;
曾属察哈尔的张家口,东部数县可建立为宣州,以取自历史上的宣化府;张家口西部洋河上游可以张家口市区为中心,根据旧名而称为武州;蔚县与广灵属保定话方言的地区可以建立单独的蔚州,或者根据旧国名而称代州;宣州长城以北坝上高地可再建立一个康州,取自康保县,以及昭武九姓之康姓。
在石家庄、衡水、沧州一带作为防御南方流民及大一统者入侵的前哨,要建立陆军基地,为幽燕军事中心。其中石家庄在独立后可更名为石州,以取自其城市形成的基础石门村,石姓也是粟特人昭武九姓之一,与北部相邻的安州一样,以突出幽燕民族此一独特的血统来源;石家庄东部属于赵深小片方言区的一带可建立一个延续百年前的深州;幽燕境内最南部的衡水可更名为冀州,因其是古冀州所在地,但冀州因与蓟州同音,也可改称为衡州,取自现在的名称;邢台市区及周边在早期的版本里没有算作燕地,由于考虑到当地语言属于燕语冀州方言,故而现已纳入燕地之内,可名为刑州;衡水东部数县也可以再分出一个景州;沧州西部数县可以河间为中心建立一州,恢复其古名瀛洲;沧州东部地区可建立同名的沧州。
这样整个国家就可以划分为27个行政区,一个首都直辖区,两个自治市,24个州,而这些州则分属于6个自治领,详见以下介绍。

●幽燕西亚联邦:
幽燕夏在君主制的基础上可实行联邦制,即联邦君主制政体。行政区可依据境内八大族系而划分为北平(Peiping)与天津(Tientsin)两个自治市,加上六个自治领,即燕亳兰(Yenpoland)、孤竹兰(Kuchuland)、热河(Jehol)、察哈尔(Chakhar)、中山兰(Zhungshanland)、河间兰(Hochienland),一共八个地区,正好对应此前设计的最新版国旗中的八角星(十字血旗),此外廊坊一带可作为直辖的燕京都。
关于联邦制的传统,上古时代的殷商王国其实也是个大联邦,当时的燕人已有自己的方国燕亳作为殷商的一员,燕地东境的孤竹国一直延续到商亡以后三百七十多年,其他小国还有令支、无终、屠何、代等。后来复国的鲜卑又有五燕(前/后/西/南/北),粟特有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大辽的二元制王国也可视为最近一次的燕联邦,其中的燕云十六州境内燕人享有高度自治。所以未来的燕国最好也实行联邦制,特别是因为燕地四境语言风俗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联邦制在一定程度上可化解燕人内部矛盾。
京、津两地因其繁荣的都市文化以及鲜明特色的方言,而与其他以乡村为基础的几大自治领相区别,因此可以建立两个自治城邦;
燕地东境有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基础,以及古老的孤竹国,因而可建立孤竹兰自治领,包含滦、蓟、渝三州;热河山民同样可拥有自己的自治领纳入幽燕联邦,不至于沦为各方势力瓜分的战场,那对当地人没有什么好处。热河自治领包含兴、凌、宁、锦、营、阜、辽七州,在各自治领中面积最大;
燕西晋语居民可以历史上的察哈尔省为名建立自治政府,他们与热河一样都不是属于周边某一个民族的典型,所以争议地区都适合独立,但出于地缘关系,热河与察哈尔各自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治领,与燕山南麓的典型燕族人组成一个联邦是对各自都有益的,在体量上使得幽燕不至于过小,有与晋、满竞争的能力,以保持整个地区的力量均衡。察哈尔自治领包含宣、代、武、康四州;
石家庄人则可恢复古国中山,联合衡水地区相同的冀州方言居民共同建立中山兰自治领,包含石、深、冀、刑四州;沧州一带则可建立河间兰自治领,包含沧、瀛、景三州;
至于保定人作为当代最典型的燕人自然就可以建立燕亳兰自治领,包含安、涿、霸三州。这里为幽燕文化中心,因为殷商的方国燕亳以及后来周人的姬燕都是建立在保北一带拒马河-易水河流域,比如涿州北部的琉璃河燕都、易州的武阳城、白洋淀北的临易这几个国都均是在这个地区,安禄山也是在范阳/涿州起兵建立大燕;而金元以后蓟人故地的燕京沦为了帝都,导致当地燕文化尽失,其在作为大一统帝都数百年期间,当地人早已奴化。整个古幽州腹地唯有保定人继承了燕人传统的尚武精神,“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勾)腿子”说的就是这种民风差异。更加上这里是作为整个燕地天主教信仰最为强大的地区,拥有东闾圣地;廊坊城区一带因其地缘上的中心位置,就可作为幽燕联邦里的国家首都燕京,以取代旧都北平。
这八大行政区也都有各自的独特方言,燕亳兰为燕语里的保定话,京津城区分别有北京话和天津话两大特色方言,孤竹兰有唐山话,这四大方言属于燕语里的山前幽州方言,热河话属于燕语里的山后幽州方言,察哈尔是晋语与燕语过渡的张家口话,中山兰与河间兰都是冀州方言,一个以石家庄方言为代表,一个以沧州方言为代表。

以上属于大幽燕(Great Yuyencia)的版图,总面积约有33.1044万km²,差不多相当于越南的国土面积,比波兰多一点。其中的廊坊与京、津二城邦与燕亳兰、孤竹兰二自治领属于小幽燕(Lesser Yuyencia),面积约有7.0465万km²,相当于爱尔兰的国土。另有一个和邻居晋、满、蒙的妥协方案,即中幽燕(Medium Yuyencia)版图。燕地西境争议区保留宣化以南涿怀盆地连同蔚县、广灵两个残余的非晋语区,以及东部的崇礼、赤城两个燕山地区,宣化以西洋河流域上游武州以及坝上地区都可归晋国或蒙古。燕地北境热河保留承德这块纯粹燕山地区,以及辽西沿海走廊,赤峰与朝阳、锦州等地归属满洲或者蒙古,另外在燕地南境则除去了邢台市区及周边。余下领土总面积约19.3873万km²,比叙利亚的面积大一点。如果采用中幽燕的划分方式,燕人八大族系可如此调整:南热河地区居于高山河谷之中的族群,可以按照历史上的库莫奚人命名,即“Kumosinia”,南察哈尔地区以蔚县为中心的代人领地就可以称为“代西亚(Taisia)”。另外鉴于“中山”一词已被支那滥用,滹沱河-滏阳河一带的冀州人领地也可称为“鲜虞利亚(Hsienyuria)”,鲜虞就是建立中山国的部落族名。
如果谈判可行的话,作为外来移民,燕地境内认同满人的居民适合回他们的东北老家,建立一个纯粹的满人的小满洲,免得搞五族共和小中华,那些闯关东的关内人后裔要么被纯粹的满人同化,要么根据自己的东北官话发明新的民族,如果认同燕人那么就迁回老家。同样张家口的晋语人口也都是移民来的,在境内认同晋人的都可以再迁回去。而划给晋国和满蒙的地区里认同燕民族的当地人,特别是天主教徒则可以迁到境内,都取决于其民族认同。
.


.

3.确立国教:

由于天主教信仰在复国运动中的核心地位,理所应当被确立为国教地位,教育事业与社会服务事业等尤其应赋予教会特权。不过虽然名义上作为国教,但事实上如果实行联邦制,各自治领内并不会执行高举公教,打压异教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也可避免教会因为过度集权而造成腐化。境内除公教之外的异教徒都会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力,拥有传教的自由,其他宗教都不可能竞争得过公教,只能起到镜面的作用,这种竞争关系也会强化教会组织自身的活力。新的国家将不同于一般世俗政府,尤其不是政教分离的,教会领袖会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国家的法律体系也是以教会法为基础。因为建国元老们赋予教会传教的特权,及其在战乱时保护人民的优越贡献,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外人民自愿皈依,天主教徒在燕地人口中的比例就可以从目前约10%逐渐增长为占据绝对优势,使得幽燕成为一个纯粹的天主教国家。

4.确立国语:

对于国语的确立问题,因普通话原本就和幽燕本土的热河话方言没有什么区别,可以现有普通话为基础进行适当修改,以作为幽燕国内通用的官方语言-新燕语。本属燕语之下幽州方言的北京话、天津话、保定话与唐山话等方言土语应在民间日常生活中继续使用。燕地南境的冀州话石济片方言与燕地西境的晋语也都可保留。
因幽燕需要与西方文明有紧密联系,适当时候我们也需要取消汉字,进行拉丁化,发明出独立的燕文。因为除了语言,相应的文字也是帝国进行大一统的重要工具,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切断与旧时代的联系,建立全新的书写体系,像韩日越南一样发明新的文字,取消汉字的官方地位。借此也可弥补燕语不够统一的劣势,强化民族认同,并且表音字母相比于象形符号更有利于民族语言的传承,也便于我们与西方国家更便利的交流,普及英语等国际通用语,更好的融入普世文明中。当然包括让神学院的修生能够更方便地熟练掌握拉丁语。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要清除掉境内一切过去共产主义的文化遗存,如地名、以及各种雕塑和建筑,尤其是要把天安门广场的毛泽东纪念馆拆除,在原址建立幽燕爱国殉道者的纪念圣堂,也要将埋葬共产党人的陵墓全部清除掉,如八宝山革命公墓。除此之外原本那些妨碍幽燕民族认同,代表此前中国大一统文化的历史遗物也都该清除掉。可以说我们的民族主义运动主要部分会是在独立建国以后才能进行的。

5.国家象征:

页首的幽燕旗为目前幽燕独立运动的组织旗帜,也可以作为以后国家独立以后的国旗。目前本人设计了多种样式,现在以使用第二版第六类型的幽燕十字血旗为主(全部设计方案见此)。

关于此版旗帜的说明:采用水平条纹式黑白红三色旗设计,正中间是一个幽燕十字架徽标。由于我们考虑的优先同盟是天主教国家,以波兰为首,所以这里设计时就采用和波兰国旗一样五比八的高宽比,红色区域占一半,代表与波兰和西班牙王国这两个天主教国家的传统友谊。并采用波兰红(绯红-Crimson)作为国旗上下两端的颜色,也象征鲜血的勇武精神,白色条纹代表民族信仰,黑色底布是民族代表色也就是幽燕的“幽”,民族的尚黑传统。红夹白也代表哈布斯堡奥地利的旗色,红黑相接则是西班牙长枪党的旗色,黑白两色又是条顿骑士团与普鲁士的旗色。徽标中的四个白色小十字就代表燕地四境(北方高山、西部盆地,南方平原、东部海岸),也象征着燕族人四千年的文明史(以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天命玄鸟”进入夏家店下层文化后,对燕,即玄鸟的认同开始作为民族的起源)。这个造型的十字架源于幽燕文明诞生地-赤峰的殷人庙堂族徽图案,该图案如今在小幽燕保北一带的传统民居中仍然常见。四个小十字之间红色的“X”部分是徽标中的第五个十字架,其原型为安德鲁十字,源于殉道的宗徒圣安德肋(St Andrew),代表幽燕教会的殉道诸圣,带刺的边缘则与卡洛斯主义传统的勃艮第十字相近,象征基督受难时所戴的荆棘冠,燕人尊耶稣为最高君主,卡洛斯主义就是燕独运的准则之一。整个图案的八个角代表燕地境内组成现代幽燕民族的八大民系:1.燕亳兰人(保定-廊坊一带);2.幽州人(北京话方言区);3.天津人(天津话方言区);4.孤竹兰人(蓟县-唐山-秦皇岛一带);5.热河人(承德-辽西-赤峰一带);6.察哈尔人(张家口一带);7.中山兰人(石家庄-邢台-衡水一带);8.河间兰人(沧州一带)。这个十字徽图案的一部分设计灵感是来自天津紫竹林圣路易天主堂内的彩绘与地砖。紫竹林教堂在原法租界内,圣路易就是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法王路易九世,天主教社会的模范君主,圣路易曾大力支持对蒙古帝国的传教,在他去世后不久,汗八里城内就建立了燕地第一座天主教堂,是现代燕人形成的开端。整个图案就象征燕地四境人民因为共同的天主教信仰而组成了统一的幽燕民族,五个十字架互相穿插,密不可分,也象征燕地四境的团结统一。十字徽简单的绘制方式就是先画一个安德鲁大十字(X)然后再在四角画四个小十字。由于是对称的设计,当旗子竖挂时右转九十度即可,背面也不用变。
国徽采用古典欧洲传统的盾徽样式,以黑色为基色,代表“幽燕”之“幽”,盾中心是幽燕守护者东闾圣母的十字章,以幽燕民族信仰核心的象征及守护圣徒—东闾圣母为主体。其背景为金色,为传统宗教画里面圣人背后的光环,圣母与耶稣可使用彩色,也可只用白色,以表示圣洁。十字章的小十字代表骑士团,红色表示基督的宝血和战士的勇敢。“SANCTA DEI GENETRIX, REGINA TUNGLU, ORA PRO NOBIS!” 为拉丁文祷词,意即:天主圣母,东闾之后,为我等祈!其始于1908年,是幽燕民族成功抵御外敌之后,为感谢圣母的助佑,而特别念诵的祷文。十字章也可作为复国之前幽燕武装力量东闾母皇骑士团的徽章;上方盾角及十字章下缘的三个小十字取自幽燕先祖最古老的宗教符号,为赤峰翁牛特旗曾经出土的殷商时代文物上一个代表庙堂神社的符号,是“天帝”的象征,这里也象征天主圣三;背景是黑白红三色军旗,添加军旗是拉美天主教国家国徽的传统,彰显威严;顶部是王冠,象征君权神授,国家权力的来源,也表示国家独立以后要施行君主制;两侧护盾者是持箭双飞燕,燕是幽燕民族的典型象征物,箭代表本民族的尚武精神;绶带由箭端挑起,与国旗保持一致采用黑白红三色,上面拉丁语铭文“ Habemus Ad Dominum”作为国家格言,意为“我们全心归向上主”,取自弥撒圣祭里的颂谢词(Praefatio)。

这里也简单地编写了一首歌谣《幽燕夏之歌》(Song of Yuyencia),或可以在复国以后改编为正式的国歌:

Our homeland Yuyencia,You have been enslaved so long by China, Compatriots, let’s fight! To offer our nation to God, Let our people be free, Let our soul be saved, Let Yuyencia again great!
我們的祖國幽燕夏,你被支那奴役的太久,同胞們,起來戰鬥吧!為上主獻上我們的國家,讓我們的人民得自由,讓我們的靈魂被拯救,讓幽燕夏再次偉大!

(七)总目标:

如果幽燕成功复国,在和平与良好的社会秩序下生活了若干代以后,幽燕就可以成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国家。因而我们最终的目标,便是在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中,依靠信仰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堡垒,一个属于基督的国度,让其国民的灵魂免受邪恶奴役,并因此得救。
.
.
.

圣教兴燕,基督为王!

Leave a comment

Please note, comments must be approved before they are published